竞技风暴

强力接应成排坛潮流 变与不变中国女排难做抉择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9:55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随着女子技术男性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排坛的发展日益向高大化、力量化发展,强力接应和高大副攻成为现今的热门话题。中国女排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战术体系的不同很难像欧美球队那样刻意强调高度和力量,变还是不变也让主教练陈忠和难以抉择,再加上其演练阵容的方式和用人的策略也与多数人背道而驰,一时间陈忠和也是颇受争议。

  强力接应得到普及 中国有无合适人选?

  在女子技术男性化成为潮流之后,接应在队中的角色开始变化,从原来的传球为主,演变成各队的主要得分点。随着欧美各队身高、力量、弹跳的不断增加,强力接应成为各队的首选。接应位置上的攻手往往都是本队攻击力最强的队员,她们不但在二、四号位定点攻能力强,而且一号位和六号位的后攻也颇具杀伤力。巴西的马列安妮/谢拉、美国的梅特卡尔夫、意大利的森托尼、荷兰的菲里尔、波兰的格林卡/斯沃伦斯卡、德国的格伦、土耳其的内斯里汉、保加利亚的泽托娃、古巴的拉米雷斯以及改打接应位置的加莫娃都是能够在二号位独当一面的人物。亚洲球队则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很难在接应位置有大的突破。

  周苏红无疑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接应,除了战术攻能力突出,她的串联技术对于中国女排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自由人张娜。中国女排的三名主攻手杨昊、楚金玲和王一梅在小球技术上都有欠缺,这也使得周苏红承担了过多的一传和防守任务,分身乏术的周苏红在进攻中精力有限。在看了其他球队接应的凌厉攻势之后,中国球迷渴望有一个强力接应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到底是否有强力接应的人选?她们又是否适合中国队快变的战术风格呢?

  如果推行强力接应,八一女排的白云无疑是首选,但是笔者想说的是白云所谓的“强力”和森托尼等人是一个概念吗?无可否认白云的攻击力在国内同位置上首屈一指,国内联赛中她在二号位的强攻和一号位的后攻颇具威胁。然而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大不相同,在国内威风八面的队员到了国际赛场“哑火”也是屡见不鲜。笔者个人认为如果以强力接应的标准衡量白云,她在弹跳和滞空上还有明显不足。中国女排现今也没有真正的强力接应,无论是曾经大放异彩的邱爱华、还是近期颇受推崇的白云、杨爽、陆倩,她们最多是攻击力略强而已。更何况真的解放“接应”,中国女排小球串联差的弱点会再度显现。权衡利弊之后,陈忠和坚持使用技术全面的周苏红无可厚非。

  新人多坐板凳 锻炼新人只是空话?

  除了颇受陈忠和器重的马蕴雯、楚金玲和王一梅,中国女排其他年轻队员亮相机会极少。如果说薛明还能在关键时刻被换上场加强拦网的话,那么二传手赵云和接应王婷几乎没有热身的机会。陈忠和每次比赛都把锻炼新人挂在嘴边,但是到了场上别说比分落后、就是大比分领先也极少让新队员出场亮相。如此地口不对心也让他的用人方针颇受争议。

  事实上采取何种方式锻炼年轻队员一直是陈忠和颇为头疼的问题,陈忠和采取有重点的锻炼年轻球员的方针没有问题。调整之后的中国女排新老队员各占一半,年轻队员大赛经验匮乏,要想让她们同时在场上有所作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中国队要想平稳地度过新老交替,必须重点突破。陈忠和在反复考虑之后选择了急待补充新人的主攻位置和网上日益吃亏的副攻位置作为培养的重点。楚金玲、王一梅和马蕴雯等人走向前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主攻位置需要有人顶替王丽娜的位置,副攻高度的匮乏也使得中国队的拦网压力颇大。接应周苏红和二传冯坤能力较为突出,短时间内很难有人取代她们,先行培养攻击手的策略也是可行的。应该说不单是陈忠和,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解决了强攻不强的问题中国队就极有可能创造新的辉煌。于是为了更好的打磨王一梅和楚金玲,陈忠和牺牲了锻炼赵云和王婷的机会。用经验丰富的奥运老将带领年轻队员,在保证比赛胜利的基础上慢慢培养新队员的自信心和增加大赛经验,从而平稳完成新老交替的出发点也是无可指责的。

  很多人都认为陈忠和现在是躺在功劳簿上睡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事实上陈忠和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球队的改造,他也绝对不会允许老队员的一成不变。实战证明中国队的立体进攻战术初步形成,杨昊的小球技术、冯坤的防守能力以及周苏红的传球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些无疑都是长时间磨练主力阵容的成果。陈忠和必须要保证主力阵容的演练时间,毕竟中国女排已经过了像巴西、古巴甚至意大利那样考察队员的阶段,没有频频更换主将的必要。除了马蕴雯、张萍究竟谁更应该首发还存在一定争议之外,其余位置的主力人选已经确定,替补队员通过一两场比赛的出色发挥就晋升主力阵容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中国女排而言,追赶世界潮流固然有利于球队的进步,但是正所谓“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中国队的战术安排还是应该以自身的需要作为出发点。

  (段菲)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女排新闻

 

评论】【排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