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国家奥运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新海珠焕发新魅力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17:32 广州日报大洋网 |
新闻点眼绿树成阴、高楼林立的滨江路就是一幅充满活力的广州生活风情画。晨跑、打太极、唱粤剧……在清晨和傍晚,这里的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着生活。 昔日的工业区实现了成功转型,海珠区如今成了广州著名的住宅区和商业区。而随着海珠区申报广东省体育先进区和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两项活动的开始,在不久的将来,海珠区或许将多出一个头衔———体育区。本专题撰文本报记者张健强本专题摄影本报 记者廖艺城区转型带旺体育 “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这是老广州人熟知的一句话,现在这句话早已成为历史,新一代广州人也许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这几年,在广州市的房地产板块中,海珠区一直是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工业大道,光看名字你就明白它的意思,这里曾是工厂的聚集地。可是现在走在工业大道上,你看到的已经无法和这个名字联系起来。如今,原人民造纸厂、广州重型机械厂等数十家大企业的旧址均已被建成的或在建的漂亮住宅群取而代之,以至有人戏称,工业大道已名不符实,应改名为“花园大道”。 随着番禺、花都撤市设区,新城市中轴线横跨海珠区,海珠区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原驻区工厂外迁,厂区纷纷改建成居民小区,居住人口不断增多,各种服务行业纷纷涌现。广州国际生物岛、新广交会、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新领事馆区都选择了海珠区,这就是说,在新一轮大广州的空间架构中,海珠区已由一个旧工业区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区,向居住、科教、商业、生态旅游、服务业等综合发展的新城区转变。 “这几年来,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群众对体育活动场所的渴求,这种渴求非常强烈,政府在投资修建场馆,各方面也都在集资兴建体育活动场所。”海珠区体育局局长杨善亭道出了海珠区飞跃发展的一个重点———体育。 健身路径星罗棋布 海珠区是老城区,近80万人口分布在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老的居民街很难再“腾”出空间来兴建大型的体育场地。 “我们对老街道的策略就是见缝插针,”杨善亭说,“尽量在原来街道的基础上,利用一些空间,建设健身路径。” 根据海珠区体育局提供的资料,2000年以来他们一共建设了52条健身路径,平均每条街有近3条。而在2004年的计划中,他们将再建22条健身路径。这样,海珠区18条街道平均每条街道将有4条健身路径。“中南部的老城区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因为大部分的居民都居住在这里。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让市民就近就可以有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和空间。” 这些健身路径给海珠区的老街道增添了活力。每天清晨,走近海珠区的一些老街道,你都可以看到大量市民沐浴着晨光,在健身路径上享受着体育的乐趣。早在1998年,海珠区南华西街已经被评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而在2001年龙凤街又参加了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的创建活动,老街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焕发青春的不仅仅是这些老街道。经过改造之后,建于1954年的宝岗体育场也敞开怀抱,迎接体育锻炼的市民。2000年,海珠区拨款208万元,在宝岗体育场建设了400米塑胶标准跑道,而在2003年,海珠区又筹资480万元,为这个老体育场铺设了人造草皮。 在改造之前,宝岗体育场每年体育活动只有5万~6万人次,而现在平均每年可以达到30多万人次,足足比原来增长了5倍多。“每天早上,宝岗体育场都是免费对市民开放的,前来锻炼的人非常多。体育场改造资金花得非常值。”杨善亭说。 海珠区体育局的同志非常热心地为记者介绍江海街的健身园。“这里是我们区群众健身的一个亮点,环境非常好,很受市民欢迎。”海珠区有90.45平方公里,可是他们却对每一条街道的健身环境都了如指掌。 江海街健身园的确令人赞叹,这里原来是大片的荒地,如今建成了近70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两个小型足球场,一个篮球场,一条健身路径,目前还在兴建一个游泳池,这里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体育锻炼的需求。全区18条街道,有16个文体中心,乒乓球、桌球是最受欢迎的项目,而全区365个居委会,绝大多数都设有文体活动室。 “新建的住宅小区,发展商大部分都会兴建一些体育会所,所以这些我们不用太操心。但对于这些居民,我们会组织很多的体育活动,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从而促进住宅小区的体育发展。”杨善亭说。 记者看到一份海珠区自2000年至今年8月份以来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列表,活动多达67次。也就说这4年来,海珠区的群众体育活动平均每个月都有1.5次,没有一个月空缺。这些活动涉及面极广,从常规的篮球赛、拔河、长跑、登山,到龙舟赛、象棋、体育舞蹈、太极拳等等,几乎可以囊括大多数人的爱好。 “我们体会到,要使群众的健身活动日常化、普遍化、长期化,就必须有充分的体育健身场所来保证它、支持它,同时我们也要有不间断的体育活动来继续促进。”杨善亭局长说。 海珠健儿奥运夺金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杨维/张洁雯这对来自广州的搭档夺得了羽毛球女子双打的金牌。而张洁雯正是来自海珠区,她是海珠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奥运会冠军,她是海珠体育的一颗明珠。 大力推广群众健身活动,使得海珠区体育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而这个基础最终将直接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在2001年的九运会上,海珠区有15名运动员代表广东队参赛,获得1枚金牌,3枚银牌、5个第4名。而在2002年广东省第11届运动会上,海珠区有33名运动员代表广州市参赛,获得31枚金牌、8枚银牌、11枚铜牌。 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海珠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突出成就。 “我们这次不仅仅是申报广东省体育先进区,而且还有一项是我们海珠区业余体校申报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杨善亭局长介绍说,此次海珠区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双拳出击”。 “创建体育先进区不单单是我们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的动力。这可以促进我们区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而申报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可以促进海珠区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杨善亭局长说。 海珠区业余体校本身也有辉煌的历史。早年足球名将容志行、古广明、赵达裕、吴群立、孔国贤等都是从这里启蒙的,而现役的羽毛球国手谢杏芳、朱伟伦也是从海珠区业余体校走出去的。 海珠区由工业区转型以来,已经成为了广州著名的居住区、科教区、商业区、生态旅游区等等。但杨善亭局长分明在描绘着一个体育区、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新兴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