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小球体现大国风范 中国对世界乒乓运动的贡献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16:03 新民晚报

  除了乒乓球并非起源于中国之外,乒乓球的一切,似乎都与中国有关。现在,谈到乒乓球,就像谈到中国一样。

  乒乓圣地

  就像说到相扑,你总会说日本,说到跆拳道,你一定会想到韩国一样,说到乒乓,
你想到的,肯定就是中国。

  乒乓,中国的国球。

  中国,乒乓的圣地。

  世乒赛在中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乒乓“信徒”们,来中国“朝拜”,感受一下乒乓圣地的气息。犹如一个音乐家来到奥地利,一个艺术家来到意大利。

  乒乓圣地,不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代表着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瓦尔德内尔开始,到现在的福原爱、朱世赫,每个国家都把自己最有培养前途的乒乓选手,送到中国,接受训练。就像NBA对于一名篮球运动员来说,你很难想象,一名乒乓世界冠军,可以与中国完全无关。

  “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对乒乓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作出如此大的贡献。”这样的表述,相信在以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眼里,仍是毫不犹豫地得到肯定。

  因为事实使然。

  乒乓援外

  职业足球,让我们熟悉“外援”这个词。而在乒乓球的发展上,却离不开援外。

  援外的有教练,也有队员,还有连带乒乓器材的,那叫“一条龙援外”。

  最早的乒乓援外,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叫帮忙。中国派出一些教练,赴越南、蒙古、柬埔寨等国“帮忙开展乒乓球运动”。不过,中国教练的水平,并非世界一流。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又开始将一批技术精湛、政治过关的优秀乒乓教练,以援外或者交换的方式,派往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虽然当时带有一些政治色彩,但所起到的效果非常好。许多国家,就是从那时开始认识了乒乓球。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乒乓球水平称霸世界。当时,由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差比较大,所以,一批国字号尖子球员,主要奔赴西方国家打球。

  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主任姚振绪提供了一个数据,说同样的中国世界冠军,当时在德国的收入是在国内收入的400倍。

  那个时候,援外有公派的,也有自己联系的。主要目的都是谋生,提高生活质量。由于那一批队员的水平相当高,后来退役后又当上了教练,所以在那个时期,欧洲乒乓的水平迅速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再加上一些政策上的扶持,尖子运动员的流失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相反,一些本来在国外的教练,也回到了国内发展。

  至于赴海外打球教球的人数,据说前后超过300个,但很难统计。

  乒乓使团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在国外打球、教球的中国人,对中国乒乓球队构成威胁时,一个新名词诞生了:海外兵团。

  这是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特有现象。对于海外兵团的评价,国内的争论比较多,但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海外兵团”对整个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海外使团”也大大延长了中国球员的运动寿命。

  随着中国乒乓球队的重新崛起,中国人的观念变得更加宽厚与开明,进入新世纪后,海外兵团的说法,逐渐淡化。

  现比利时队教练、原北京队教练王大勇说:“大多数出国打球教球的人都很爱国,‘海外兵团’的称呼,少了些友好,称我们‘海外使团’才对。”

  使者的职责是传播文化、教授技艺、促进友谊。“海外使团”的说法,比较贴切,得到现在大家一致的认可。

  乒乓补血

  走出去,引进来。乒乓水平要提高,要普及,把外国选手请到中国来,则是另一种好方法。这可称之为补血。

  上世纪70年代末,年纪轻轻的瓦尔德内尔与林德,就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在上体馆里,与上海队国家集训队一起,训练了整整3个月。

  中国曾在80年代中期,先后在无锡、秦皇岛等地,举办过青少年集训队。包括法国世界冠军盖亭在内的许多欧洲队员,都曾在那里集训过。

  “一旦同意他们来了,我们就毫无保留。”多年在中国乒乓球队任领队的姚振绪说,“有这么多的高手,他们提高得很快。”

  请进来的,不但有高水平选手,也有一些经济困难的亚非拉国家选手。这次上海世乒赛组委会就决定,邀请30个经费紧张的国家与地区的乒乓球队,来上海参加世乒赛,上海方面将负担他们的所有费用。

  “这是上海组委会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上海世乒赛副秘书长陈一平说,这其实是一种优良传统。

  乒乓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只小小的银球,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力量。

  “人生能有几回搏”、“胜了从零开始,输了打翻身仗”、“创新才有生命力”、“甘当铺路石,甘当无名英雄”、“从薄冰上走过来”、“祖国荣誉高于一切”。这些格言警句,都出自中国乒乓队。

  中国人在国际乒联拥有很高的职位与地位,但是中国人从没有用这些潜在的优势,为自己在比赛中谋取好成绩。

  “无论是前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还是姚振绪,他们总是用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作出不少对中国没一点儿好处,但对世界乒乓球发展有利的决策。”与国际乒坛接触甚多的国际裁判孙麒麟佩服地说,“把乒乓球改大,就是徐寅生提出来的。要知道,用大球对讲究速度的中国选手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包括后来的11分钟、无遮挡发球,面对这些明显对中国不利的规则改动,中国人从来都是举手赞成。

  徐寅生说过:“都是中国人拿冠军,有什么意思?难度大了,还能拿冠军,那才叫行。”

  让我们骄傲的是,在一个40毫米直径的乒乓球上,体现了一个960万平方公里泱泱大国的宽大胸怀与非凡气度。

  本报记者高兴本版摄影周国强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徐寅生新闻 全部孙麒麟新闻

 

评论】【乒羽世界】【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Footscapes


LB III SAMPLE


Dunk Hi UNKLE


LB II新配色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