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陈忠和大家小家左右为难 昔日蚌壳精今日老阿姐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14:28 新闻午报

  他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这却是一个家。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而建立了这个团结又温馨的“大家”。他,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这个名叫陈忠和的闽南汉子,带领着他来自天南海北的十几个“女儿”们为了重振中国女排的辉煌而付出着。

  正是她们的这份付出,两年前的日本,她们举起了阔别17年的女排世界杯冠军奖杯;去年的雅典,时隔20年的奥运冠军奖杯又被她们拼了回来。前天的宁波北仑港,刚刚“扬
帆启航”的新一届中国女排捧走了组建后的第一个国际女排精英赛冠军。

  一边是“小家”里的母亲 一边是“大家”里的“女儿”

  陈忠和左右为难

  陈忠和是不幸的,在他从事排球事业的历程中,经历了一般人无法体会的生离死别。1980年,他失去了哥哥。1992年,他的前妻也因车祸离他而去。2000年,陈忠和随中国女排征战悉尼奥运会的时候,他的老父亲又因脑溢血而去世。如今,1997年因突发脑梗塞而瘫痪在家中的老母亲只能在陈忠和两个姐姐的陪伴下念着儿子常回家看看。

  由于陈忠和的工作过于繁忙,因此他无法时时刻刻都陪在母亲的身边尽孝,他所能做的就是每隔三两天就打个电话回家,问问母亲的身体情况,再嘱托两个姐姐一定要悉心照顾母亲,无论花多少钱都没关系。每次在漳州集训的时候,陈忠和都会趁星期天下午全队休息的时间开车回福建龙海的家去看母亲,但每次都来去匆匆。陈忠和在家里呆的时间从来没有超过一个小时,也没吃过一次饭,更没过过一次夜。

  每年,陈忠和都会请龙海当地的医生专家给母亲做定期的检查,但由于老人家的病情过于严重,她已经基本上失去了重新站起来的可能,而且和别人交流也有很大的困难,只能通过常年照顾老母亲的陈忠和的姐姐来传达。尽管如此,有两句话老人家还是说得非常清楚,而这两句话也代表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最真挚的感情:“忠和平安顺利!”“忠和拿冠军!”每次陈忠和打电话回家和母亲说话的时候,老人家永远说的都是这两句。陈忠和的姐姐曾经试着教母亲说“我很好,你不要挂念我”等一些类似的句子,老人家学得好好的,表达得也很清楚,可一旦拿起电话,她脱口而出的还是那固定的两句话。

  去年雅典奥运会比赛期间,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数家电视媒体都拥到陈家,要求现场拍摄老人家看球的情景。陈忠和的姐姐原本还担心这样会影响母亲的休息,可谁知道老人家的兴致特别高,小组赛的比赛她还是看过了就睡觉,等到了淘汰赛阶段,老人家每天都睁大双眼盯着电视屏幕,连续三天三夜都没有睡觉。老人只要一看到电视上出现陈忠和的画面就会特别兴奋,就这样撑着看完了所有的比赛。女排夺冠之后,老人家还是不愿意睡觉,一直兴奋地在床上翻来覆去。陈忠和的姐姐一看这样下去不行,赶紧找了个医生给老人挂盐水,在盐水里掺了点安眠药,这才让老人好好睡了一觉。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陈忠和多大年纪,在母亲的眼中,他永远都是一个小孩子。每次陈忠和回家,老母亲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帮他拉拉衣服,理理头发。不过母亲同时也不希望儿子担心自己的身体,在她的授意下,现在每当陈忠和打电话回家的时候,陈忠和的姐姐永远都是报平安,即使自己的母亲正在发高烧。

  “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她的爱我永远也偿还不了。”对于家人为了支持自己的事业而作出的种种付出,陈忠和心里比谁都清楚,然而,为了自己钟爱的女排事业,他也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只能对家人亏欠了。”

  但陈忠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有那么多为他争气的“女儿”们———

  大女儿们

  “大姐”冯坤

  昔日“蚌壳精”今日老阿姐

  排球是个集体项目,二传又是队中的核心。作为世界冠军———中国女排的主力二传,冯坤以其过硬的技术成为国际排坛公认的“世界第一二传手”。

  冯坤永远也忘不了2001年刚入队时的那段日子,“刚一进队的时候,非常坚信自己完全可以去挑战那个位置,但是接触了两三个月之后,加上自己当时因为受伤,首场比赛也没有站在主力这个位置上,当时确实是有点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

  而当时对于陈忠和来说,毅然决然地放弃当时公认的国内最好的二传,而选择了年轻的冯坤,无疑是一个极具赌博性的挑战。面对来自各方的非议,陈忠和的压力非常大。但是,他还是顶住压力,坚决地选择了冯坤。因为他认准了冯坤聪明,能吃苦,而且无论从拦网、进攻还是弹跳等技术来说,冯坤都非常全面,陈忠和始终坚信冯坤这样的队员不可能不成功。当时,不仅认定了这条路,陈忠和还让冯坤担任副队长,一心培养她,让她进入角色。

  对于当时的情况,陈忠和回忆说:“冯坤当时在北京队是属于二流水平,所以她在自信心方面,在能力方面虽然慢慢在加强,但是还不够。所以第一年,我让她当副队长,然后慢慢给她压力。”因为这个,冯坤度过了一段非人的日子,当时,作为队长,只要是挨批肯定第一个就落在她头上。“这个队其实批评最多,骂得最多的就是她,应该讲哭得最多的也是她。我始终跟她讲过,我说你是队长,你是队里面的灵魂,主二传。我不找骂你骂谁。所以说,她很委屈,特别是在世界杯之前,哭得不行了,觉得非常委屈。”一说起这个,陈忠和就想起当时的冯坤这个“蚌壳精”(上海话,一碰就哭之谐音兼简称)。对于当时主教练对自己的期望,冯坤的压力可想而知,“一进队就能感受到压力是很大的,刚开始实在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如今,26岁的冯坤成为队里年龄最大的老队员,她也不再是那个在刚入队时如果训练效果不好或者比赛成绩不理想,就会经常哭鼻子的小女孩了。现在每次大赛前,冯坤都会主动帮助教练做工作,帮助队友分析技战术。在雅典奥运会上,在赵蕊蕊再度受伤的情况下,一些队员心理和思想上发生了变化,对奥运会夺冠的信心受到了影响。而那时,作为队长的冯坤主动找队友谈心,坚定队友的信心,同时在教练布置完每场关键比赛后,她还主动召集队友开会,并提出从前一天训练开始就要逐渐进入状态,训练要喊起来,防守不到位或失误大家要自责。在队委会提出“新老结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后,冯坤作为队长、老队员,不仅像往常一样积极主动做工作,而且无论是训练上还是生活管理方面,她还要做好队里那些比她小七八岁甚至近十岁的小队员们的“老大姐”。

  “二妹”周苏红

  中国女排的“江南第一炮”

  新一届中国女排组建后,25岁的周苏红也成为了一名老队员。陈忠和也曾经这样评价过周苏红:“得周苏红者得天下”。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周苏红在中国女排队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周苏红在队中有个绰号叫“炮炮”。关于这个外号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说她在网上的每次扣杀都像出膛的炮弹一样强劲有力;另一种则是说她在发球时老“放炮”,故得此“美名”。这次在北仑,周苏红自己揭开了谜底:“这绰号早就有了。1995年,浙江女排到郴州集训,有一天练发球,我一下从场地这边将球直接发到对面墙上去了,队友们笑说这简直是放炮,于是就给我取了个外号叫‘江南一大炮’。后来嫌叫着麻烦,就‘大炮’、‘炮炮’地叫起来了。”

  离家打球至今,周苏红多年来和家人聚少离多,她说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无法照顾父母和年迈的爷爷。在周苏红的概念中,家永远是一个模糊但又温馨的形象。“我的父母是渔民,每天都要出海打渔。6岁时我已经是乡亲们眼里的‘小大人’了。家里洗衣、烧饭、哄弟弟、操持家务,什么活我都要承担下来。”回忆起那些往事,周苏红依然有些黯然神伤,“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母亲给我准备了两个鸡蛋和一小饭盒炒菜。晚上考完试回家,我又原封不动地把这点好吃的带回了家。母亲问我为什么不吃,我说:‘我想留给爷爷和弟弟,我自己一点都不饿’。那一刻,我看见母亲流下了眼泪。”直到1990年,周苏红11岁的时候,她进入县体校排球班,这才第一次接触到排球。周苏红最大的特点就是肯吃苦,头脑灵活,规定动作一学就会,一点就通,而且做得非常到位。比如练垫球技术,别的孩子要练好这个动作

  ,起码需十天半个月,而小苏红仅用3天便学会了。进行体能训练时,她的短跑赢了田径运动员,她的投掷项目甚至超过了投掷选手。1994年5月,周苏红进入省队;2001年6月,她又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被陈忠和征召入队,从此再也没有从主力的位置上退下来过。

  “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是很想家的,每次从家里到队里报到的时候,我都还是忍不住会伤心、会哭的,现在还收敛了不少呢,至少不当着父母的面哭,以前真是当场就忍不住眼泪……完全都控制不住。”说着,她的目光稍稍黯了一下,这些年来东奔西走、不断地训练和比赛,家便是最大奢望和最无法割断的牵绊,而奥运的峥嵘岁月是她所有付出的理由。

  "三丫"刘亚男

  20年后的排球女将

  25岁,身高1.86米,这个被队友亲切地称为“美女”的辽宁姑娘其实并不像她外表反映的那么简单。很多圈内人都评价说:刘亚男打球是中国女排队内最“鬼”的一个,扣球线路多变,拦网出色,发球有特点,防守到位,几乎找不到任何技术上的瑕疵。

  刘亚男说,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突然间就会觉得,自己选择排球作为毕生的事业带有某些宿命的安排。在刘亚男还不满4岁的时候,有一天,她躺在母亲的腿上看电视里转播的女排比赛,当看到郎平的精彩扣球时,这个还谈不上懂事的小女孩对母亲说:“我也要打排球,我以后也要像她们一样。”那一年,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20年后,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当初立志要打排球的小女孩竟然真的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虽然刘亚男带着“两连冠”的光环,但她也经历过辛酸。2001年,刘亚男因为在辽宁队表现出色,被陈忠和征调入国家队。正当她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伤病突然袭来,严重的伤病迫使她一度产生了想要退役的念头。但幸亏还有人在关注着这个坚强的姑娘。

  刘亚男说:“提到这件事情,我最感谢的人就是陈指导。当时是他的一个电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才让我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在电话里,我哭着说了自己的困难和想法,但当听到陈指导说:‘只要你自己不放弃,我永远不会放弃你’的话时,我在落泪的同时,重新燃起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如果没有那个及时的电话,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功。”

  刘亚男的外号是“美女”,这不仅因为她容貌秀丽,身材姣好,更重要的是,刘亚男爱美,也敢美。“要不是打排球,我就当模特了,因为我很爱‘臭美’。”如此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孩子自然拥有无数的追求者,不过刘亚男早就放出话来:“找男朋友就找辽宁男排王海川那样的!”现在这对情侣相爱的消息在圈内已经不是秘密了。王海川身高2米,是辽宁男排的主力队员,与沈琼并称为中国男排两大帅哥。他与刘亚男自然是十分般配。谈到自己的男朋友,刘亚男也是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他啊,对我还不错,只要我们能见面,他马上就推掉所有的事情,整天都陪着我,哄我开心。”

  虽然享受爱情的甜蜜,但是毕竟两个人都还有着自己的事业和美好追求,因此刘亚男希望不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感情。“我们享受爱情的甜蜜,但我希望自己可以暂时忘却。”

  小女儿们

  马蕴雯三年完成“三级跳”

  马蕴雯才17岁,这个新一届中国女排当中唯一的上海囡囡,也是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但她却有着1.89米的傲人身高,留着一头短发的她从远处看就像是一个高挑的假小子。而就是这个假小子总是能一鸣惊人创造奇迹。

  马蕴雯是体育将门之后,父母引导她走向体育生涯。17岁的小马,年纪不大,但打球的“工龄”却不短。从幼儿园里被选拔进少体校进行启蒙训练时,马蕴雯才6岁。经过6年的训练,12岁的她成为一名球技不俗的小篮球运动员。这时,上海青年女排教练看中了这个小女孩。搞体育的父母也认定马蕴雯太瘦,更适合打排球。于是,稀里糊涂地,小马直接进了上海东方女排青年队。“半路出家”的马蕴雯在排球场上“一路顺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从青年女排入选上海女排。在2004-2005全国女排联赛中,马蕴雯成为上海女排的主力副攻。联赛还未落幕,马蕴雯就接到了入选国家队的通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从上海青年队到上海一队再到国家队的“三级跳”,这样的惊人纪录估计要由小马保持一段时间了。

  然而小马还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纪录:中国女排“盛产”副攻手,该位置上可谓人才济济。在此前中国女排的集训阵容中,副攻手达8人之多。不过尽管竞争激烈,小马却似一匹“黑马”横空杀出。在本届女排精英赛上,马蕴雯顶替了奥运功臣张萍,五场比赛均作主力出场,不仅在3号位扣球果断、力量较大,在2号位的背快也表现良好。对于小马可圈可点的表现,就连赛前还称马蕴雯“比较嫩”的主教练陈忠和都在最后惊呼:“我真没想到这个小孩能这么快就冒出来!”

  场上酷酷的,但场下的小马和同龄女孩一样,喜欢看韩国偶像剧,欣赏小帅哥Rain,就连崇拜的排球明星也是帅气的美国女排黑人球员斯科特。不过,这段在国家队的时间,马蕴雯有了另外一个最崇拜最敬重的人,那就是训练时是“严父”,生活中是“慈父”的主教练陈忠和:“他是微笑牌的,日常生活中,觉得特别和蔼。但训练中他一般不笑,如果我们不好好训练就会很恐怖哦。”

  王一梅“魔鬼减肥”为当“重炮”

  王一梅俗称“大梅”,本届精英赛,是“大梅”第一次代表国家队打国际比赛。“大梅”为啥叫“大梅”,是因为王一梅确实不是一般的“大”。1.90米的身高,曾有着97.5公斤的体重。王一梅有着很好的身体条件,也是中国女排迄今为止最有可能成为“铁榔头”郎平接班人的队员,但唯独她过于笨重的体重成为了一大限制。

  为了练出这门“重炮”,陈忠和给王一梅下的死命令就是减肥:一定要将体重减到90公斤以内。为此,王一梅的训练日记每三天要交到陈忠和手里审一次;王一梅每顿吃的饭,都要经过队医精心安排;就连红烧茄子里渗进的油都会被队医“无情”地挤出去……“魔鬼训练”加上“减肥大业”,每天训练下来,都把王一梅折腾得像一滩泥。

  “我老觉得身后有一双眼睛,是陈导的眼睛,他一直盯着我。”王一梅形容说。平时,王一梅见到陈忠和总是笑,但私下里她还是坦白自己很怕陈导喊她的名字,问她的体重,关注她的一日三餐:“他一喊我的名字准是要加练,一问我的体重准是要我继续减肥,一看我碗里的菜又说我盛的肉太多了,菜里的油还没有挤干净……”而说起“大梅”,陈忠和更像是在说自己的女儿,“我抓她抓得特别严,每天都把她练得筋疲力尽,有时候看她挺艰难的样子,其实我也心疼,但想把她培养出来,我就不能心软放过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本次女排精英赛之前,王一梅已经成功减掉了6公斤,尽管还没有达到陈忠和规定的90公斤以内的标准,但是离目标也已经不远了。陈忠和说,“中国女排想更上一层楼,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炮手’是必不可少的。在我们的一传不到位的时候,非常需要一名‘重炮手’来解决问题。”陈忠和也一直没有停止对“重炮手”的追寻,而“大梅”就是他的希望。他希冀着拥有出色的身体条件的“大梅”经过不断地磨砺,能够有朝一日成为中国女排的强力主攻。

  薛明“豆芽菜”长成“小树苗”

  未满18岁的北京小丫薛明,身高已有1.93米,她的高挑身材仅次于队中的第一高度、身高1.96米的赵蕊蕊,因此薛明也有了“小赵蕊蕊”的称号。在本次女排精英赛上,薛明并没有太多的上场机会,但是这个队中的第二“高妹”却也是陈忠和的重点“照顾”对象。

  薛明出生于运动世家,妈妈是篮球运动员,爸爸是业余摔跤选手,因此,薛明是秉承了父母优异的遗传因子,小学毕业时,她的身高就已经超过了1.80米。有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她的身高很有可能超过中国女排的第一高度赵蕊蕊。

  但是奇怪的是,小丫光长个头不长肉。也是这个原因,到了国家队之后,体重却只有68公斤的“豆芽菜”薛明却要想破脑袋增肥。据说薛明在国青队时,国家体育总局曾专门下拨专项资金,从美国进口蛋白粉为她补充营养。帮助薛明增肥的计划细致到了每天的饮食菜单都要依据她的血检报告来开具。对蛋白粉的具体花费,国青队的主教练蔡斌只说了一句:绝对是全队的重头戏。而薛明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豆芽菜”也逐渐长成了“小树苗”。

  但在国家队,薛明是不可能享受这种待遇的。国家队的伙食,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菜谱也完全是按照相关运动专家的要求所定制,但是即使如此,薛明依然无法胖起来。对于在国青队时的“小灶”生活,薛明很是想念:“其实我饭量挺大的,以前在国青队时,我是队里最能吃的一个,但是这里没有为我做特别的安排,大家吃的是一样的,如果我吃得多了,别人就吃不到了。”而陈忠和给薛明的任务,小丫也是明白得很:“我现在最大的弱点就是力量不足,要想在国家队站稳位置,必须尽快让自己壮起来。”

  赵云“不怕陈导骂,就怕陈导不说话”

  作为世界第一二传手冯坤的替补,赵云的出头之日还很长,本次女排精英赛上,这个江苏姑娘亮相的机会也是屈指可数。尽管如此,赵云却表示:“我现在的实力和冯坤相比确实还有差距,我会抓住一切的机会表现自己,不会再让陈导伤心。”

  赵云不敢再让陈忠和伤心是因为曾经发生的一件事让她记忆深刻。上个月中旬,中国女排在广东进行多场“性别大战”时,考虑到冯坤的膝盖伤势,陈忠和给了赵云额外的上场时间,希望她可以组织起全队的有效攻势。但赵云的表现并不理想。“当时我在心里不停地对自己说‘演砸了,演砸了’。下场后我主动走到陈导身边,想让他狠狠地骂我一顿,可陈导就那样坐着,一句话也没说。”赵云说,“当时我的心情就更加差了。我们女排队内有这样的说法:‘不怕陈导骂,就怕陈导不说话’,如果陈导对你保持沉默,那说明他对你的表现彻底愤怒了。”所幸的是,陈忠和并未因此就放弃赵云。除了肯定她在技战术和体能上的进步之外,陈忠和重点指出了赵云目前的问题:思想压力过大,过于想表现自己的实力,反而失去了方向。赵云说:“我很赞同陈导的看法。我的性格很要强,凡事总喜欢做到最好,但欲速则不达。”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陈忠和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LUX风潮回勇


白纸打造革命


女款LB low


20款Sample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