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沉默业余水平低 选奥运主题歌比选国歌难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04日19:09 南方体育 |
奥运会是四年一度的体育盛宴,好的宴会当然不能缺少回响在耳边的美妙音乐———奥运会的主题曲。为此,北京奥组委举办了为期五年的“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希望能从中选出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曲。然而这项工作就像音乐界的泰斗乔羽老先生说的一样“比选国歌还难”! 12月1日第二届“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主办者表示希望这个 自2003年开始,直至2007年结束的五年“征集长征”最终产生一批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广为传唱的好歌,甚至希望借此衍生北京奥运会主题歌。然而全民总动员效果究竟如何,“海选”是否真的能够沙里淘金,收获奇迹呢? 评委会的争执 2003年4月15日是首届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开启的日子,而就在4月16日,一位山东的小学音乐教师便连夜坐着火车把自己创作的歌曲送到了北京。截至2003年10月23日下午17时,“征歌办”(奥运歌曲征集评选办公室)共收到全国各地群众来信共计744封,电子邮件75封。其中,有效作品305首,除了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之外,其余地方均有群众参与。 与热烈的参与热情形成对照的创造水平的参差不齐,征歌办副主任张文祚回想起那段日子直摇头,在作品确定有效之后,按照要求作者需要把自己的歌曲制作成小样,“因为80%都是业余作者,怎么制作小样他们都不知道……”于是,张文祚就在电话里一个一个培训。 当年10月底,征歌办又组织专业人员对305首有效作品进行了预选,结果只有88件作品进入了初评。最后,根据计票结果,产生2票以上作品32件进入复评。2003年11月7日,由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空政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主席闫肃等12人组成的复评(终评)专家委员会,对进入复评的32首作品进行逐项审听。专家们仔细认真地评听了每件作品,并对争议作品进行了专项讨论。整个评选过程历经5个小时,最后选定7首作品为专家评选委员会推荐作品。 由于整体创作水平不高,在复评中专家委员会内部产生了两种声音,有些专家认为所有作品严格说起来都没有资格被推荐,甚至表示自己难以再评选下去。还有一部分专家则表示,必须正视群众创作的现状,必须在相对的条件下选出最佳,“不然这个活动就没法办下去了!” 在最终敲定的7首专家推荐作品中,一个叫做何岩的年轻人竟然有两首作品入围,有趣的是这个年轻人也只是个业余电子音乐爱好者,他的本职工作是江西龙南小镇的乡政府办事员。何岩本人也非常意外自己竟然能成为“双奖得主”,而一位专家评委坦言这并不是他的创造水平有多高,而是其他的太差了。 沉默的业内人士 或许是鉴于社会征集、群众创作的渺茫无力,本届奥运歌曲征集动员了专业作者的能量。除了面向全球业余作者之外,征歌办还开列出一个多达百人的专业作者名单,并将于12月6日在北京召开座谈及动员大会,希望能调动起海内外音乐机构和专业作者的热情。 恰如奥组委文化部副部长张明所言,社会征歌最大的收益还是在调动全民参与奥运的热情上。而要想在海选中找到一首北京奥运的主题歌,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可能还是要靠专业作者,而作为专业作者来讲,这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如何调动专业作者的创造热情,就连大会组织者也并不自信。在本届活动开启之前,他们曾组织包括乔羽、徐沛东等高级评委座谈,乔老一语中的,道出奥运主题歌的创作之难。 “当年我们选国歌的时候,也是全国征集,结果作品来了几麻袋,就是选不出一个来。最后还是用了旧歌。”乔老感叹要想选中一个人人叫好、久远流传的奥运主题歌“比选国歌还难啊!” 负责与资深音乐人及专业作者联系的张文祚表示,“他们都非常谨慎,越是资深的、年长的就越慎重。”他预言这次尽管专门组织了一些重点创作人员参与座谈及研讨,“最后可能还是年轻人机会更大一点。”原因很简单,年轻人有热情,出手比较果断,不会过多地观望徘徊。 然而即便是双管齐下,最终能有怎样的收效还是一个未知数,从事音乐工作多年,曾参与过北京亚运会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题歌征选的张文祚坦言自己对奥运主题歌的产生不乐观,“我们想办最好的奥运会,想要最好的主题歌,最理想的效果是北京奥运会过去多年,人们可能都已经忘记了有哪些冠军,但是还记得那首主题歌!但是一首经典的主题歌得来并不简单,它是一个综合音乐实力的凝结,在创作和传唱中还有很多偶然因素,想要达成最理想的效果决不容易。奥运会办了这么多届,你能记得的好歌有几首呢?” □本报记者徐梅报道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