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辽男排决战两感悟:心态压倒一切 老将是笔财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20日23:21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谁也没有想到,本赛季全国男排联赛大决战竟演绎得如此富有戏剧性:一是赛前并不被外界看好的辽宁队竟先破沪军一阵,次场也曾握有赛点的良机;二是当人们以为决战场次胜负难辨之时,上海队竟然只花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便轻取辽军。回顾前后三场13局对决,双方既有出神入化的亮点,也有令人叹惜的败笔,正是诸多亮点和败笔的交替出现,才使沪辽大决战演绎得如此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实,透过曲折的战局不难发现,决定胜负的关键还是心态。
赛前,人们不看好辽宁队是有理由的,因为近两个赛季他们未在沪军身上尝到胜利滋味,也因为如今的上海队阵容空前强大,且还拥有两个主场的优势。 然而,首场战幕拉开后,辽宁队充分发挥自己跳发球威力大,防反能力的特点,打得有声有色,而上海队则显得有些缩手缩脚,结果被对手摧枯拉朽连下两城。虽然上海队第三局起表现逐渐正常,但辽宁队依然表现正常,最终3:2获胜。赛后,不少人认为辽宁队胜在斗志旺盛,充分发挥了自己技术特长,这些分析都不错,但是关键还是上海队前两局的失常,因为就整体实力而言,上海队占据了一定优势,但由于心理的起伏导致了前两局的失手。第一局,当双方比分一度处于胶着状态时,辽宁队袁志的强力发球打破了平衡,并导致对手心理的失衡。次局,上海队仍没有从低迷中走出,自身失误竟高达12分,送给对手如此多的分数,上海队次局失手也就不令人奇怪了。也正是这两局的失利,导致了沪军首场的溃败。 第二场的前两局和第一场如出一辙。是役,上海队欲借主场之利报一箭之仇,由于求胜心切导致表现大打折扣,不少进攻被对手防起并反击得手,并陷入了大比分0:2落后的境地。危急时刻,上海队调上了两位老将——王烨和徐文斐,他们带领一拨后生从迷茫中走出,而距冠军仅一步之遥的辽宁队员却表现出求胜心切,并导致了技术发挥的波动。第三、四局,上海队分别以25:20、25:17的悬殊比分获胜,这两局上海队在拦网环节上分别取得6:1、4:0的压倒性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仅是上海队员凭借身高的优势赢得的,更主要因素是辽队攻击手由于心理失衡,导致了进攻点的单调。也正是这两局的胜利,使沪军成功是役成功上演了大逆转。 上海队拿下大决战,同样是胜在心理上。虽然首局初段上海队有些患得患失,但在王徐两老将的带领下,汤淼、沈琼等年轻选手激情飞扬,表现甚至超出了前两场,汤淼的强攻火力更猛了,沈琼也从沉睡中苏醒,连以往进攻不多的黄波也多次扣出力度速率俱佳的快球。相反,辽宁队似乎被对手打闷了,攻,攻不破对手的网上长城;守,守不住沪将的强力攻击。首局从一度领先到大比分落败,更是摧毁了辽宁队的自信,辽将以往破釜沉舟般的气势荡然无存,很快连失两局。 由此看来,两方队员心态的变化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辽宁队起初能占得上风,依靠的是跳发球、拦网和防反;上海队之所以能扭转被动,凭借的是高出对手一筹的网上实力。两军之所以前后之所以会出现起伏,是由心态的微妙变化引起的。起初,辽宁队抱着以弱战强的思想上阵,水平自然能得到正常的发挥,而一心卫冕的上海队却犯了自我感觉过好的大忌。辽宁队后来的失常,是看到胜利曙光后心态失衡的因素。上海队之所以能笑到最后,与王徐两位老将的过人表现不无关系,他俩以超人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指挥能力才能及时稳定地队友们的士气,为汤淼、沈琼等后生找回了往日的自信,进而跨进通向胜利的大门。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这是竞技场上的一句至理名言。国内外体坛,老将出马转危为安的战例屡见不鲜,仅举男排赛场的两个战例:远的是,退役两年的汪嘉伟接受邹志华的召唤回国助阵,并力助中国队夺得1986年亚运会冠军;近的是,浙江队“以老压小”,依靠经验打败了年富力强的上海队,夺得2002/2003赛季联赛冠军。 这次上海队能卫冕成功,两位老将王烨和徐文斐同样功不可没,特别是替补二传王烨当属头号功臣。这位老将五年前便代表国家队参加了奥运会落选赛。翌年,由于何琼晋升国家队,从爱护国手的利益出发,正处于当打之年的王烨在上海队沦为替补,上赛季联赛甚至转投他队。据了解,如不是沈富麟爱才心切,王烨本赛季还会“寄人篱下”。正是这位退居二线多年的“老人”,在球队最危急的时刻,凭着过硬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挽救了全队,将上海队送上了冠军的宝座。 随着男排联赛战幕的降落,国家队组建工作即将开始。笔者以为,老将王烨的神奇表现,应该引起国家队决策层的重视,要正确好使用新老队员的关系,既要避免过于依赖老将导致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的重演,也是避免因培养新秀而弃用老将的一幕的再现,这也是这些败笔,导致了中国男排近6次冲击奥运会入场券无一成功的尴尬。 (王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