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春”怎么赌明天? 中国男排生存环境如何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05日17:10 浙江日报 | |
本报专稿 在1981年排球世界杯赛上,汪嘉伟领衔的中国男排差点就和中国女排一起分别捧起冠军杯。时间流逝,22年过去了,在上周刚结束的世界杯赛上,中国男排最后仅获第10名。对此人们不禁会问,中国男排何时能再度崛起?中国男排崛起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如何? 最近,笔者对国内参加全国男排联赛的12个俱乐部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 没有“青春”怎么赌明天 有一首老歌曾经教人们“拿青春赌明天”,而当连青春都不在的时候,不知道该拿什么去“赌”。 一位男排教练告诉笔者,在韩国,他们身材高大、可以拿出来练排球的苗子比起我国来是非常少的,但是因为韩国是从中学甚至小学的校队就开始培养人才的,人才选拔的范围就很广,而且小孩子不用从很早的时候就做出选择,是放弃学业打排球,还是继续读书,在排球上没有发展的人也不会担心落下太多学业。 与此相反,我国虽然有很多身体条件不错的孩子,但是选材的范围却非常狭窄。由于排球在中小学普及不够,只能靠业余体校走一条倾向于专业化培养人才的道路。由于走体校之路往往会耽误学业,男排运动员退役的出路就成了问题。 没有“后”怎么“备” 接受采访的男排俱乐部大都强调,目前国内男排的后备梯队建设十分令人担忧。 国内一些俱乐部,根本就没有二线队。因此他们维持一线队,需靠从外省业余体校引人,或者让一些原本练习田径或篮球的运动员转行。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很多转行而来的运动员因年龄关系,已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了。 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有限人才合理流动的渠道目前也非常不畅通。很多俱乐部相关人员提到,目前男排市场化程度较低,转会体制很不完善,当俱乐部想买一名高水平运动员时,当地的省市都会以为了应付全运会为由拒绝放人。收入低影响“形象”目前,国内男排的普遍收入还是不高,这也是许多家长不愿孩子打球的原因。 江苏队的一线队员刚入队时工资只有500元,据说还要扣去水电费等费用,而老将卢卫中的工资也只有1100元,国家队的老将施海荣也来自江苏队,如果拿到联赛的全国冠军,他们平均每个人大概能分到8000元的奖金,如果是全运会的冠军,则奖金数目翻倍。八一队一年总共会拿出50万元给运动员,也就是50万十七八个人分,每个人一年能拿到2万至5万,其中二线队员是没有收入的。现在,北京队中最好的主力队员的工资是1100元,再加上1000多元的比赛训练费,球员的收入多的也就在2000元左右。湖北队球员工资最高的也就六七百元,少的500元,当然由于经济状况和球队成绩不好,球员的奖金也是少得可怜。(阿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