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刘国梁专栏:总决赛是沉甸甸的演习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1月06日11:20 乒乓世界 | |
在2003年最后一次大赛--大众汽车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上,中国男队的新人新组合表现出色,包揽了男单和男双两项冠军。无论从明年的世乒赛团体赛和奥运会,还是从更长远的2008年奥运会来看,这次总决赛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两项冠军本身的价值。 在赛与练之间找平衡 这次总决赛的最大收获是年轻选手在这次总决赛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个人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马林和王励勤第一轮被淘汰之后,给中国队的年轻选手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王皓、陈(王已)、郝帅都打得相当出色。自邱贻可在巴黎世乒赛上战胜波尔之后,下半年一批年轻选手异军突起,全队尤其是年轻选手你追我赶的竞争气氛非常浓。在国际比赛的安排上,我们今年派人相对集中,这几个年轻选手参加比赛比较多,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观察他们的综合实力。不像以往派一两名年轻选手参加这一站,派另外一两人参加那一站,一站两站比赛有时候不一定能看出来他们的真实水平,我觉得这个措施挺有效。年轻队员的成熟,不仅鼓舞了自己的士气,增强了自信,还能推动主力层和老队员,加快全队整体实力的提高。在世界大赛的用人上,我们选择的余地也更大了。 这次总决赛给主力队员上了一课。王励勤、刘国正先后输给柳承敏,都是输在心态上,包括马林输给隆奎斯特,除了技战术原因之外,也多少与心态有关。 刘国正对蒋澎龙打得还可以,因为过去他赢得多一些,比较自信,心理上有优势,场上就容易发挥出来。对柳承敏老输,再加上球路上确实难打,在场上心里就不那么定。受影响比较大。这一输一赢,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心态上。 主力队员在这样的比赛中输球买教训,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比如教练组一直认为瑞典队对中国队的研究比其它队透彻,包括对马林这样的选手也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我们在平时训练中弥补露洞的时候,马林不是很信,没有从思想上根本上转变,因为以往他与瑞典队交手,虽然困难,但他都赢下来了。而运动员形成的得分手段和技术风格,在他赢球以后往往是很难改变的。现在的乒乓球技术发展非常快,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练怎么跟他讲,都是外因,必须他自己在主客上接受和改变。所以对隆奎斯特这场球,可以给马林一个很好的启示,教练在帮他弥补露洞的时候更说服力。 2003年下半年的比赛非常多,一方面造成训练不系统,另一方面队员们都感觉很累,精神疲惫,肯定会影响球感和技术发挥。中国运动员长期以来养成了一个习惯,过去全是练,很少有比赛,现在比赛越来越多,大概有一半时间训练一半时间比赛,甚至一半以上时间都在比赛。如何在比赛期间调整自己,处理好赛练关系,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控制好自己的竞技状态,这是主力队员必须面对的难题,也应该花点功夫去研究。如果要求他们在大半年的比赛时间里都有非常好的状态,这是不可能的,但优秀运动员应该慢慢学会调整自己,能够在大赛前和大赛当中调整得比较好。现在中国队马林做得好一些,但还不能完全控制好,其他队员还做不到。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老瓦,毕竟世界比赛打了这么多年。我和孔令辉后来也还可以,42届和43届的时候也不行。心态啊,技术啊,有时候过于急了,压力重了,期望高了,都会出现状况。随着参加大赛多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慢慢会调一些。有意识地培养自我调节状态的能力,一方面需要教练与队员们更好地沟通,更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把自己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调到最好。 大家都很关心孔令辉的情况。前一阵他状态不好,之后又伤了。伤病太多,错过了一些比赛,更影响了训练。联赛到现在也没参加,本来要参加的访欧三站也没打成,所以没能打上总决赛。我认为现在是他最困难的时候,等于到了最后的关口,2004年的任务摆在那儿,队里不可能给他太长的时间。如果他真能拿出像小时候那样从下往上拼,冲击别人的劲头,他还有戏。 最大的难题是用人 对我个人来说,2003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我经历了人生中和事业上的一次重要转折。2002年下半年,从队员转成教练,今年6月份又从助理教练转成主教练,位置越来越重要,角色转换也非常快。我比较年轻,上得也比较快,总感觉自己各方面都还不够,但我始终对自己和整个队伍充满信心,觉得自己能干好。 刚上来时,很多事情我并不是很懂,角色转换太快,观念上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对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觉得非常幸运的是,蔡指导、尹指导包括其他教练,大家像我当运动员时一样帮助我、爱护我,而且现在队里的很多运动员都是自己以前打球时候的队友,一直相处得比较融洽,所以到现在为止,整体上自己还算比较顺利,与教练和运动员基本上磨合得差不多了。应该说,这是我相对容易上手的地方。但因为从6月份到现在,比赛一直很多,全队还没有一大块时间集中训练,所以与整个队的磨合还没有开始。目前对主力队员和准主力层的选手的了解更多一些,互相之间也非常信任。 日常生活中变化最大的一点,就是开会多多了。男队一二队合在一起以后,一线二线三线每个年龄层次都要统筹安排,要抓到位,什么东西都要有一个预判预想,主力队员的技战术研究,队员的心态,训练计划包括整体的计划和个性的计划,后备的培养,队伍的管理,一下子要想得事情太多了。即使不开会的时候,脑子里也得不停地转,要观察和了解队员,我发现要想真正了解每个队员确实不容易。教练要了解队员,比当队员时了解队员更难一些,因为队员天天生活在一起。幸好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队,刚转过来,所以比一般教练员更容易融合进去,适应得也更快一些。而且我对乒乓球技术的发展风格一直比较了解,这些当运动员时积累下来的方方面面对我帮助挺大的。 我上任的同时,蔡指导推出了新的改革措施,将一二队合并,分成三个组,加大了男队竞争的力度。每个组有一个组长,其他两名教练协助他们管理各水平层次的队员。那么多事情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必须调动所有教练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和所有的队员团结在一起。 感觉最难的地方是大赛如何用人。2004年有世乒赛团体赛和奥运会,中国队人才很多,历来的大赛都是在很多优秀选手中去选择,这是很难的,选择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一次大赛的成绩,还关系到整个队伍的人才培养和今后的世界大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还有大局管理,上下怎么能结合好。蔡指导也跟我谈过,最近男队的比赛成绩还可以,但我的工作暂时还停留在主力队员和经常参加比赛的队员身上。作为主教练不能光想着成绩,还要从长远目标去考虑整体的队伍衔接和建设。 这么多事不可能一下子就干完,所以我只能挑一下重点。对我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时间紧任务重,上任半年多就要参加团体赛,再过半年又是奥运会,等于半年一次大考,一年一次最大的考试。要求我必须很快状态比较快,工作的重中之中是完成好团体赛和奥运会的任务。2003年10月份的世界杯只是一道小坎,这次总决赛也算是一次摸底考试,成绩还不错,但2004年3月份世乒赛团体赛才是第一道坎。真正的压力是在奥运会上,但我从不轻看世乒赛团体赛,世乒赛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大赛,而且团体赛又是重中之重,压力也是很大的。中国队整体实力强,拿冠军也是我们的目标,但亚洲的韩国、中国台北和欧洲的德国、奥地利,都有可能给我们制造很大的麻烦。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11分制的规律,但11分制的不确定因素还是比以前大,对队员的心理要求更高一些。所以2004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刘国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