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男排令沪军难堪 打法似韩国决战上海仍有不足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13日22:41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男排联赛决赛第二回合辽宁客场不敌上海,未出乎多数人所料,但沪军赢得那样艰难、惨烈,却是谁也没想到的。 决胜局辽宁队员6次发球“送礼”,还首先三度拿到了赛点。他们虽然惜败,但却以自己可圈可点的表现,使得将要进行的决战形势真正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测。
防守总能占到便宜 作为上届联赛的冠军,上海男排的进攻被公认是国内火力最猛的。进入决赛后,辽宁队在前两个回合与对手掰成平手,而且两场总体还占据上风。论及原因,人们往往多从两队的发球、进攻、拦网等方面进行对比,却忽视了防守这一看似被动、但又非常关键的环节。 本赛季执教北京男排的韩国教头卢镇秀谈到自己对中国男排联赛的印象时,曾经特意提到了防守。他说,中国男排的进攻是亚洲最好的,但不少队伍轻视防守,攻强守弱。真是“旁观者清”,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国内男排普遍存在的一大痼疾。而本赛季辽宁队给人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恰恰是韧劲十足、“打不死”。一般人总是将此归于球员的作风。其实,没有好的防守能力,作风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应该不是偶然巧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雅典奥运会前的国家男排,先是李铁鸣、接着是初辉,辽宁队员一直“统治”着国家男排的自由人位置。李铁鸣那时在辽宁队担任主攻,初辉本是一名二传,改为自由人后,他俩都能很快就胜任角色,而且在国际大赛上表现都十分抢眼。其实,辽军主攻队员隋盛胜当年被邸安和教练征调国家队时,本意也是去改行担任自由人。所以,辽宁男排球员普遍个人防守能力较强,是有传统的。而现在的辽宁队,拥有国家队主力自由人初辉和一传、防守技术突出的隋盛胜;另一位年轻主攻李剑锋的防守也不错。比赛中,该队后排总能够保证有两名防守不俗的队员。这正是在与上海对垒、特别是来回球多时,辽军总能占到便宜的原因。 想到昔日的韩国男排 看辽宁队比赛,很容易让人想到鼎盛时的韩国男排。韩队的主攻个子不高,一般不超过1米90。他们的进攻完全建立在“快、灵、变”的基础上。三号位的各种进攻打得即快又坚决;四号位的进攻也力求以弧度很低的平拉开为主,小个子主攻积极地跑动,频繁在三号位,或三、四号位之间参与战术进攻。 辽宁队的阵容结构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副攻点高、实力强,而重炮手却是国内男排诸强中平均身材最矮的。他们的主攻隋盛胜1米92、李剑锋1米93,接应袁志1米93,弹跳比较一般,但共同的长处是移动快、爆发力好、下手速率快;尤其是隋盛胜和袁志,进攻手法多变。而两名副攻:王海川为2米、马明达到2米05,又是国内副攻平均身材最高的。 辽宁队的阵容结构类似韩国男排。正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成功地为自己设计了类似韩国队的技战术打法。不同的是,韩国男排的接应二传多在两米以上、实力更强。鉴于此,辽宁队接应袁志的跑动相对更加积极。他除了二号位进攻、一号位后攻,还经常在二、三号位之间偷袭对手。可以说,在已经打过的决赛前两回合中,每次比赛的前两局,辽宁队都将自己的这种战术思路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节奏快于对方,进攻火力分散,网上实力占优的上海队有劲使不上,显得十分被动。 新人提升整体战斗力 本赛季,为什么辽宁队开始表现平平,半决赛、决赛却越打越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几名年轻主力在实战中逐渐进入角色,慢慢找到了感觉。 老二传谢宁宁退役后,辽宁队一直被二传所困扰。前两个赛季,他们启用年轻二传刘禹,本赛季则将更年轻的李禹推上了主力二传位置。李禹不足21岁,是国内男排各强中最年轻的主二传。赛季初,由于与队友尚处在磨合阶段,他的作用并不明显。后边的比赛,李禹的发挥越来越好,已经开始显示出自己视野开阔、战术组织大胆、转移球速度快的特色。尽管有时发挥还有起伏,但半决赛和决赛的大部分时间,经他调度梳理,辽宁队的技战术特点得到了很好发挥。李禹也确立了自己在队中的绝对主力位置。 过去,隋盛胜每转到后排,辽宁队四号位进攻的火力就大大削弱。本赛季,年轻主攻李剑锋走上主力位置,此局面已经改变了许多。18岁的李剑锋是辽军年龄最小的球员,身高也只有1米93。但在他身上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敢打敢拼;而且,进攻力量足,跳发球也不错。但李剑锋毕竟还很年轻,比赛中显得过于毛糙,失误嫌多了些。可他上升的空间还很大,假以时日,完全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攻。 辽宁队中,还应该提到得是年轻的“老将”马明。冠以“老将”,是因为他曾经入选国家集训队。实际上,马明不过只有21岁。他过去给人的印象是个高、拦网好,而本赛季半决赛、决赛的几场关键比赛,其三号位的进攻也打出了相当高的水平,整体表现较之师兄王海川毫不逊色。 这几名年轻球员实力的增强,使得辽宁队本相对薄弱的位置得到了加强,全队战斗力随之得到整体提升。 “第三局现象”不可忽视 与上海队的两场比赛,辽宁队胜负各一,却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前两局都打得虎气生生,从第三局开始突然判若两军:进攻火力锐减、失误大大增加,造成的溃败之势一直要持续到第四局。 这种“第三局现象”的反复出现,使得辽宁队决赛首回合险些翻船;第二回合在大好形势下,眼睁睁地看着“煮熟的鸭子”飞向上海一方。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恐怕主要还是队员、尤其是隋盛胜、袁志的体力下降、出现“极点”所致。 辽宁队的打法要求队员、特别是隋盛胜和袁志这两员大将不停地跑动,发球也要尽量发力,所以,他俩体力消耗远大于别人。以致于每到第三局,隋盛胜、袁志的进攻动作变形,连连受阻;发球失误率直线上升。这两大火力点的突然“熄火”,增加了三号位进攻的难度,更直接影响了全队的士气。 此问题不解决,不仅会继续影响与上海队后面的决战,还会成为辽宁队今后冲击更高水平的一大“瓶颈”。 后面与沪军的决战,辽宁队还应该处理好增强发球威力与减少失误的关系。曾率美国男排夺得奥运会金牌的著名教练比尔来中国讲学时,提到大力跳发球时曾说,为了提高跳发的杀伤力,即使失误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也是值得的。可辽宁队有时一局的发球失误率甚至超过了百分之五十。这显然就得不偿失了。 辽宁队主场首回合胜上海,被人们称作“爆冷”;第二回合客场输掉了比赛,反而使大家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应该说,客场惜败于上海,反而进一步增强了辽宁队员的自信心。 不过,辽军要进一步创造奇迹,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尽快找到解决的良策。 (厉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