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陈云老照片引出体坛佳话--体育界名人追忆陈云往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07:52 竞报

  44年前 陈云同志接见中国乒乓球队

  今年6月13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

  陈云同志不但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而且对体育事业比
较关心。1961年4月,第26届北京世乒赛成功举办之后。陈云同志和夫人于若木带领全家在周日的时候来到赛事举办地工人体育馆,接见了在第26届世乒赛上为祖国争得巨大荣耀的中国乒乓球队。

  先让我们的心绪回到40多年前,回到那个春色醉人、让国人感到无比幸福的夜晚。

  1961年4月9日晚9点半,专为迎接第26届世乒赛而修建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座无虚席。主席台上出现了邓小平、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董必武、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第26届世乒赛男女团体决赛在这里进行,对手都是日本队。

  女团失利后,庄则栋、徐寅生和容国团3名战将精诚合作,拿下日本队,为中国首次捧得斯韦斯林杯,加上邱钟惠和庄则栋的男女单打,中国乒乓球队收获3金,在世界大赛中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看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比赛结果后,立即宣布:把这些为国争光的英雄们请来,给他们庆功。这一夜,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贺龙、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为乒乓健儿召开了隆重的庆功会,也是在这一晚,乒乓队员们给正在外地陪同外宾访问不能赶回来喝庆功酒的陈毅元帅发去了一封电报。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1959年至1961年是很多人都不愿意轻易提起的一个时段,严重的饥荒在神州大地蔓延,恶劣的国际环境加重了这种苦难。在此艰难时刻,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6届世乒赛,乒乓健将们也用出色的成绩鼓舞了全国了人民克服困难的斗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为国争光的体坛英雄无上的荣誉。

  1958年起兼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同志,也被乒乓国手的拼搏精神感动,来到中国乒乓球队驻地,看望了人民心中的这些英雄。

  荣高棠:我把他领到了工人体育馆

  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团长、继贺龙元帅之后的国家体委主任、新中国体育事业奠基人之一、94岁高龄的荣高棠老人,虽然已不大能记起1961年他陪同陈云同志接见乒乓球队的太多细节,但他还是很清楚地回忆起一个让他至今难忘的场面:“是我把陈云同志领到了工人体育馆,是我把那届世乒赛中国夺取男团冠军的功臣徐寅生介绍给了他。我记得当时对陈云同志说,他就是徐寅生(徐寅生与日本选手星野在决赛中著名的12大板大战,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他)。”

  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就是荣高棠的上级。荣老回忆说:“1938年,我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陈云同志当时是组织部长。1939年年初,组织部抽调一部分干部去晋东南八路军总部一带调研,陈云同志就抽调了我。”

  当话题转到1961年那场给无数国人感动与动力的世乒赛,荣老说:“那已不是一场简单的竞技体育比赛。因为正值中国经济困难时期,而且,新中国成立后,从未举办过世界大赛,西方人对我们是否有能力办好这届比赛持怀疑态度。结果,我们很成功,承办比赛和成绩都很成功。”

  他说:“这个成功,不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也向西方一些国家表明: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国际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第26届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让陈云同志欣喜,也使他产生了对体育的兴趣。世乒赛后,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到乒乓球队看望过队员,陈云同志也想看看这些给人民也给自己带来感动的体坛英雄,于是就有了那次对乒乓球队的接见。”

  荣老还介绍说;“陈云同志的业余生活其实还是满丰富的,除了散步,他是个比较喜欢安静的人,很喜欢听评弹。我过去喜欢京韵大鼓,他向我介绍过评弹这种艺术形式的精妙,有了好的曲子,他也给我推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时期内,陈云同志一直在中央工作,而荣高棠则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崛起尽心尽力。谈到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陈云同志给他留下的印象,荣老用了四个字、两个词:“求真、务实———陈云同志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谨慎,在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之前,他从不轻易下结论。”

  万伯翱:他很关注体育赛事

  原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长子、前中国体育杂志社社长、著名体育散文作家万伯翱回想起陈云同志时说:“他们家在第26届世乒赛后就有了乒乓球台,他的儿女们经常在那里打,现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是陈云同志的儿子,他的乒乓球水平在业余选手中算是很不错的,达到了业余二级运动员的水平,也许就是在那会儿打下的底子。他在儿女们打球的时候常常站在边上看,兴之所至,他也会拿起球拍,上阵和晚辈较量一番。”

  由于夫人于若木是著名的营养学家,陈云同志的日常生活很注意均衡饮食与适量运动。有在西方留学的背景,陈云同志喜欢吃中西结合的早餐,如面包、黄油,饭后也注重用散步的方式来消食。在紧张工作之余喜欢听评弹,用这种方式来愉悦身心,达到放松的目的。

  上世纪60年代,陈云同志经常在家里通过听收音机或读报纸的方式,关注体育赛事,很多运动员他都能叫上名字来,如容国团、庄则栋、邱钟惠、徐寅生和张燮林。

  万伯翱回忆说:“第26届世乒赛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大赛。它的成功举办,不但在北京,而且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决赛当天,他的儿女们都去了现场看比赛,而陈云和夫人在家里随时关注电视转播。在决赛后,儿女们回到家里和父母热烈讨论,大家都很激动,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契机,才有了陈云对乒乓球队的造访。”

  张燮林:他没有一点架子

  陈云接见乒乓球队的事情已过去了44年。44年的时光可以湮没很多记忆,但前中国乒乓球女队总教练张燮林,还是能回忆起那段被尘封许久的记忆瞬间。

  张燮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因为是周末休息的时间,很多队员都出去放松了,不在队里。我们也没想到陈云同志会来。当时,领队张钧汉告诉我们,陈云同志要来队里看望大家,让大家从宿舍所在地工人体育场,赶到平时训练和比赛的工人体育馆。陈云同志到了体育馆后,和大家热情地打了招呼,他看上去很朴素,也很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和在场的每一个队员握手,他还翻来覆去地看了我的球拍。说‘你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感谢你们’。”陈云同志只带了他的夫人和孩子。他带有浓重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运动员很难听得懂,他的夫人于若木就临时客串了翻译。

  徐寅生:他是个不事张扬的人

  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徐寅生是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的亲历者。他在回忆男团首次折桂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乒乓球队的亲切关怀时说,陈云同志的确在一个周末到队里看望了队员。

  事情毕竟已在44年前,当时很多细节,徐寅生已经回忆不起来,但他提到:“作为一名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家领导人,他不事张扬,来之前没和有关部门打过招呼,事先也没有刻意的布置,媒体也没有很多报道。”

  说到陈云同志的这次接见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时,徐寅生说:“虽然他很少来队里接见队员,但我们都知道,陈云同志是一名重要的国家领导人,他浓重的上海口音让我觉得亲切,他的朴素与随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看我们,这本身就代表着对乒乓球队的关怀,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光荣。”

  徐寅生的回忆与前中国乒乓球女队总教练张燮林相比,有一个小的出入。张燮林在回忆过程中提到,陈云同志是带着妻子于若木与孩子一起到工人体育馆的,但徐寅生却没有提到这一点。恰恰是两个受访者这个小小的记忆出入,折射出陈云同志的性格和工作作风:不喜张扬,不事大肆铺陈。

  文/本报记者 谢卫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乒乓新闻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BOCA百年纪念


解读HOMER


air force 180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