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中国人自己的棋魂--《棋魂》编者谈棋魂情结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23:55 围棋周报 | |
初知《光之棋》,那是在报端网上频频看到的。该动漫对日本青少年围棋普及工作所起的促进作用,正如日本棋院理事长加藤正夫九段在谈到改革的抱负时说:“随着一批新棋迷在围棋漫画(《光之棋》)的带动下崛起,未来就是要建设一个与棋迷密切交流的棋院。”他还说:“这大概要归功于《光之棋》的漫画和动画片所取得的成功吧。现在学围棋的孩子是以前的几十倍。而且遍布日本各地。这些孩子们都是很好的材料,是日本围棋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基础。”至于王铭琬更是一本正经地说:“就是这本漫画,使日本小孩子掀起了学棋的 作为编辑的我是喜欢围棋的,可也只是喜欢而已。幼时周围并无人可以教我,守着一副吵闹得来的围棋,我最终成为五子棋“高手”,打遍家族与同学无敌手。常以大白兔奶糖做赌注,我爸一上午能输给我二十多颗,但仅止于此。等高中有机会可以学围棋时,也许是过了学棋的最佳年龄,也许是没有毅力,我毫无进展,而且很快就放弃了。不过在此还是可以套用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中的一句话:“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更多的应该是普通人吧),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 2003年我刚刚毕业,做编辑还是个新手。但也许是那片星光,也许是仍旧喜欢围棋的缘故,通过《围棋周报》连载与新浪网的独家转载等这些相关媒介,曹志林老师的《棋魂》很快进入我们出版的视线。因该连载虽然借用了日本《光之棋》中的主要人物名称等,但我们阅读后发现实际在连载过程中,该作品完全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与《光之棋》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联系了,且比“光之棋”更为专业。因此该作品应该还有相当大的创作空间。当时还有别的出版社也想出版曹老师的《棋魂》一书,且比我们在时间上更早,但最终我们以较新的出版理念而胜出。我们的理念是:打造中国自己的《棋魂》,挑战日本的《光之棋》。在围棋这同一题材上,让曹老师写一本适合9—99岁中国人看的围棋小说,让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一本适合9—99岁中国人看的围棋小说,也让大家能拥有一本适合9—99岁中国人看的围棋小说,切实为中国围棋普及与提高做一点铺垫工作。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签约前与曹老师沟通的三周内,我们编辑室就费了很大周折。在我们提出的出版档期、内容修改、再创作等诸方面问题,当时曹老师称自己岁数已大,精力不济,恐怕无法在期限内完成。但最后很幸运的是,在创作一本适合中国围棋传统、中国围棋现状以及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和阅读习惯等关键问题上,尤其是在围棋普及方面尽点力这一点上,出版社和曹老师达成了共识。其实现在想来,当时说服工作中最打动曹老师的,当属围棋本身的一种个体超越意识吧——向对手挑战,更向自己挑战。更使我们感动的是,当时我们以业内最优的版税拟定了合同,但在签约那天,曹老师说出于对我们的成本考虑及首印数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希望这本书做好做强,他愿意将首印所得的版税全部折合成样书处理,以便有更多的书到读者手中。对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希望这本书的效果是:会下围棋的人会去读《棋魂》,不会下围棋的人也会去读《棋魂》。 日本的《光之棋》真的很不错,记得在看一篇网友以其动漫情节中的眼泪做主线的几幕读后感时,我的眼泪刷地也滴在了办公桌上。那时刚开始上班没多久,每日早起,精疲力竭地穿越拥闹的半个城市上下班,同时还患有其他几项“初上班综合症”,正痛苦着呢。但眼泪滴在桌上的那一刻,我只想对自己说为了“为了自己喜欢的,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与曹老师签约后,我对曹老师也会常说一句话:“稿子写得能让我掉泪了,才算过关哦!”其实曹老师是第一次写书,而我是第一次独立操作一本书,大家都很紧张,真心希望大家给我们多一点的支持。也许,就像《光之棋》中的小光和小亮一样,我们在以《光之棋》为假想敌的挑战对峙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激情。 目前曹老师针对中国读者再创作修改的稿件只交了三分之二,作为编辑的我也非常好奇后面的故事。据曹老师说,中国《棋魂》中的很多情节都是中国棋坛上真实发生过的,且在激烈棋战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很温暖很温馨的情感伦理故事。在叙事中,他更愿意传达的是围棋本身所有的,也是中国所特有的棋之精魂。因此我想对大家说:没看过《光之棋》的人应该读《棋魂》,看过《光之棋》的人更应该读《棋魂》,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的棋魂。 (周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