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五千年:中华传统体育之蹴鞠的兴衰(五)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21:58 城市快报 | |||||||||
杨向东 明代还有儿童蹴鞠活动。明代瓷器上多有画、文记载的儿童足球图。一个明初的五彩靶碗上和另一个明宣德青花瓷镇上画有三人场的儿童蹴鞠图;而一个正德青花瓷碗和一个明末的青花瓷碗上则画着二人场的儿童蹴鞠图。其动作活泼异常,栩栩如生。
从明代蹴鞠的整个发展情况来看,内容基本上没有新的发展。它是以不设球门的蹴鞠活动为主,无双球门竞赛的活动。因此蹴鞠之衰亡趋势没有改变(参见下图)。 满族入关前,是以耕牧为主,文化较落后,且处寒冷地带,不尚球类活动。入关之后清廷对满族传统体育提倡,而对其他体育项目则不重视,因此,球类活动在清代进一步衰亡,这也包括蹴鞠活动。宫廷府第中极少进行此类娱乐活动,仅在民间偶有所见。 清康熙三十二年(1969年),袁启旭刻的《燕九雅集》九人诗中,曾记下了燕九节(正月十九日)白云观的球戏。白云观在北京广安门外,是北方一个很大的道教寺院。这一天四方全真道人不期而会者往往达万人,游观的王公贵族及市民往往在这里射弹走马、击球蹴鞠,称做“耍燕九”。王位坤咏燕九诗有“笙歌队里击球社,珠箔丛中走马场”句;陆又嘉同咏中有“偏是醉归人似蚁,太平鼓闹蹴鞠场”之句。嘉庆初年查浦写的《燕台口号一百首》中有“插柳天坛适午节,要青同上打球场”之句。以上皆说明,当时的球类活动多在热闹的节日中举行。 在我国古代,足球活动一直为儿童所喜好。清代的瓷业工人也把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儿童蹴鞠的情景画在了瓷器上。一画在清初青花瓷坛上;另两幅画在康熙时期一个五彩坛盖上和一个青花瓷坛上面,画的都是儿童在对踢球。特别是画在康熙五彩坛盖上的那一幅,儿童边踢边做扇舞,活泼异常;画在康熙青花瓷坛上的那一幅,左边儿童的踢球姿势,即北方所谓的“剪刀”踢法,就是交叉着两腿踢。 清代表有从明代沿袭下来的一种踢石球的游戏,按其重量分为大、中、小三种。踢法有跪海(在没有界线的宽阔场上踢),踢增儿(在有界线的场地上踢)、抢头家等等。 除上述之外,还有冰上蹴鞠游戏,这种活动因受季节、地域的限制,所以开展时间及范围有限。总之,清代的球类活动,由于上层社会习俗、好尚的转变,似已处于衰没之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