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春用一生完成《短跑运动》 87年正式出版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0:49 竞报 | |||||||||
吕威 解放前的刘长春落魄整整12年。1949年三四月期间,刘长春和一大批教师被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到长春,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之后,刘长春成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师。新生活开始了!从此以后,他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在病榻前还将自己一生心血写成《短跑运动》一书。
五六十年代 忙得没开过家长会曾向毛主席敬酒 四子刘鸿图眼中的刘长春:严肃少言从未参加过家长会 据刘长春的四子刘鸿图回忆道,刚到东北师范大学时,因为宿舍紧张,全家住在火车站前的一个招待所里,招待所的名字,刘鸿图直至今天还能脱口而出,“东北旅社。 1950年9月,出生于大连小平岛的刘长春回到家乡,供职于大连理工大学(时称大连工学院)体育部。当时,刘鸿图5岁。在他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就很忙———每天早上5点不到,父亲起床后先是跑步,紧接着再做10分钟体操,然后便坐半小时的公交车赶往单位。到了下午5点左右,刘鸿图便和哥哥、妹妹们趴在窗边,等父亲回来。他总结道:“每天,只有吃晚饭的时候,才能好好瞅瞅父亲,可他总是很严肃,也很少和我们说话。” 即便是节假日,刘长春也很少有时间在家陪妻儿,刘鸿图解释道:“每逢节假日,学校、社会上的各种体育比赛、活动都会邀请父亲担任裁判长,他从来不拒绝这样的邀请,因为他太热爱田径,热爱体育了。” 1955年的一个周末,全国田径选拔赛在大连举行。赛前,刘长春通过“职务之便”,给了刘鸿图两张票,并叮嘱道:“一定要带着妹妹一起去。”比赛开始后,刘鸿图和妹妹坐在主席台旁边的看台上,只见父亲一会儿在主席台上和嘉宾交流情况,一会儿又站在起跑线前鸣枪,有时又拿着纸和笔不知在记录什么———一刻不得闲。年幼的妹妹在看台上大声哭叫着“爸爸!爸爸!”可爸爸始终没有回应。即使有时回到主席台,儿女恰巧就在旁边的看台,刘长春也无暇和他们打个招呼,“甚至连看他们一眼的时间都没有”。 晚上,刘长春匆匆回到家,见到刘鸿图时,他问道:“去了吗?” “去了。” “看比赛了吗?” “看了。” “哦。”刘长春便又匆匆坐到书桌前。 刘长春共有四子二女,刘鸿图说道:“我们兄妹六人的家长会,父亲从没参加过,而我们六人也从没去过他的办公室。” 不过,刘鸿图记得,父亲也有慈祥的时候。1964年,刘鸿图高考结束后,即将被沈阳农学院录取。因为在海边长大,刘鸿图的理想是到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造船专业。录取在即,刘鸿图希望父亲能站出来,通过教育系统内的朋友“打点”一下,可父亲迟迟没有行动。 那时正是夏季,一天傍晚,刘鸿图陪父亲在院内纳凉时,一言不发。 父亲摸了摸他的脑袋,问道:“不高兴?” 刘鸿图还是不说话。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道:“年轻人嘛,不管是搞农业,还是工业,都是祖国的需要。” 刘鸿图使劲点点头。 刘鸿图说父亲严肃,话少。反对声一片。 同事赵广复眼中的刘长春:热情 现年65岁的赵广复老人曾是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部田径队教练,他戏言,“刘长春是我的老领导。他很热情。” 他也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刘长春见面时的情景。1966年,从沈阳体育学院毕业后,赵广复被分配至大连理工大学任体育教师。去单位报到前,他知道那里有个“大牌”人物刘长春。走进体育部办公室,赵广复惴惴不安地“自报家门”后,一个身材矮壮、年近六旬的老人连忙站起身,握着赵广复的手说道:“欢迎啊!小伙子,好好干。”事后,赵广复才知道,那个热情的老人就是刘长春。 同事齐宗和眼中的刘长春:天真 一次,刘长春指导田径队的运动员练习跳高,同为田径队教练的齐宗和见横竿在一个高度摆放了很久,趁刘长春没注意,他偷偷地把横竿高度降低了几厘米。 等第一个队员轻松跳过后,刘长春立即叫停,他走到横竿前,仔细瞧过后,立即叫道:“谁干的?” 这时,齐宗和站出来,笑道:“我。” 刘长春一阵怒吼,“谁让你干的?”哪里还顾及齐宗和此时正在学生面前。 齐宗和解释道:“如果老跳一个高度,学生们会腻烦,再说,稍微降低高度,训练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 听完这些,刘长春摸了摸脑袋,立即笑道:“你说的有道理,我向你道歉。” 在刘长春的努力下,大连理工大学田径队的水平逐渐提高,并多次获得辽宁省和全国比赛的冠军。1959年,新中国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后,在国庆招待会上,刘长春代表所有运动员向毛主席敬酒。 七十年代 半夜偷吃饼干失望田径运动会 拖着鼻涕干农活 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刘长春被莫名其妙地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并和大连理工的同事被拉到大连郊区的青堆子农场劳动。 一天,正逢东北的寒冬季节,齐宗和与刘长春卷起裤腿,站在水田里劳动。比刘长春小近20岁的齐宗和感到腿脚刺心的疼,他看到旁边的刘长春只顾低头干活,鼻涕却长长地吊着。恰好有老乡路过时,见此情景,啧啧叹道:“这哪里是干活啊?” 齐宗和说道:“当时,只要有时间,我们就睡觉,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管。8个月里,我们连衣服都没洗过,就这么一直穿着。当然,饥饿也是一种威胁。” 出于对师长的尊敬,当时,只要有空,邹继豪就会到农场看望刘长春等人。令邹继豪印象深刻的是,只要他一到农场,这群老同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凑钱,然后嘱托他到附近商店买些饼干等零食回来。夜深人静时,一张大通铺上全是“嗦嗦”的咀嚼声。 劳动改造结束后,刘长春和同事们回到学校。 恢复名誉,大醉三天 1973年,全国田径运动会在长沙召开。当时,64岁的刘长春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主动提出要去参观比赛,学校领导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委托邹继豪全程陪行。 从大连到长沙,数千公里的路程,一路跋涉后,他们在大会开幕后的第二天赶到长沙。一代田径名将来了,却无人接待,去找组委会要张票,可工作人员不理不睬。刘长春只得买票进场。当时的比赛成绩使刘长春大失所望,邹继豪清楚地记得,那时,刘长春沮丧地坐在看台上,有时摇头叹气,有时甚至说粗话骂人,“他对那次比赛的组织工作和成绩都失望至极。”邹继豪解释道。 在长沙,刘长春抽空上了一次岳麓山。他兴致勃勃地爬到爱晚亭后说道:“这是毛主席来过的地方,我总算也来过了。” 在长沙看了3天比赛后,刘长春赶回大连。没过多久,组织上给他恢复了名誉。当天,刘长春找到齐宗和,“小齐,今晚到我家喝酒,咱们比赛,看谁喝的多。”齐宗和欣然赴约。 第二天,齐宗和醉得在家大睡一天。第三天,当他到单位上班时,见刘长春还没来,一打听,才知道刘长春仍然“沉醉未醒”。 八十年代 深憾未能入党抱病写书,身后出版 “文革”结束后,刘长春再次把全部心血放在体育教学中。赵广复老人记得,当时,刘长春年近70,但每天仍要到学校的田径场指导学生,“以前,他和我们一样,穿着训练服一起练,还手把手地演示。后来,年龄大了,不再穿运动服了,但还是每天必到训练场,开始,他每天站着看我们训练,再后来,他每天带张小板凳坐在场边。” 1980年,71岁的刘长春找到学校领导,提出要写一本《短跑运动》留给同行。领导答应后,再次派邹继豪当他的助手。 有人对刘长春的这次举动产生质疑,“那些都是30年代的经验,技术陈旧,有保留的价值吗?”还有一种看法是,虽然刘长春是大学毕业,但他念书期间一直从事体育训练,文化水平仅相当于小学毕业,“写书,他行吗?” 这些话,刘长春陆续听到过,他对邹继豪说:“对我而言,写书的确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我必须这样做。” 刘长春的举动得到国内很多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帮助,他们经常在一起开座谈会,出谋划策。当时,刘长春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但他还是坐在病床上笔耕不辍。邹继豪记得,那时,刘长春的烟瘾出奇的大,一天好几包“大生产”。 写书期间,刘长春郑重地向学校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入党。邹继豪经常能看到,刘长春有空时会写思想报告,写完后便委托他交给党委。对此,邹继豪总会玩笑般地劝刘长春,“老头儿,别想这个事了。”当刘长春的入党申请书交到上级手中时,大连市委的一位领导竟然说道:“都是老头儿了,算了吧。”结果,刘长春入党一事,因为这位领导的一句话,终未如愿。 刘鸿图还记得,从1979年之后,父亲的身体便开始奇怪地消瘦,但到医院一检查,又无大碍。那时,刘长春还坚持天天跑步,但总是没跑多久,就已大汗淋漓。 1982年底,书稿终于完成。当邹继豪把稿件送到北京的人民体育出版社时,却被告知,“暂时不能出,因为这个项目已经有人在做。”邹继豪一打听,原来,当时北京体育大学的一个研究生也在写关于短跑运动的书,而这个研究生的爱人正好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工作。 听到这个消息,刘长春立即给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写信反映此事。没多久,北体大那位研究生的书稿也完成了,专家认真评比后决定,出版刘长春的《短跑运动》。可惜的是,当该书于1987年正式出版时,刘长春已去世多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