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羽球公开赛票房火爆 广州人过了一个“羽球节”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7日11:40 南方日报 | |
昨天,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在广州顺利降下帷幕,这已是广州市连续第2年举办此重要赛事了。今年的公开赛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办比赛”形式,被打造成“羽毛球体育节”,除吸引到更多观众入场外,对培养广州球市和提升广州在国际羽毛球界的地位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门票销售远超上届 在进行决赛的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几个售票点调查,并通过“185”热线查询,但所有100元以上一张的球票均已脱销,80元一张的则只剩下位置很差的部分。当记者慨叹晚来一天时,一位售票人员表示:“你不是来晚了一天,而是来晚了好多天。” 据大赛组委会统计,在本次比赛开赛前,半决赛和决赛的票已经卖出了大部分;半决赛前一天,售出8成门票;决赛当晚,逾7000人次进场观赛。虽然比赛全程的票房收入还未能计算出来,但初步统计14、15日的半决赛和16日的决赛这3天,售票额就已经超过100万元。而且越贵的门票越好卖,数量不多的贵宾票更是供不应求,在开赛前就已经全部被预定了。 本次公开赛的票房超过上一届。这一来要归功于此前的3个羽毛球推广日,铺天盖地的售票宣传,让球迷们充分了解比赛的进程,购票程序也更加方便简单。二来在比赛过程中,除了在外场增加了不少游戏摊位外,比赛间隙又有歌舞表演,外加奖品丰富的现场抽奖。不少观众都形容来看比赛“有得看有得玩,幸运的还有得拿”,几十元的球票简直是超值享受。 球迷水平大大提高 在去年汤尤杯期间,广州的众多球迷还处于“外行看热闹”的水平,主要是追着中国队的球星们跑。但到了本届中国公开赛,很多球迷已经进入“内行看门道”的境界。不少人故意坐在“半山腰”上,为的是更好地看清楚球路和落点。在黄综翰和盖德打半决赛时,虽然他们都不是中国球员,但上座率依然很高,不少观众都表示:就是冲着他们的球艺而来的。 去年的汤尤杯和中国公开赛激发了广州市民打羽毛球的热情。经过1年左右的锻炼,许多球友已经初步掌握了羽毛球的技术,但也开始不满于现状,学球成了今年中国公开赛场外的主流。在广州的一系列球馆中,有名教练坐馆的总是最受欢迎的,不少单位还特意聘请教练回去指导员工。此外,球迷的层面也不断增大,过去打球的主要以年轻的“上班一族”为主,所以天河羽毛球馆的球场从下午4点到晚上11点和节假日总是满的,白天则空空如也。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场馆往往从下午2点开始就爆满了,甚至上午也有不少人来打球。这些白天出动的人群,大部分都是退休的老人或在校学生。 国际比赛提升地位 和去年仅有13个国家和地区、160多名选手参赛的规模相比,今年中国公开赛迎来了260多名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加上教练、官员、记者和工作人员,共有700多人。赛事的规模是空前的,也是国际上那么多的羽联职业比赛中参与的人数最多的一届。 面对如此规模的比赛,广州市羽协却将赛事组织得井然有序。他们预计到由于参赛选手多比赛时间将延长,因此临时决定把比赛从下午2点提前到下午1点举行,保证了每天的比赛都在晚上11点左右就能结束,使其他公开赛上要打到次日凌晨2点的局面不再出现,为选手、观众和媒体都提供了方便。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广州市羽协在组织大型比赛上所具有的丰富经验。 借本次公开赛的东风,广州市羽协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还积极向国际羽联争取国际羽联培训中心和亚洲办事处落户广州。本月13日和14日,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关渭贞陪同国际羽联副主席古纳兰先生考察了广州市内一系列的训练基地。考察结束后,古纳兰先生对广州的羽毛球水平和氛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关副局长表示,她对广州充满了信心,广州不仅能争取到国际羽联培训中心落户,也能将国际羽联的办事处搬到羊城。如果这两个目标都能实现,既可进一步弘扬广州的羽毛球文化,也能进一步提升广州作为羽毛球城市在国际上的吸引力。 本报记者梁燕、实习生谢素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