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国际马拉松赛特别报道:"骄傲"人物感动厦门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14:41 厦门日报 | ||||||||
“一项体育运动,当它的价值和作用仅限于体育领域时,它的活力也许是有限的。然而,当它与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与一个城市的发展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时,这项运动就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厦门市人民政府市长张昌平 为挖掘马拉松所体现的城市精神,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与厦门日报共同评选“马拉松为你骄傲”人物。经群众投票,组委会官员、体育界人士、大学教授组成评委会认真
吴经国 我对厦门有特殊情结 “是吗?我很荣幸啊!”本届马拉松赛当天中午,在会展中心二楼休息室里,当记者告诉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他已经被评为“马拉松为你骄傲”人物时,他先是惊讶地扬起眉毛,然后开怀地笑了起来。记者向他表示祝贺,他摇了摇头,说道:“不敢当啊,我只是做了一点分内的事情。” 作为厦门人民的老朋友,来自台北的吴经国已经连续三次参与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他说,三年来看着这项赛事不断地成长,今年又增添了环岛路雕塑群这一富有创意的亮点,很好地表现了马拉松精神,他特别喜欢。成功的比赛需要有高定位,这就要有高水平的选手参与,高效率的组织工作,在提高国际影响力上做足功夫。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做得很到位,这要归功于厦门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投入,以及厦门人民的热情支持,一切付出与努力都是为了让厦门的明天更美好。 他动情地说道:“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在中国广阔的体育沃土上推广体育运动,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光荣。”谈到对厦门的特殊情结,他感慨万分,“30年前,我还是一个正在金门服兵役的年轻人。眺望厦门,心中充满向往。后来,我终于有机会来到厦门,可以为这座城市做一点事情,我很荣幸。” 展望未来,吴经国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充满信心,他认为,这项赛事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品位也将日益提高,成为国际体育界的一大盛事。 本报记者 杜晓蕾 黄琼英 爱长跑的阿婆永不止步 黄琼英无疑是七位获奖者中年纪最大的,老人不善言辞,一口莆田话更使记者和她的交流必须在她儿子林先生的“翻译”下才能顺利进行。说起刚刚结束的马拉松赛,老人说她比过节还开心。由于腰部骨折,今年老人是在轮椅上“跑”完全程的,儿子、儿媳、孙女等一家5口“轮班”,花了50分钟完成了5公里的比赛,比起去年的1小时1分37秒快了许多。由于本报的报道,黄琼英成了不折不扣的名人,一路上许多人都认出了“爱长跑的黄阿婆”,一个劲地为她加油,老人也来劲了,不停地给自己加油。 前天下午,本报记者告诉她在“马拉松为你骄傲”评选中当选的消息,老人像孩子般高兴,无论如何一定要参加晚上在会展中心举行的颁奖典礼,小辈们自然不会让老人的愿望落空。在颁奖现场,老人很是兴奋,听说和她一道当选的吴经国是台北来的,老人就很想和他合影,因为她有兄弟去了台湾。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老人家有点遗憾。虽然对于马拉松精神,阿婆没有太多的说法,但历来身教胜于言传,黄琼英的故事本身就是真正的马拉松精神。 本报记者 杜晓蕾 陈炜明 黄力生 让更多人享受马拉松 当笔者祝贺黄力生当选为“马拉松为你骄傲”人物,黄老师随即谦虚地表示,“这是我莫大的荣幸,所以我现在非常感谢所有支持我的市民,所有支持和参与这项运动(马拉松)的人们。” 说起在大学里开展马拉松,黄老师坦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而这也是全国很多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前经常有别的马拉松赛邀请厦大参赛,但苦于没有经费,有时就只好作罢,有时就只能自掏腰包。但尽管存在经费问题,但马拉松在厦门大学的发展却是非常迅速的。黄老师还特意给我提起前不久的一个事,一名现在在中国建筑总公司南京办事处工作的同学给他打电话说,并没有多大优势的他之所以能从70多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曾参加过厦门马拉松。而随着2003年黄老师在厦大开设马拉松课程起,这一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 黄老师认为,“这次能当选‘马拉松为你骄傲’人物,既是对我前段工作的一种肯定,也会鞭策我继续为马拉松的推广而努力。”他说:“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会处理好自己现在的两种身份,既要作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校园里推广马拉松;同时他自己作为一个马拉松爱好者,作为厦门长跑俱乐部的总教练,这是课余的工作,他希望通过此能带动更多的厦门人爱好马拉松,投入马拉松,组织更多的人到各地比赛。他对厦门马拉松最殷切的期望是:今年只有2000多人跑完全程,以后能有大部分或全部的人跑完全程。” 实习生 龚灏 刘永仁 星星之火闪现光芒 2003年3月30日,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有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25岁的周春秀和63岁的刘永仁。2005年3月26日,第三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27岁的周春秀和65岁的刘永仁第三次同场竞技,两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第七次马拉松比赛。 周春秀两年跑了七个马拉松谈不上是奇迹,毕竟她是专业长跑选手。而65岁的刘永仁两年跑了七个马拉松绝对是一个奇迹,如此年龄创下的国内纪录就是在国际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因为两年跑了七个马拉松,因为热心筹建厦门市长跑俱乐部,刘永仁当选为“马拉松为你骄傲”人物。面对这一生中最大的荣誉,刘永仁仍然踌躇满志,“参与马拉松运动,我现在刚刚起步。” 堪称“铁人”的刘永仁欣慰地说:“当初我给张昌平市长写信时,就是希望用我一个人的星星之火,来推动厦门市长跑运动的熊熊烈火。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的确如此,厦门市长跑俱乐部不仅在去年2月如期成立,而且不断壮大,如今已有会员400多名。一年来,长跑俱乐部的队员先后参加了厦门、北京、上海、香港和厦门五次马拉松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厦门市长跑俱乐部的推动下,我市参与长跑的群众逐渐壮大。 在右脚严重扭伤未愈的情况下,刘永仁不仅首次站到了香港马拉松赛的起跑线上,还以3小时56分13秒的成绩创造了他的个人最好成绩,并且获得了60岁以上组的第3名。更加不可思议的是,27天后,带着伤痛的刘永仁第三次在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上跑完全程。刘永仁说:“我就是要让那些很少参与锻炼的人看一看,我一个65岁的人能做的,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什么做不到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厦门市的马拉松之火越烧越旺。” 本报记者 庞顿 周春秀 厦门给了我动力 3月25日下午,“马拉松为你骄傲”人物评选已经初步揭晓,评委会在35名候选人当中评出了6名最优秀的人物当选。考虑到第二天的比赛,组委会特别留出了两个名额。27岁的周春秀在厦门实现三连冠,成为国内马拉松比赛三连冠的第一人,评委会深受感动,全部投票周春秀当选。 实际上,评委会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周春秀前无古人的三连冠,13天内连续参加两个马拉松大赛并且两夺桂冠,周春秀勇于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精神才是最令人感动的。 赛前的记者见面会上,周春秀对于大家的惊讶,显得格外从容,“作为一个运动员,就是要敢于尝试。”其实,周春秀从800米和1500米的中跑项目改为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的长跑项目,就已经显露了她勇于挑战的性格。2002年,周春秀开始改项,尽管在5000米和10000米项目上没有过人的成绩,可是她却在马拉松上展露天赋。 2003年,周春秀将她的第一次马拉松体验选择了厦门,2小时34分16秒的成绩谈不上突出,却让她收获了第一个马拉松桂冠。2004年,周春秀第二次来到了厦门,由于奥运会选拔赛的缘故,参赛选手准备充分、竞争激烈,周春秀仍然一枝独秀,并以2小时23分28秒的成绩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领先第二名李贺兰足有4分多钟,她也因此搭上了前往雅典的班车。2005年,因为3月13日在汉城国际马拉松赛上夺冠,很少有人认为周春秀会再来厦门,但是她不仅来了,还上演了三连冠的奇迹。 周春秀的教练梁松利说:“13天内跑两个马拉松,周春秀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将为她在马拉松比赛成绩上的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赛前一天,周春秀说:“厦门是我的福地。”三连冠后,周春秀重复着这句话。当晚当选“马拉松为你骄傲”人物,周春秀再度感谢厦门,“厦门的竞技场给了我一展身手的机会,厦门的观众给了我跑出好成绩的动力,我要用北京奥运会上的佳绩回报厦门。” 本报记者 庞顿 马达 不应被遗忘的倡议者 前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在国际会展中心为“马拉松为你骄傲”人物颁奖。令人遗憾的是,当选者之一的马达永远无法触摸属于他的奖品——马拉松微缩雕塑。倡导厦门举办马拉松赛的这位普通市民仅仅在现场感受了第一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浓烈氛围,便因胃癌离开了人世。 人们无法忘记马达,2002年12月3日,他发给《厦门日报》“两会”热线电子邮箱一封邮件,建议在与马拉松赛程距离相当的环岛路举办一项国际马拉松赛。本报在显著位置报道了马达的来信。马达说,没想到他的电子邮件被如此重视。马达是个体育迷,几乎每天都要跑上几公里。他是那种天生距离感强的人,每次跑一段新的路程,都要搞清楚有多远,十几年来,他用自己的双脚量遍了厦门的每个角落,所以,他知道环绕厦门岛一圈正好是马拉松全程的距离。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达仍充满乐观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说自己注重的是生活的质量而非存活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他的马拉松愿望终于实现了。如今,厦门马拉松将一届一届办下去,厦门人民也可以告慰这位以厦门为荣为傲的普通人。 本报记者 庞顿 评委点评 点评人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副秘书长、宣传部部长 林聪明 ●吴经国:体现两岸合作精神 吴经国先生致力于推动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他每年来厦门参与马拉松赛的活动,通过马拉松这个平台,积极组织台湾的长跑爱好者来厦门参赛,在增进两岸人民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春秀: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周春秀第一次跑马拉松就是在厦门,她的马拉松事业起步于厦门,成长于厦门,厦门也为她的成长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她在短短的13天内参加了两个高规格的马拉松赛并都夺得了冠军,完成了常人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敢于打破常规,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黄琼英:普通市民积极参与精神 虽然九十高龄仍积极参与厦门马拉松赛,自己跑不动,就让家人推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正是厦门马拉松成功的关键。 ●黄力生:体现马拉松科学精神 作为运动员,他是第一届马拉松市民组的冠军,作为厦门大学代表队和长跑俱乐部总教练,他为马拉松运动在我市的普及做了大量推广工作,厦门马拉松的成功不仅要有强烈的参与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科学精神。 ●刘永仁:体现市民拼搏精神 他克服重重困难,两年内参加了七次全程马拉松,在比赛中顽强拼搏,坚持到底。还积极倡导热心运作厦门长跑俱乐部。 ●马达:体现市民主人翁意识 他对我们的城市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认真调研,主动向媒体建议,提出了在环岛路上办马拉松的“金点子”,体现了厦门人热爱厦门的主人翁意识。 ●黄毓斌:体现新闻工作者服务社会开拓事业的精神 作为记者,他最早投身于厦门马拉松的报道中,作为组委会市场开发部第一任负责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首届马拉松的市场开发任务,为厦门马拉松的市场开发做出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