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教练揭开飞翔奥秘 刘翔打破人种论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14:57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9月20日,央视《新闻调查》播出了一期名为《飞向的奥秘》的节目,探讨了奥运会“刘翔现象”的成因,并对于某些外国媒体的恶意猜测进行了回击—— 孙海平 国家田径队教练 李爱东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李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高级实验师 丁雪琴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姚国强 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研室 副教授 张忠秋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心理学首席专家 于长隆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 研究所 所长 冯树勇 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 副主任 阿兰 约翰逊 巴黎世锦赛男子110米栏冠军 演播室:雅典奥运的圣火已经熄灭,但一场场精彩的比赛仍让我们回味无穷。在本届雅典奥运的红色短道上,21岁的上海小伙子刘翔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赛后,人们用这样的词汇描述他的成功,跨栏王,亚洲飞人和打破定律的黄种人。在一直是黑人运动员称霸的短道项目上刘翔靠什么赢得这枚金牌?让我们与他身边的人一起,解读他成功的奥秘。 解说:刘翔获胜后,世界各大通讯社均发表文章大篇幅地作了报道。奥运项目有很多,为什么这块金牌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实际上,仅仅在两年以前,在110米栏的名将榜上,刘翔的名次还很靠后。1993年,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在斯图加特创造了目前12秒91的世界纪录。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是原奥运会记录12秒92的保持者,另外几位顶尖跨栏好手,悉尼奥运会冠军古巴的加西亚,他的最好成绩是13秒,拉托维亚选手奥利加尔斯最好成绩是去年国际田联黄金年赛当中,首战中跑出的13秒08,而在2003年之前刘翔的最好成绩是在国际田联大奖赛上创造的13秒12,虽然刘翔在2004年初曾经跑出过13秒06的成绩,但是赛前谁也没有想到他居然跑到了12秒91。 冯树勇:我们估计他应该能够破13秒,还是有很大的可能,但是实事求是地说12秒91给了我们一个额外的惊喜。 记者:都没有想到? 冯树勇:应该说都没有想到,刘翔自己也没有想到。 解说:刘翔的优势十分明显,他比获得第二名的特拉梅尔快出0.27秒,领先近两米。 冯树勇:应该说以两米多的优势获得冠军,这个在奥运会的决赛中应该说是比较少见的。 记者:他一看积分牌:12秒91,还以为是这个世界纪录没有撤下去呢,他自己也不相信对吧? 孙海平:我也不相信。 解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的冠军,1993年英国的黑人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了110米栏的世界纪录,那以后的11年里,从没有人能够跑到这个速度。直到这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小伙子出现在红色跑道上,这也是21岁的刘翔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他打破了黑人短跑不败的神话。回顾百年奥运历史,由于人类基因存在差异,黑人选手具有超强的奔跑能力是不争的事实。奥运会的直道项目,一直是黑人的天下,在第24届奥运会上,有花蝴蝶之称的美国黑人选手乔伊娜不仅勇夺100米和200米桂冠,还刷新了200米世界纪录,并且获得4*100米接力金牌和4*400米接力银牌。黑人奔跑时肌肉海浪般的滚动成为红色跑道上迷人的黑色旋风,另一位奥运奇才美国黑人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在洛杉矶奥运会前夕承诺拿到田径项目的四枚金牌,后来他果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黑人选手在长跑中同样成绩斐然。目前,男子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以及马拉松的世界最好成绩都握在肯尼亚等黑人选手手中。丹麦的研究机构研究表明肯尼亚人血液中乳酸盐的积蓄比较缓慢,在吸入同样氧气量的情况下,他们实际上能够多维持10%的奔跑距离。这正是以肯尼亚人为代表的黑色人种善于长跑的秘密所在。据统计,在历史上最好的500个百米赛跑成绩中,只有6个不属于具有西非血统的运动员。 记者: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刘翔的这次胜利打破了原先人种的差异,可能黄种人的体能超过了黑人,您怎么看? 于长隆:我不是很同意这个说法。就是说,肯定是运动能力跟他的人种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咱们中国人原来给力量型的一些运动,应该说起来我们还是跟国外比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说短跑,我们觉得我们不占什么优势,为什么这次刘翔如此激动,我觉得也是一种突破,这个突破不是刘翔本身的基因的突破,不是这个概念,而是咱们科学训练的一种突破。我们通过科学训练的办法,我们可以做到,即使我们是黄种人我们也可能可以达到世界上顶尖的水平。 解说:其实,刘翔并不是在本届奥运会上才开始吸引世人的目光,去年8月在巴黎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和六名黑人选手同场竞技的是两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当时刘翔和他的伙伴史东鹏一起进入了男子110米栏的决赛,将这个项目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选手阿兰约翰逊夹在中间,最终刘翔以13秒23的成绩拿到了铜牌。赛后,金牌得主约翰逊的教练提醒这位老将提防这个年方的二十的黄皮肤小伙子。当时阿兰约翰逊对刘翔的技术赞赏有加。 阿兰 约翰逊:他表现很好,和以往相比,中国队这次的阵容更强大。 解说:跨栏王摩西也注意到了他。 摩西:中国选手的水平提高了,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好的跨栏选手。培养一名出色的跨栏选手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严格的训练,很高兴看到好的跨栏选手,他的身材也很适合跨栏。 解说:这位有着连续十年不败纪录的前跨栏王的鼓励无疑给年轻的刘翔增加了信心。从当时的采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年前刘翔对金牌的渴望。 解说:从2003年的巴黎到2004年的雅典,从13秒23到12秒91,短短一年内刘翔的成绩迅速提高,最终在雅典上演亚洲飞人的传奇。那么,刘翔夺冠的奥秘在哪里?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的中国人脱颖而出呢? 解说:人类跨栏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拥有全世界最为发达的畜牧业,在特殊的生产方式下,区别于平跑,更具有技术性的跨栏运动逐渐形成。 记者:跨栏运动开始是怎么样形成的? 姚国强:这个是羊放出去以后,牧童,那时候是小孩放羊,牧童没事了,他们就跨越这个羊圈的比赛,慢慢地形成了。 记者:最早是起源于英国? 姚国强:对,这是最早,后来他们就是把这个羊圈,在节假日搞一些活动,他们把这个项目就移到平地上来了。 解说:跨越障碍物是人类在长期生产以及与自然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也是许多动物都有的本能,动物靠这种技能谋生,而人类用这种方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李汀:它现在一些具体的场地的规则都是从英制转化过来的,比如栏间距,栏间距男子的高栏是9.14米,9.14米就是10码,一码等于0.914米,那么它的栏高是1.067米,1.067米就是由这个栏高决定,高栏运动员一般来讲比短跑运动员对身材的要求,有一定的要求。 记者:像您身高现在是……? 李汀:我现在身高是1.84米。 记者:像刘翔的话是多少? 李汀:刘翔是接近1.90米,1.89米。 姚国强:身高在1.85米到1.90米之间,对110米栏运动员来讲是合适的身高,再高了以后他会跑不快,尤其是栏间。 解说:从第二届奥运会开始,跨栏比赛的全程从原先的100米延长到110米。现代跨栏运动对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比赛用的标准栏板被要求在受到3.6公斤的力撞击时恰好倾倒。碰到栏板和跨越过高都会降低运动员的速度。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依靠运动员的平跑速度,更决定于跨栏技术是否完善。然而,让很多人意外的是,刘翔最初是被教练从跳高场地上拉到了跨栏跑道上。那么孙教练是如何选中刘翔的?他是怎样锻造世界冠军的呢? 记者:你当时第一次他进入你的视野的时候是他的哪一项?是他的成绩还是他的身体条件? 孙海平:不是,也不是成绩,也不是身体条件,也不是他的技术。当时这一方面他是很差的,他惟一的特点,惟一的特长,我就看中他敢跑。就像游泳运动员选材一样,一个小孩能够被游泳运动教练选中的话,首先他的水感要特别好,他不是看他的运动成绩怎么样,主要看他在水里头感觉怎么样。像我选择也是,现在有那么多年下来也就是看中了这一点。 记者:刘翔是什么感?栏感? 孙海平:不是栏感,他的节奏感。 记者:节奏感。 孙海平:他的节奏感。 解说:节奏感让师徒相识,5年前刘翔拜孙海平为师,师徒二人默契的搭档关系从此开始。如果说刘翔的身体素质是成为世界冠军的基础,那么在身后默默支持他们的科技团队也功不可没。两年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了科研小组,专门对刘翔的训练和比赛进行跟踪服务。李爱东,该田径科研组组长。 记者:最一开始这个科研小组成立,它跟运动员制定教练方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李爱东:比如说有对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诊断与分析,有对运动训练手段的选择与应用,有心理方面的还有一些科技服务,还有一些图像快速反馈。 解说:图像反馈就是利用软件将运动细节展示出来加以分析。利用这套软件,科研人员分析出了很难用肉眼看出的一个个技术奥秘。 李汀:你看刘翔触地的时候,他脚的位置,你看他的踝关节,脚后跟保持一个很高的地方,完了就过渡到往前,史冬鹏,你看史冬鹏落地,史冬鹏落地显然和刘翔是有区别的。 解说: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由于脚踝部支撑能力较强,刘翔过栏触地瞬间是用前脚掌着地,省掉了脚跟向下缓冲的过程,这在十几秒的比赛中可以为刘翔节省宝贵的时间。脚踝和小腿的肌肉群有力,加上难得的节奏感,这两项很难通过训练提高的优势是刘翔优秀成绩的基础,从整体上看,欧美运动员在田径项目上具有明显的体能优势,而我国运动员在灵活性、协调性方面更为突出,因此科研小组就制定了自己的服务重点:那就是,帮助运动员改进技术动作以弥补体能上的不足。 李爱东:这是刘翔和史冬鹏两个人过栏,我们利用一个图像专门的处理软件,把他的图象做成棍图,那么这个就可以看出刘翔过栏的时候身体重心…… 记者:哪个是刘翔? 李爱东:上面是刘翔,对。就可以让运动员和教练员比较直观地看出他的过栏的身体重心的曲线。上面的更平稳一些。 解说:为了在心理上加快过栏节奏,科研人员将刘翔在一次比赛中出现的最短栏周期作成重复图像,让刘翔反复观看。 李汀:这个栏周期是1秒,9.14米的一个栏的完整周期他用了1秒的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最短的栏周期通过编辑,编辑成十段反复播放给它连起来,做成DVD光盘,给刘翔和孙海平。 记者:他们拿这个干什么呢? 李汀:因为你最短栏周期是一种大强度的刺激。就是你在观看的时候,你不断地重复就强化他这个快节奏,唤醒他、巩固他、强化他最快的节奏。 记者:这个在心理学上怎么样去解释这种作用? 丁雪琴:这个它就是可以起到一个表象训练的作用。就是最佳化,把他的训练最佳化,使他把最佳的感觉能够在头脑里一遍一遍地加深印象。 解说:科研小组不仅跟踪刘翔的训练及比赛,还监控刘翔对手的情况。在本次奥运会110米栏的半决赛中,法国选手杜库雷跑出了13秒07的成绩,这引起了科研小组的注意。 李汀:分析就是,第一,他第二轮跑得比较放松,他仍然跑出一个很好的成绩,可是第三轮他用了很大的力气了,他并没有超越他次赛的分段的时间,所以我们就分析说他连续三趟排在所有参赛选手的第一,就说明他可能有点,这种三枪的大强度里面他有点累了,因此我们把这个情况建议前方不要怕他。 解说:前一晚比赛的录像,科研人员会在次日一早进行分析,中午之前把结果用电子邮件和短信方式传到远在雅典赛场的孙教练手中。 记者:这些数据你怎么用呢? 孙海平:这些数据我主要是通过分段,通过分段来分析,刘翔哪一段跑得比较好,哪一段还不够,和训练中跑的来相比较,那么再和其它一些选手跑的分段来做比较,我们来控制我们的跑速。 解说:决赛的结果证明科研小组的分析是相当准确的,位于刘翔左道上的法国选手杜库雷,在连跑三场之后已经达到体能的极限,完全被刘翔的速度和节奏带乱,在跨过最后一个栏的时候几乎摔倒,并拉伤了右腿肌肉,不得不遗憾地告别雅典。 记者:我们知道在后方有一个科研小组,在近两年的时间一直跟踪着刘翔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比赛他们提供的这些录像,在您后来的执教当中对成绩有一种什么样的支持? 孙海平:因为刘翔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更需要在这方面的支持,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你到了后面,不可能是粗线条的这种训练,都是一些微细的这种调节,这种调节你是光靠现在肉眼或者是光靠自己的经验有的时候判断不出来,就得靠这些科学的一些方法,科学的数据来反映出他具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解说:训练场外,刘翔所展示的另一面可以让我们看出他性格当中有利于大赛的心理因素。刘翔是一个很有表现欲望的人。刘翔喜欢唱歌,朋友经常戏称他为麦霸。 刘翔在唱卡拉OK:大家好,现在是我的个人演唱会。 记者:表现欲强是不是也体现在像雅典奥运会是那么多人在看,人越看越多,他表现越强,有可能会更发挥出来? 孙海平:对,对,也有这个因素。因为他是很喜欢表现自己,凡是在介绍到他的时候他就把俩手举起来,这个表示V字,V字就是表示胜利的意思。 记者:他有好强心。 孙海平:好强心。但是还有一点什么呢?他有时候就是不外露,他还在暗暗使劲这个。比如讲我训练,比如讲我们练力量,我让他翻100公斤,他会冒出一句话:真的要翻100公斤?实际上他早就做好准备了,他不说,他说:师傅一定要翻?我说肯定要翻。他这句话说完以后他肯定能翻起来。 解说:刘翔拥有一个顶尖的运动员所应该拥有的出众的心理素质,但是优秀心理素质并不是天赋,而是在训练当中逐渐形成的。 孙海平:我听他家人讲,刘翔小时候虽然是个头比较高但是人还比较瘦弱,那么在性格上面有些软弱,后来他原来应该说具有的那种性格或者说坚强的这种意志就比一般人好像要提高得快。 记者:这个转变原因是什么呢? 孙海平:原因应该讲就是说他这种好强的心理伴随他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记者:有针对性的训练吗? 孙海平:这也有。我们训练中也有意识地…… 记者:好像你们有一个心理的对抗训练。 孙海平:我们叫精神刺激。刺激这种训练,精神刺激,怎么做的呢?他就是让他在用力,在极度用力的情况下,他已经感到不行的情况下,我再给他加上力量,再给他更大的阻力。 记者:你说是在身体上? 孙海平:对。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是要用比平时要多几倍,或者说几十倍的力量,来抵抗。而抵抗不是肌肉力量不是他的肌肉,是靠意志了,而是靠意志,靠神经系统。 解说:培养在赛场上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每个运动员的必修课,而竞技场上的高手绝不会满足于此,运用心理战术增加胜算是他们常用的手段。 记者:国外有些运动员可能中国也在利用,就是在你抢跑的一瞬间有可能会打乱那些没有抢跑运动员的心理,这个从您的专业上面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现象? 丁雪琴:这个就是要防止干扰,就是要培养一种抗干扰能力就把握着自己,就即便说外界有很多不利的一些现象或者是一些有意无意的干扰,你都应该淡化它们不用去想,也不用去过于关注,所以运动员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在起跑需要高度专注的情况下,这种不断的提醒和关注意识是需要加强的。 解说:世界顶尖运动员都很注意在运动间隙作必要的心理调整,以便于肌体获得一些良好的心理信号反馈,刘翔出征雅典前也曾经有心理专家进行过专门辅导。 于长隆:人类突破极限的过程中间其中也包括心理的突破。 记者:那心理的问题到底有多重要呢? 于长隆:非常重要 。很多运动员很可能不是因为你的能力达不到,是由于你的心理素质,你的状态不在位。 解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以赛代练的方针给运动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年轻的刘翔参加了很多国际大赛,丰富的参赛经验使得刘翔在面对国际顶尖好手时显得越来越从容。他的笑脸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大赛的跑道上,以至于人们对2003年巴黎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他的那个经典的笑脸难以忘怀。 冯树勇:他有这么一个特点,越是有强手的时候越能调动他,这个我觉得对于一个高水平运动员是非常可贵的一个方面。 解说: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运动员的竞技实力,这就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为锻造这位世界冠军,孙海平教练有很多独家的法宝。 记者:我听说有一种被刘翔自己称为叫摧残法,就是你们两个教练就是握着他的腿,他躺在那里做跑步动作,然后跟他对抗练习,这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孙海平:我们叫加压练习,加压练习,或者叫对抗练习。通过这个训练以后,刘翔,你去看,你去观察他,他在其它部位和欧美一些选手比起来他没有优势,但是你再看他这个部位,就是胯这个部位,腰胯这个部位,他是相当厉害。 解说:孙教练特殊的加压训练,使刘翔的成绩快速提高,他的快跑热身法还让刘翔幸运地避免了伤病的干扰。 记者:刘翔在训练好像近几年他一直没有受过伤? 孙海平:对。 记者:这个是怎么保证的呢? 孙海平:这也是训练的结果。 解说:传统的热身法一般是从小幅运动过渡到高强度运动。但孙指导的训练方式却与众不同。 孙海平:我现在采用什么?我现在就是从准备活动的开始部分,我一下就把他的神经兴奋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去做柔韧练习效果就更好,所以说刘翔不受伤主要和这个有关系。 解说:优秀的运动天赋,加上不断比赛练就的良好心理素质,还有个性化的科学训练方法,使得刘翔的竞技水平渐入佳境,比赛成绩开始迅速提高。 解说:从正式参加国际大赛以来,刘翔踏实的走过了每一步。2001年刘翔在东亚运动会上和大运会上双获冠军,2002年他在亚运会上再夺金牌,并且打破世界青年纪录和亚洲纪录。进入2003年,刘翔再次将亚洲室内纪录收入囊中。但是作为一个运动员,刘翔最大的梦想就是像阿兰约翰逊一样成为世界冠军,几年过后,雅典奥运会上,刘翔终于有了一个圆梦的机会。孙海平对决赛当天的几个鲜为人知的细节仍然记忆犹新。 孙海平:在决赛前我们做了两个多小时的准备活动,这两个多小时里面,只有我能感受到他是进入了这么一个状态。因为当时在这两个多小时里面他只跟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慢跑完了整个肌肉都活动开了以后,他让我去,他说师傅你去帮我拿一瓶水,这是第一句话。后来就一直没说话。 记者:那他说的第二句话呢? 孙海平:第二句话就是最后,他在进那个检录处的时候,进去之前,他和我握了握手。 记者:就是这样? 孙海平:使劲握了握手。 记者:他说什么了? 孙海平:他说师傅,你相信我,然后就走进去了,完了以后他就进去。 记者:在心理学上有没有讲过这种注意力极端集中的这种状况? 张忠秋:这叫一个,我们有的叫流畅状态。 记者:流畅状态? 张忠秋:就是说他一切行为都达到一种巅峰,非常流畅,自动化的一种程度。注意力集中是判断最佳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你可以看到他的整个赛前这种行为表现,非常的注意力集中,很投入,没有环顾左右去到处瞄。从他一般达到最佳状况人的行为表现就是说话很少,但是出来一句话就非常有力度,非常可以说很有杀气,两眼甚至都冒着光。从他的底气上表达出了一种特别那种狠的那种劲头,这种表现刘翔都体现出来了。 孙海平:就是说我们有些运动员,包括我以前也带过这些运动员,一进场他连路都不会走。实际上他整个,怎么说呢,说严重点,整个精神都崩溃了。但是刘翔实际上他把这个门给关住了,他进去以后,视若无人,他就进入这么一个状态。 解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刘翔终于凭借实力在奥林匹克回归故乡的时刻站在了110米栏决赛的起跑线上。,怎样才能在13秒中释放蓄积已久的能量,刘翔盯住了脚下的跑道?起跑对刘翔来说并不是强项,决赛中他起跑的质量如何呢? 孙海平:刘翔在起跑反应方面他是不慢的。 记者:这一次的起跑反应时是多长? 孙海平:是0.139秒。 记者:这是他最好的成绩吗? 孙海平:不是他最好,他最好曾经跑到过0.116秒,是最快的反应。 记者:最低的时限,判断抢跑的时限是多少? 孙海平:0.110秒。 解说:0.110秒是国际大赛中判定抢跑的最低时限,也就是从发令枪响到起跑器探测到运动员脚向后施压的时间差不能小于0.11秒,美国运动员特拉梅尔的起跑技术是最好的,决赛中特拉梅尔故意抢跑。 李汀:他一抢跑我心里顿时又放下一块,在那个决赛录像的时候。 记者:为什么? 李汀:美国运动员他的起跑好,它的规则规定第一次抢跑警告,第二次谁抢跑罚谁,第二次所有的八个人,你起跑再好你也要有所保留,是这样这么一个过程,这样对刘翔实际上是有利的一点。 解说:第三栏至第七栏是跨栏比赛中最讲究节奏的阶段,曾经创造奥运会纪录的美国名将阿兰约翰逊正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才遗憾的离开赛场。 记者:这个是最致命的? 李汀:又打了一个栏,又是前脚,你看把这栏都踹得很弯了你看,差点把那栏板都踹断了,对,而且落地还踩着那个栏,还踩着栏,这会儿节奏已经完了,完了,全完了,你看,重心已经都没了。 冯树勇:我很受感动就是阿兰.约翰逊的过早出局,当时很多人心里一喜,可以说,甚至包括在我的脑海里马上闪亮一个:我少了一个对手。我先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那么回来碰到刘翔,刘翔讲,哎呀,他太早出去了,我失去了跟他再较量的这种机会,而且在赛后他也是这样的表示,就是说,觉得决赛中少了阿兰.约翰逊,他觉得并不完美。 记者:我听说您是在第三个栏(刘翔)他超出之后,您就确信他能够拿到金牌了? 孙海平:因为当时我正好是坐的位置就坐在第三个栏和第四个栏的中间。 记者:您为什么要坐在这儿呢? 孙海平:因为这个我主要是,还是我最担心的还是前面三个栏。他在第三个栏他已经往前凸了,明显超出其他的队员了,因为刘翔这个特长他主要是后面越跑越快,特别过了第四个栏之后,他是后面越跑越快。 记者:那么在跨过最后一个栏之后,就该冲刺了,你觉得他冲刺这一次理想吗? 孙海平:也算好的,但是不是最好。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把起跑的时候那个反应时间再快一点,然后在冲刺的时候,再如果有一个跟他第二名的那样一个人再督促着他,有可能是破记录的? 孙海平:如果边上有一个阿伦约翰逊的话,他再拼命一点可能还会好一点。:记者:会破记录的? 孙海平:那肯定的,就差了那么0.01秒。 解说:毕竟12秒91这个数字,是一个11年无人可及的世界纪录,由于刘翔的成绩过于突出,有人提出了质疑。其中质疑最多的就是刘翔是否服用了兴奋剂。 孙海平:他成绩起来以后很多人都怀疑,包括我们自己的同伴也在怀疑,不可能,他们当时都想不到。 记者:这个成绩不可能? 孙海平:不可能他跑那么快,特别是大阪那一次,跑了13秒06以后,回来,我认识的包括不认识的有好多人都说,刘翔不吃兴奋剂肯定跑不了那么高的成绩。 记者:就跟你这么说? 孙海平:就跟我这么说。 记者:那你怎么回答的? 孙海平:而且还有人跟我说你胆子这么大,敢让他跑13秒06。因为这个话…… 记者:这句话的前提条件就是你敢让他吃兴奋剂? 孙海平:你吃兴奋剂敢吃到这么个程度!但是我们现在国内是三严方针,严查、严肃处理,在这种情况下面,国内现在基本上我可以只能这么讲基本上在违禁药品方面是控制很严的,谁也不敢动。 解说:兴奋剂从一开始就像影子一样伴随在世界大赛左右。时至今日,兴奋剂丑闻事件仍时有发生,迄今为止,对世界体坛影响最大的兴奋剂丑闻发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赛场上。15年前,约翰逊、9秒79,兴奋剂这三个词被牢牢钉在了奥林匹克的“耻辱柱”上,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不仅严重损害体育道德,并且严重违反奥林匹克精神。现在,每一位顶尖运动员都要接受国际反兴奋剂委员会的不定期检查。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查显示刘翔的冠军毫不掺假,但还有人试图用其他假说来解释刘翔夺冠的奥秘。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一个名词叫做基因毒品,这是指什么? 于长隆:基因毒品是国外的一种叫法,这是音译过来的,并不真正是一个毒品的概念。但是这个内容非常清楚,就是筛选一些跟人类的运动能力有关系的一些基因,通过外援的一些基因整合到人的细胞内,产生生物学的一些效应。 解说:科学研究发现,人体中的确有增强力量的基因存在,这些基因,在长期的过程中分泌出因子和蛋白质等物质,从而达到使人体增强力量的作用。专家否定了我国选手和基因毒品有关。 于长隆:我们也确实发现有一些基因跟人的运动能力有关系,但我自己的看法就是说,目前来看在我们国内,至少在国内,没有应用这个基因,特别是从动物身上发现某些基因或者这样来转给人,使人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这个我们现在还没有。 解说:直到现在,短跑跑道上,仍是黑人的天下,那么将来黑人名将卡尔刘易斯以及跳远皇后马里昂-琼斯有没有可能被更多地向刘翔这样的亚洲黄种人所取代呢? 于长隆:从短跑这个项目来说,目前来看,还是应该说黑人占一些优势,中国出了一个刘翔不等于说中国在短跑水平上能够全面跟他们抗衡,这个还不行。 解说:但是,科学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已有天赋的运动员迅速提高成绩,这也就是刘翔能够飞翔起来的奥秘所在了。 记者:那么再过四年他还能让我们继续惊喜吗? 孙海平:那肯定的。 记者:为什么这么大的把握? 孙海平:因为我是从我的训练上面来考虑的,另外一个我就是根据刘翔这个运动员的整个素质来看的,应该是可以的。 总制片人:梁建增 制片人:张洁 编导:张鸿勋 仲伟宁 出镜记者:柴静 摄像:李季 习明 录音:李宏卫 统筹:李雪溦 解说:姚宇军 责编:杜晓静 宋薇 合成:吕刚 策划主管:吴征 执行制片人:汪力 监制:李挺 庄殿军 总监制:孙冰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