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邓亚萍旧话重提:多关注运动员的“后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11:18 中国体育报 | ||||||||
“全社会在为运动员巅峰时期的辉煌欢呼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带着一身伤病走向社会时的失落与无助。”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邓亚萍已经是不止一次地向全社会呼吁:关注运动员的求学与再就业问题。 邓亚萍坦诚地对记者说:“说起运动员的安置问题,最难解决的不是那些像我一样的世界冠军们,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世界冠军的影响力、明星效应会让他们的求学与就业
邓亚萍认为,要解决运动员的“后路”问题,有关方面统筹规划、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妥善安置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要建立更为科学、人性化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体教分离”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转变为“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即使运动成绩练不出来,文化学习也不至于被耽误。如果只顾得向运动员要成绩、要奖牌,而对运动员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化学习不闻不问,就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 因此,邓亚萍希望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能加强合作,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内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形成一条龙的体育教育机制,将一线队办进大学、二线队办进中学、三线队办进小学,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两家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这样做既改变了长期以来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比赛对立的矛盾,也为将来运动员退役免除了后顾之忧,最终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本报记者 张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