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十年之宋斐:我的乒乓十年 简单而完整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9:11 新浪体育 | |||||||||
十年有多长?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 中学六年,是中国男队从低谷走向辉煌,中国女队继续独领风骚的辉煌时期,而我,则怀着对小小银球的无限钟爱走向成熟。1995年4月,43届世乒赛在天津开打,这届世乒赛是中国乒乓球复兴的分水岭,而中国队继1981年诺维萨德世乒赛后独揽七金的荣耀也史无前例地造就了一批铁杆乒乓球迷,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人生也就在这不经意间发生了很多变
两年后,曼彻斯特世乒赛又成了我枯燥高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味调剂。由于时差原因,44届世乒赛的比赛大多在下午和晚上进行,比起两年前,我只能变本加厉地逃课,同时拿着从同学处巧取豪夺来的几盘录像带乐此不疲地记录下经典场次的比赛,不厌其烦地用笔记本重复地记着很多生僻运动员的姓名和打法。对我来说,这是最有趣的事情,能让我在这速度和旋转的世界中忘却一切烦恼和忧愁。我所在的中学会在每个周末给尖子生无偿补课,因为要看男双王涛/马林的比赛,我决定看完比赛再去上课。迟到了两个小时,三堂课也是临近尾声,为了躲避绰号为“黑猫警长”的政教处主任,我选择翻越3米高的围墙去教室。从后门悄悄地潜伏进去以后,旁边的几个哥们拍着我的肩膀笑得喘不过气,我低头一看,坏了,翻墙的时候用力过猛,裤裆破了一个大口子…… 1998年,由于高考发挥不佳,我考入了位于合肥的安徽大学法学专业,那年我16岁。梦想在不知不觉中已离自己越来越远,但对乒乓球的执着没有丝毫改变,昔日笔记本上的赛事资料和运动员档案已经深埋在了脑海里。曼谷亚运会,我在大学第一次逃课,守着一台没有天线的黑白电视看完了王励勤/王楠对阵吴尚垠/金茂校、王楠击败柳智惠的两场比赛,室友笑言我这是“打着爱国主义的幌子为国球加油。”一年之后,我做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冒险的决定,我在安徽大学办了退学手续,因为我觉得自己在北京才能近距离接触喜欢的体育事业。1999年夏天,45届世乒赛的烽火冲淡了心头的彷徨和压力,我开始了一年的复读旅程,而始终支撑着自己的动力除了必胜的信念就是厚厚一沓《乒乓世界》,我的两位姑姑尽管对体育都不感兴趣,但她们的鼓励让我更坚信了自己的选择。 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延续了四年前的辉煌包揽四项冠军,孔令辉在巅峰对决中力压老瓦,和蔡振华激情相拥。与此同时,我也成功了,我如愿地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并带领114的室友们用一台21吋彩电见证了这一令人兴奋的历史时刻。与其说是人大充分自由的环境给了我机遇,不如说是我钻了文科院校课程不紧的空档,我把业余时间的一大半都花在了旧图书馆的库本阅览室里,而摆在案头的一直是百读不厌的《乒乓世界》过刊。四年的大学生涯,我通过乒乓球结识了很多铁哥们,也用sakuramomoku的id在乒乓家园网站上发表了不少不成熟的言论和一家之言,网友ogo(周广平)曾经告诉我,喜欢并研究乒乓球历史是一个看似有趣实则苦闷、困难的差事,这期间,我从他和儒生身上学到了很多至今都非常受用的东西。当我的大学同学或是出国镀金,或是在人大读研,或是在金融界一试身手的时候,我选择了新浪网体育频道作为自己全面接触竞技体育新闻的第一个窗口。在新浪这个庞大网络新闻制造工厂的四个月里,我在主管编辑龙渊的帮助下学会了把体育新闻由自己的爱好变成职业,在超负荷的运转中利用最有效的资源去创造出彩的好文章。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淀体育馆奥运会亚洲预选赛上第一次见到了夏娃,一个更偶然的机会,夏娃带我走进了《乒乓世界》,我对乒乓球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奥运会封闭训练、中国公开赛、世界杯、总决赛可以算是自己对乒乓球新闻报道的牛刀小试。 有人说,爱好一旦成为了职业,那么你的人生将缺少很多乐趣,这点我不敢苟同。因为常年的田径和力量训练,我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因为能整日泡在这银球的世界里,我获得了一个简单但完整的精神世界,与球员们一起因为跌宕起伏的赛事而百感交集。以我手写我心,以热情和理智去报道乒乓,我希望自己1995年播下的希望种子能在今后的日子里萌发更多的现实花朵,更希望众多和我拥有相同梦想和类似经历的人也能和这小小的精灵结下缘分。(宋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