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丁俊晖模式全解析 利益分配尴尬国家该提几成奖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02:54 竞报

  解读丁俊晖模式

  神奇晖 中国丁,一夜之间,17岁的丁俊晖红遍全中国。海淀一战让此前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丁俊晖通吃海内外。

  丁俊晖的成功,完全脱离了传统的“业余体校——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
模式。家长重金栽培、海外留洋、自力更生,丁俊晖的成材之路留下了浓重的个人烙印。我们将其称之为丁俊晖模式。

  丁俊晖模式,在目前中国还只是个别项目中的个别现象。但已足够引起重视。事实上以这种模式为依托的现象已经逐渐成型。

  丁俊晖模式初见效益

  从卖房求学,到奖金源源不断,10几年的职业生涯后,丁家一直坚持的丁俊晖模式终于见到曙光。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丁俊晖表示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1、打球只为吃喝

  丁俊晖8岁开始练球,那时候兴趣是主要支撑力量。回忆那段时间,丁俊晖表示打球只是为了有吃有喝,想得比较简单。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旺,丁俊晖开始于1997年参加比赛,但各地奔波让家里的经济压力一下加大。

  2、卖房求学

  这个阶段是丁家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从江苏宜兴到上海再到广东东莞,频繁的奔波使得这个经济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最终丁爸爸偷偷把房子给卖了,而这件事直到一年后丁俊晖才知道。

  3、留学英国 实现赢利

  2003年,丁俊晖远赴英国。每年两万多英镑的花费全部由家里负担。但是凭借着出色的战绩,丁俊晖已经能不断拿到奖金。本赛季他总共获得了5万美元比赛奖金。用小丁的话说就是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丁俊晖:我认可丁俊晖模式

  本报见习记者李洁报道 昨天晚上,记者在丁俊晖的生日宴会上遇到丁俊晖时,把“丁俊晖模式”这个概念抛给了他。年少老成的丁俊晖表示自己完全认可这个提法,他还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同龄人能够象他一样,用这种模式取得成功。

  而丁爸爸则表示培养俊晖打球时倒并没有想这么多。不过丁爸爸也接受丁俊晖模式概念。在谈到将来时,丁爸爸表示会让儿子一直打下去,但是也会考虑到学业等现实问题。本报曾报道过丁家曾与复旦大学联系过读书事宜,尽管最终没能成行,但是至少说明丁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任浩江:想打好台球 就走丁俊晖模式

  丁俊晖的成功给中国台球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一直陪同丁俊晖在英国练球的任浩江表示:想打好台球 就得走丁俊晖模式。

  他说 ,作为非奥运项目,目前国内没有一支专业的台球队,很多球手都是自己找教练,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教练,只是自己在俱乐部练。而更为重要的劣势是硬件设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球手无法适应此次中国公开赛台球桌的原因。这就使得不仅国内的比赛选手之间的对抗在实力上无法与国外的选手相比,很多中国选手更是根本连多数公开赛的资格赛第一轮都无法通过。与之相比丁俊晖所走的模式则是比较成功的。在英国, 既有符合国际比赛规格的台球桌,标准台球等硬件,更有专门的经纪公司和众多高手云集的赛事,再加上台球运动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运动项目,英国的环境无疑是理想化的,毫无疑问,后来者们应该更倾向于走丁俊晖模式。文/实习记者 苏珍珍

  台球协会:认可丁俊晖模式

  就丁俊晖的成才模式,记者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小球项目台球项目中心的主管张晓冬,他表示:这种模式台球项目中心是认可的,非奥项目和奥运项目在运动员的培养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非奥项目的运动员一般都是自小对项目产生兴趣然后自学成才,所以丁俊晖并不算是一个个例。另外,台协也为丁俊晖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积极帮助他联系比赛,为他申请外卡等等。

  赵晓冬还表示,这次丁俊晖的大放异彩,也给他们带了一些启示,以后会更多的关心年轻选手,并加大投入。但是,最近还没有出台相关措施的计划。文/实习记者王津

  专家点评:丁俊晖模式不可复制

  和刘翔一样青春痘欣欣向荣的丁俊晖,这几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战胜老“金童”亨德利夺得中国斯诺克公开赛冠军后,这个刚满18岁的宜兴小伙不仅让国人重新认识了台球运动,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思考。

  不过对于丁俊晖模式,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社会学专家易剑东教授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是不可复制的。

  成功源于项目冷门

  基本上,家庭投资体育,都是选择国家尚未大力发展,并且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职业化潮流的个人项目。在奥运重点夺牌项目上,一家之势显然难敌举国体制。丁俊晖的成功可以说很大一方面是受益台球之“冷”。

  然而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建制,已经几乎完全涵括了奥运项目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并且仍在不断吸收和扶持新兴项目。既有巨大商业潜力又没被充分开发的竞技体育项目已经难觅踪影。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尚不能断定丁俊晖掘到的是最后一桶金,但毋庸置疑的是,家庭投资体育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但这并不妨碍个人投资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进步性”。“这样至少可以避免浪费和效益不高的问题”易剑东说,“有些项目,从体校到国家队,国家的投入很大,但最终拿牌的就那么几个。那些练不出来的运动员也往往断送在其他方面发展的前程。相比而言,在人才选择和金钱投资上,家庭投资竞技体育都要显得有理性得多。”

  可能面临利益分配尴尬

  易剑东说,要不是丁俊晖因为持外卡参赛而无法拿到3万英镑的奖金,他最关注的将是这笔钱的分配问题。

  举国体制下培养出的运动员,由于前期的训练比赛费用多由国家负担,因而最终的奖金和广告收入,需按比例上缴一部分。这当然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完全靠家庭投资培养出的运动员,却也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不能将比赛的所得全部收入囊中。

  “譬如说,丁俊晖代表中国而不是以个人名义参加国际比赛,那就必须通过项目协会或管理中心报名。也就是说,虽然运动员是靠家庭投资培养出来,但是参赛的机会却是国家提供的,这就可能面临政府体育部门和民间私营体育投资争夺利益和空间的问题。毕竟像国外那样以俱乐部或个人形式参加比赛的‘民间机会’,在国内是很难行得通的。不久前的清华跳水队风波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下,原则上国家应只收取很少的一部分费用。”易剑东说。文/本报记者 李岩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LB新款暴光


Tiffany dunk


CITYKNIFE BARRETTE


鞋狂一季度TOP10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