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单1/32决赛:马琳4比2李廷祐:两面打一面(3,-10,-10,5,8,5)
李廷祐发挥得确实不错,尤其前四局比分咬得很紧。从微观上看,马琳开始对李廷祐的发球不太适应,旋转判断得不够准,接发球不太摆得住,有时甚至直接出半高球,容易被对方抢拉,而且李廷祐总能憋住马琳的反手位小三角。其实第5局非常关键,马琳逐渐适应了对方的发球——右手对左手,尤其直板,当你接不好发球时,你的位置就站不住了;一旦
能接好发球,你下面就活了,接发球一好,速度一加快,反手小三角的漏洞也就不明显了。毕竟马琳在整体实力上要明显高于对手,一两个先前没解决好的环节,一旦摆脱之后,局面自然就打开了。
从宏观角度看,马琳近一年来对自身整体风格的改造,在这场球中体现得不错。原来大赛时,马琳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单薄,往往只有正手的强行上手这一样看家本领,越到关键时刻他的单面拉越显得勉强。而现在,虽然这是两个直板对阵,马琳却有点“两面打一面”的味道:李廷祐仍然继承了传统的直板单面拉打法,以正手上手为主,而马琳在原来单面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反手的推挡、正手的防弧圈手段,显得愈发成熟。前几局,两个人都在比上手、比单面、比跑动,实际上马琳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打到后半段,马琳逐渐地开始用这种近似于“两边打一边”的方法,调正手去反手,然后转为正手进攻,把握主动,非常奏效。
已经打到这种高度之后,马琳的球在“特长突出”的基础上是应该再加强“技术全面”了,这是技术风格的再调整过程。这场球,对于中国的直板单面拉应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长突出”的同时,在“技术全面”上再下点功夫,尤其在和亚洲直板打时效果会更好些。
男单1/32决赛:黑斯特4比3柳承敏:后发制人(7,10,-10,10,-11,-8,4)
柳承敏奥运会后状态平平,而黑斯特这场球的战术很对,抓住了柳承敏的弱点。只有当柳承敏的侧身进攻发挥作用时,他是最容易占据优势的,在奥运会上,无论面对老瓦还是王皓,柳承敏在这点上的表现都异常突出。相反,如果他都是站在原地拉球,或者在正右方拉球,质量就远不如侧身那一板,威力远不如那么大,而且下一板的衔接也不似侧身抢拉后那么流畅。而黑斯特调正手压反手的战术运用得特别坚决,牢牢锁住了柳承敏的反手位。黑斯特的战术之所以能成功,还得益于他是左手——面对右手时,柳承敏的推挡无论怎样也有一定威胁,推后转侧身的速度也比较快;但面对左手时,单面拉的他,其正手位空档会显得更大。另外,尽管黑斯特的正手力量不是很大,但出球角度不小,总是能拐住柳承敏,让他不便上手。
这场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当我们越怕柳承敏上手时,心理压力越大,但当你真正有意识地让柳承敏先上手自己再来转攻时,至少从这场球看,柳承敏的底气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足。所以,我们也要思考一下,我拼命控制你不让你上手,这种效果或许还不如我有意识地让你先上手我再攻防转换,这里面的利害关系需要仔细衡量。黑斯特就做到了这一点——尽管我不能先上手,但利用攻防转换也能达到相持的目的。相持中,柳承敏给黑斯特的压力越来越小,加之柳承敏后来确实是发挥失常,有一些机会球都拉不上,这和他心情比较急躁,希望通过一两板强攻来立竿见影有关系,所以无谓失误逐渐增多。打到最后一局,并不是黑斯特表现多么出色,而在于柳承敏自己的失分太多,这时他心理的变化非常之大。他和欧洲人打是这种心理,和我们打是否会如此很难说,但这至少是诱发柳承敏产生急躁情绪的一种条件吧。
女单1/16决赛:文炫晶4比3王楠:无关技术(12,-4,6,-5,12,-12,8)
王楠绝非因为技术落后很多而输,她很大程度上是输在心理上,这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第一,王楠的击球弧线过高,这种情况只有在你非常紧张、想让球有百分之百把握上台时候才会出现;第二,王楠的站位离台较远,但还想在第一点击球,这是由于既想保证球上台,又想给对方一点压力;第三,技术动作发生变形,出手的过程中给球的摩擦太多,撞击的成分太少。因此,最终造成击球的质量下降,打到最后,实事求是地说,并不是文炫晶有多么强有力的进攻把王楠制于死地,而是王楠在多板的来回中自己失误过多,而这种情形对于中国女子横板来说,发生的概率太小了,实际上等于直板硬把你给防死了。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你的质量不行,人家站得住,反手才能防得住。另外,王楠对文炫晶的发球处理得不理想,正手位对其侧上旋发球接得不够果断,过于强调摆短,结果出现不少半高球被对方抢攻得分。从这场球来看,我们对这种新对手的心理准备上还要再强化一些,实战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男单1/16决赛:马琳4比3科贝尔:以万变应不变(-11,7,-10,7,-11,7,9)
大家都知道,科贝尔是我们的老对手了,千叶世乒赛,正是他拿了我们两分,让中国队落到了第7名。他的特点是比较有实力,正反手比较均衡,弱点在于,他是以匀加速打球,击球的节奏、时间、速度变化很小,用行话说叫“点比较匀”,因此给人感觉打过来的球还是比较舒服的。也正因为如此,他自己比较怕变化,尤其怕轻重的节奏变化、弧线的变化。马琳在前面给科贝尔的压力不够大,因为一旦马琳全台跑起来,击球点不会很高、前冲力不会很大,所以科贝尔觉着还挺舒服,挡来挡去,挡得差不多了再拉一下。应该说,这时候科贝尔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性。最后一局的关键时刻,形势发生了逆转。马琳的临场指导被罚出去,科贝尔的心理可能受点影响,稍微有点走神。同时,马琳也有了变化,有反手上手,有正手上手,加上反面的挑打,这种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让科贝尔有点措手不及。比如有一个球马琳是台内反面上手,接着第二个球是对长球的反手上手然后衔接给科贝尔中路、正手,再加上原有的侧身上手转连续进攻,非常奏效。对科贝尔这种选手,一定要不停地变化,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有意识地主动变化,都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落点上还是方法上,一系列变化就可能让他这种应变比较慢的人陷入困境。
男双半决赛:波尔/苏斯4比1马琳/陈玘:针锋相对(11,-3,6,13,7)
不同于以往那些前三板技术平平、相持较好的欧洲选手,德国这对双打的前三板尤其台内短球非常细腻。比如接陈玘的发球,在摆马琳反手近网短球的同时,既有撇马琳的斜线,又有捅马琳的直线长球,显得相当自如。而且,他们的挑打在某种程度上说要优于我们,挑完之后下一板的衔接速度甚至比我们更快,这让马琳/陈玘不太适应。因此,在前三板的拼命斗短中,我们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有点自乱阵脚。特别是马琳,在台内的往返回摆中,出手不够果断,挑打的比例不够。更令我们别扭,尤其让马琳感到难受的是,他们拉两条直线的能力很强,对线路的控制很好,而这正是以前中国人所擅长的战术。衡量双打水平,最重要看两点,一是前三板的细腻程度,再就是运用直线的能力,由此可以知道,波尔/苏斯的确是今后几年我们最强劲的对手之一,而且他们的跑位既快又合理,两个人很少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要么波尔在前苏斯稍后,要么苏斯在前波尔稍后。
同时,这两人很可能对马琳/陈玘有一定的研究,打马、陈两人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对于陈玘,尽可能给他正手大角度,让他扑上去拉,再调回;对马琳,怎么打都憋住他反手。因为马琳/陈玘最有威力的环节在于陈玘侧身后马琳的补板,而马琳反手反面拉直线球不太得力。
男单1/8决赛:梅兹4比0王皓:质量第一(9,6,10,13)
这场球中,梅兹无论技术、战术还是心理,无疑都占有绝对的上风。王皓在前三板中没有争得很大优势而进入相持,这时候双方比拼的就是底气和球的质量,而恰恰王皓的实力不足,以至让人感到打不动梅兹。在去年的奥运会决赛中,王皓也一度给人这种感觉,打不动柳承敏,由于击球的质量不够,技术运用和心理上都有点发虚。那次是因为柳承敏的力量比王皓大,一下子把王皓的球给压住了,而这次,无论主动进攻还是相持,王皓都显得没有办法制人于死地。所以,我们感觉梅兹放高球也行,挡一下也行,挡挡再拉也行,非常自如,而自如的原因,正是王皓给他的压力不够,让他能够腾出空来放手进行攻防转换。通过这场球,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无论打法如何塑造,无论直板横拉还是单面拉,在训练过程中,质量是第一位的,这种质量应该表现在以速度为基础的力量。在有质量的前提下,再突出打法的特点,实战效果会更好,脱离了这一点,有时候你的球就会显得不太实用。
就具体的技战术而言,梅兹的逆旋转发球是让王皓发虚的起点,主要有两种球:一是发到王皓的正手偏右方短球,以逆侧上旋为主,令王皓的摆短倍感困难,王皓想挑打又缺乏准备,质量不够;再加上逆旋转直线长球到王皓的反手,这板球绝大多数是侧下旋,两者结合,给人感觉梅兹发球的旋转变化差别还是很大的。王皓处理不好接发球,没法通过控制来取得主动,进入相持后又缺乏杀手锏,最后陷入了恶性循环,越来越接不好发球。
男单1/8决赛:刘国正4比3波尔:石佛再现(5,-3,-3,5,-8,8,13)
从历史战绩看,刘国正打左手比较困难,原因有三:一是正手的接发球相对较差;二是正手拉球动作比较大,加上个子不高,所以拉完一板后被人家防回来再想连续进攻时不太得力;三是反手综合来说不太理想,所以还击对方拉过来的直线球是个软肋。在备战过程中,也是重点围绕这几个方面来训练。从这场球看,刘国正改变了原来接正手位短球以正手为主的方式,而是调过来用反手接,由于旋转方向的缘故,反手挑、摆都比较顺,较好地处理了波尔的发球,尤其是用反手摆到波尔中路效果不错;同时,刘国正在正右方的这板拉球,改变了原来那种拉大手想用高质量的一两板球结束战斗的做法,而是用较小的拉手动作,拉完后做好了连续拉的充分准备;另外,反手位一般也不太拉球,而是靠近球台拨挡,相持中速度还可以。
其实,从球路上讲,波尔并不下风,他这场球的状态也不错,但在两人技术差不太多时,尤其关键时刻,波尔没有刘国正这么硬朗、果断,刘国正是靠心理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本来波尔有机会下杀手,但是他没有用,求保险的系数太大,所以让刘国正能扳回来,包括刘国正那个擦边球,其实对波尔是绝佳的机会,但波尔加了保险,让刘国正有了这一点反应时间弄了个擦边。如果搁在平时,刘国正输的可能性很大,但恰恰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当大家出手都比较犹豫的时候,刘国正的表现比波尔略胜一筹。
男单1/4决赛:梅兹4比3郝帅:虎头蛇尾(-5,-8,-7,10,7,9,6)
郝帅是横板,但他实际上更多继承了中国直板的特点,前三板比较巧,落点控制比较严密,前几板出手比较突然,这正是直板的那一套思维方法。所以,无论平时还是这场球,郝帅都给人一种感觉——往往令对手前边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输下来了,在这点上,郝帅的风格同原来的林志刚有点像,往往三下五除二就把对手给收了。郝帅的发球不错,正手的侧上、侧下旋差异比较大,隐蔽性也比较强,他第一板上手给对方的压力,不是来自于他的绝对力量,而是来自于出手那一刹那的加速度,即前半程的速度非常快,后半程虽然稍微慢一点,但由于落点等因素也让对手很不适应。这场球也不例外,一上来郝帅的发球变来变去,弄得梅兹很别扭,郝帅接发球摆完后的上手这板球也很有数,应该说,前三局,梅兹根本没得打。
但郝帅平时杀高球的能力不太强,这次也的确不太灵。关键问题在于,梅兹退台一点有时间做出反应时,郝帅出手的后劲不够,初速度挺好,末速度就慢多了,加上梅兹一点点有些适应郝帅的发球了,就愈发显得游刃有余起来。假如梅兹适应得再慢点,可能郝帅4比0就拿下了。遗憾的是,后三局,郝帅显得非常被动,怎么也打不死对方。毫无疑问,郝帅打球非常有天赋,这场球的结局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中肯定也有某些必然性。一句话,要扎实。
男双决赛:孔令辉/王皓4比1波尔/苏斯:以短打短(9,3,9,-7,6)
这场球与马琳/陈玘的男双半决赛恰好相反,孔令辉/王皓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像队友那样同对方拼特长、拼正手上手,而是静下心来,用两个人自己都不太擅长的东西去打对方也不擅长的东西,看谁更别扭,结果取得了主动。具体来说,孔令辉/王皓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反手技术——不管反手摆短、接发球挑打还是相持中反手的直线对直线。特别是接对方的逆旋转发球,可能由于旋转方向的关系,用反手来接恰好能借上转,会比较得力,尤其两个人反手台内的拉、挑都比较顺,而且回球往外拐,比如挑到苏斯的反手,其实角度不是很大,但因为外拐,就给人感觉角度挺大,让苏斯上手有点别扭。另外,他们台内挑、拉时撞击球不太多,而摩擦比较多,出球不太往前走,恰恰对方离台比中国选手稍远,他们就不得不往前够着接,这样就总是不能在第一点上手,所以给孔令辉/王皓的压力一下就小了。在发抢环节中,孔、王两人都具备了两边上手的能力,落点控制比较从容,打直线制约了对方。可以说,决赛的胜利是吸取了半决赛教训之后充分准备的成果,也是由于这套方法刚好能对波尔/苏斯产生效果,如果换了对老瓦/佩尔森,就未必能这么打。因为反手回球的冲力不够,给对方的压力比较小,被摸准以后往往容易被对手给压下来。像奥运会时,你用反手接发球,老瓦/佩尔森抬手就侧身,你发球,他们上来就挑直线,哪还给你控制的机会?你就没什么周旋的余地。
男单半决赛:马琳4比0梅兹:速战速决(7,6,9,9)
从技术环节讲,马琳的接发球要远远强于郝帅和王皓,大家知道,如果对旋转判断比较准,马琳的摆短是天下一绝。而梅兹还想如法炮制,像打郝帅、王皓那样,第一板上不了手就摆完后再上手,这显然是对马琳摆短的旋转之强估计不足。正因为这样,自始至终,马琳就没给过梅兹什么机会,他的摆短让梅兹根本拉不开手抢攻。打到后面,梅兹对摆短手上没数了,就想利用搓长,但这时候马琳知道对方已经摆不住了,自己整个人已经退了下来,所以越拉越有数。马琳的发球可说是有备而来,在充分吸取了王皓和郝帅的教训之后,他更多地运用了转不转发球。欧洲人的特点在于,接侧上、侧下旋发球好,无论摆短、撇、搓长都有数,但接转不转较差,因为不好找点,借力比较难。转不转发球的运用,让马琳获得了更多机会,尤其马琳发到梅兹正右方大角时,梅兹的接发球着实不够理想。实际上,如果双方对过四五板之后,梅兹的整体表现略好点,他有一定实力,但他在前面的确过不了关,后面的实力也就体现不出来了。应该说,身为丹麦人的梅兹,有些继承同属北欧的瑞典人的风格,即前三板相对突出。因此,我们赛前准备的重心上一定要“靠前”,一定要在两、三板之间下最大的功夫来争取控制他。(张晓蓬 吕林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