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乒六小龙:王皓领跑新生代 邱贻可要当最好的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02日11:24 乒乓世界 | ||||||||
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阳西下,这时,一头狮子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此时,一只羚羊也在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那么,无论你是狮子或是羚羊,当太阳升起,你要做的,就是奔跑。 在近期几站公开赛、全国锦标赛及超级联赛中,跳跃的是以王皓、邱贻可、陈王己、郝帅、单明杰、张超为代表的80年代生人的闪亮青春,虽未能尽善尽美,但他们的喷薄而出至少让人眼前一亮。此时,通往金字塔尖的路已在脚下,他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奔跑。 "82-84年这批选手,全国都不错。他们几个人从小打到大,水涨船高出尖子。今年年初时,同一茬选手中还只有王皓一个人领跑,转眼间,就站起来一大片。世乒赛上表现出色的邱贻可,近期成为新亮点的陈王己,还有张超、单明杰、郝帅,都具备了一定的冲击力。他们中究竟谁能冲上主力位置,就看这一两年。在身体素质、思想、技术水平上,能否有全方位的飞跃,这也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考验。队里鼓励年轻选手间的竞争,也会给他们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男队主教练刘国梁
2002年是王皓初露星相的一年,当其他小将还鲜为人知时,他已经声名渐起。2月埃及公开赛男单折桂,王皓完成了他在国际赛场上的"处子秀";6月中国公开赛,当他战胜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刘国梁,两人并肩走出赛场时,观众席上响起了经久的掌声,是对英雄的敬仰,更是对年轻的期待;10月荷兰公开赛,决赛中他击败庄智渊,再度夺冠;年底的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上,王皓是唯一杀入男单四强的中国选手,世界排名首次进入前十位,此前对萨姆索诺夫三战皆胜的佳绩也成为直拍横打进入新境界的最好佐证。 进入2003年,王皓锋芒不减。1月克罗地亚公开赛男单1/4决赛,在先失两局的不利形势下,王皓连扳四局将世界杯新贵波尔淘汰出局。外形俊朗的他此刻俨然已位列"偶像预备役"。巴黎世锦赛前球迷对他的期望值并不亚于主力选手,虚高的位置无形中使得压力陡增,王皓最终被陈卫星削出了八强。"我太想打好了。如果再赛一场,绝不会给他任何机会。"主管教练吴敬平也说,"对陈卫星,王皓把自己弄紧了。如果(赢了陈卫星)上来打格林卡,(格林卡)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但赛场上从来没有"如果"。这次失利对王皓打击很大,尽管只是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尽管带回了男双银牌和混双铜牌,巴黎归来的他还是仿佛失了锐气一般,赛场上的自信心和兴奋感不再成为必然,思想起伏很大。 巨大心理落差的背后,是王皓极高的心气儿。那还是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当晚,当时的王皓还不显山露水,本刊记者夏娃恰与他同桌吃饭,席间随口说了句:"王皓,2008年可就看你的了。"不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晚滴酒未沾的他,突然举起了杯子,可见这个孩子年少的心中盛着多大的目标。 凭着这股心气儿,王皓在训练中比别人更多一分踏实,多一分刻苦,"只要给他订好训练计划,这孩子从来不用人盯着,都会很自觉地完成。"爱徒格外让人省心,吴指导自然很是满意。如此"听话"练就了王皓扎实的基本功,使他从同龄选手中迅速脱颖而出,但这种腼腆内向的性格,也让他在场上显得有些"闷",即使像世乒赛这样的国际大赛,教练要求队员在比赛中"喊出来",王皓更多的时候还是那样不温不火,这与跃跃欲试的其他新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新生代的领军人物,"王皓身上还缺少霸气与杀气",主教练刘国梁一语中的。这种性格的软肋也反映在对教练的过分依赖和独立作战能力的欠缺上,"你已经过了我说什么、你就要听什么的阶段了,现在你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说得对你可以听,要是你觉得不对,我们还可以交流。"吴指导经常这样跟王皓讲。但性格使然,王皓还是一如既往地听话,"人家都说怎么像你儿子一样",做师傅的笑得有些无奈。 性格的转变需要时间,时间却不等人。王皓早跑一步的那点优势,如今已被更多的后起之秀追得若有若无。领跑很累,但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的滋味恐怕更不好受。九月初的中国公开赛上,战胜柳承敏之后,王皓少见地攒紧拳头放声大喝,那是一种遇到危机后的宣泄,是被重新点燃向上的欲望。随后的全国锦标赛上,王皓用男单和男双的"双冠王"再次证明了自己,"单打比赛中,我碰的都是和我同一批的队员,队内比赛和超联中我也经常输给他们,但这次我把自己放在和其他年轻队员一样平等的位置上去拼。"沉寂数月之后,王皓的心态显得平和了很多,"近段时间里,许多年轻队员都上得非常快,的确对我的冲击很大,但作为我来说,不应该考虑他们对我的冲击,而应该想着如何去冲击像马琳、王励勤这样的高水平运动员,这是我现在的目标。"从被别人拼到拼别人,从心理领先到实力领先,这种转变对一位少年得志者的成长无疑弥足珍贵。 但说易行难,虽然能拿世界冠军的未必拿得了全国冠军,可对折戟世乒赛场的王皓来说,只有一枚含金量更高的世界级金牌,才足以捍卫他新生代领军人物的地位。然而世界杯上,王皓还是输给了已不再年轻的塞弗,输在了心理上,为年轻付出了代价。是的,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皓月依旧当空,只是群星的闪耀再也无法被掩过。 邱贻可:“我想当最好的” "那天我是看6点的体育新闻时,才知道世乒赛的参赛名单里有我,很意外。"——邱贻可 "没想到邱贻可入选巴黎世乒赛,以为会是郝帅或张超,他们球好一些,杀伤力更大。他赢了波尔,我们也挺受鼓舞的,觉得欧洲人也没有想像得那么可怕。"——陈王己 "世乒赛自己没去,是觉得有点可惜。不过教练领导们自然有他们的想法,自己就回去好好练呗。邱贻可战胜波尔,打进世乒赛的前八名,对我们也是一种刺激。现在比赛中遇到世界高手我们特别高兴,因为赢了他们,就可以说明自己很厉害,也能出名了。"——郝帅 没有出名的人想出名,出了名的人却也有出名的烦恼。近期的一系列公开赛,包括全国锦标赛和超级联赛,邱贻可都没有期望中打得好,虽然也没有乱输球,但表现得有些四平八稳,缺少亮点。"现在在场上的冷静程度,倒比原来差了。过去打到9平、10平的球,我很自信,也很果断,现在却犹豫了。我不怕那种有形的压力,比如教练说,这场球很关键,你必须拿下。可现在的压力却是看不见的,教练告诉我要摆正位置,也觉得自己摆正了,但真到场上一时还是无法摆脱。一场球打不好,就会变得不自信。" 其实早在入选出征名单时,邱贻可就感到了压力,"心态突然就不好了,有两天都不会打球了"。走进训练馆,他总觉得别人都在看自己,跟队友间的关系也一下子变得很微妙,好像有了距离,自己技术上的毛病忽忽都冒了出来。作为年轻选手,有机会参加世乒赛,他从内心感谢教练的信任,但同时又会担心,"如果打不好怎么办?"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邱贻可站到了巴黎的赛场上,因为去的都是主力队员,没人会留意他,这样反倒让他轻松了很多。"面对波尔,邱贻可在场上表现出的那份镇定,一般人很难做到。赢了以后他也很平静,好像就该赢你似的,那种自信,很让我佩服。"队友张超的钦佩之情是由衷的。而小邱最大的本事就在于他能把家里练得那些东西在比赛中完全发挥出来,不怯场、而且胆量大。1999年全国少年比赛,决赛中邱贻可遇到了当时实力明显强于自己的张超,虽然最终以2:3败北,"但他能相持到那种程度是我所没想到的,最后只是输在了技术单薄上。我对邱贻可的信心就来源于那场比赛。"带队的肖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段子一:中国公开赛上,当柳承敏半决赛输给王皓后正欲接受本刊记者陈洁的采访。这时邱贻可恰巧路过,便上前,对柳承敏做了个连续正手攻球的动作,然后翘起大拇指;再做了个连续反手推挡的动作,然后摆了摆手。大意应该是说:你的正手不错,不过反手就不行了。陈洁问他:"你要说什么,我帮你翻啊?"邱贻可却摇摇头,笑着一溜烟地跑开了,只剩下柳承敏,还一头雾水地站在那里。) 比起世乒赛上的一战成名,邱贻可的成长道路却显得有些曲折。1998年到2001年,大概三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捞着比赛打。96年邱贻可转到青岛,因户口一直没法落实,其间参加的两次全国比赛,都是代表自己,只能报单打。看着别人从团体赛中一场一场逐渐调整出状态,他却通常是没打两场球,就碰上强手,然后便败下来。没有比赛可打的日子里,邱贻可想过放弃,当时他一直在四川队训练,肖指导对他格外关照。可平日里,教练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在代表四川打比赛的陈俊吉和叶若廷身上,于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邱贻可便经常是混日子,"训练也不怎么刻苦,还经常请个病假什么的(其中当然有真有假)"。巴黎世乒赛后,国家男乒在上海集训,邱贻可的左腿伤了,一跑起来特别疼。可他却不敢跟教练请假,"总觉得他们不会信,以为我又装病呢"。全国锦标赛团体赛与王励勤的比赛结束后,邱贻可的腿疼得实在厉害,便打了一针封闭,继续后面的比赛。 在肖战看来,邱贻可就是个孩子。"最可笑的是他会把偷懒当成一件很得意的事情,要教练追着练,还没认识到是在为自己打球。"比如,训练场上邱贻可那双眼睛总在滴溜溜地转,如果看到教练没盯着自己,就比较泄气,而教练一注意到他,就来劲儿了,越受关注表现得就越好。邱贻可属于那种比较有个性的运动员,平日里当然少不了爱和教练辩上两句。全国锦标赛团体赛阶段,一天下午两点多,别人都午休了,邱贻可还在吃午饭,肖指导问他咋回事,他辩解说:"11点去吃了,饭不好,现在又饿了。""那别人都能吃,怎么就你不行",肖指导有些生气。他却还振振有词:"别人也没吃好啊,那你叫我怎么办呢?是让我吃好了打比赛呢,还是不吃在房间里休息。"面对这样的"强词夺理",肖指导哭笑不得,在他眼里,这个徒弟无疑是比较有自己想法的,"技术上,如果我跟他讲使用哪个比较好,他都会去尝试,然后再和你交流。生活中我跟他讲,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他就会让我给出理由,如果觉得理由不够充分,就要讲自己的想法,决不盲从。" 尽管肖指导对这种80年代生人的特质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只有敢说,他才会谁都不怕,到了场上也才敢打",但邱贻可遇事"找客观"的苗头,也已引起肖指导的高度重视,在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教他们做人更重要。 邱贻可前面的路还很长,"我总觉得自己能走到第一,几个年轻选手中,我想当最好的"这是他发自心底的声音。
王己,一种玉,这个要在全拼输入法中拼出"qi"后按过十七下才能打出的字,在最近的乒乓球报道中却频频出现——只因为一个叫陈王己的19岁男孩横空出世。 中国公开赛抽签一出来,陈王己正选赛第一场就碰波尔,大家都笑了,"怎么又是波尔"。当时陈王己还觉得自己点儿挺背,预选赛那么辛苦打上来,第一场就遇到了波尔。可刘指导那句"说不定你也把他赢了",如同给陈王己吃下了颗定心丸。作为公开赛的双打搭档兼室友,马琳也为他讲了好些波尔技术上的长短,"比赛前的那个晚上,马琳始终在给我打气,因为他赢过波尔好几次,就使劲'贬'波尔",小陈王己当然明白"老大哥"的用心良苦。 拿下波尔,陈王己成名了,这种"踩"着巨星肩膀的感觉,仿佛要将他直送云端。记者到训练馆采访郝帅,在力量房里碰见詹健,他用手指指正在跑步机上作练习的陈王己:"你采访采访他吧。"后来见到单明杰,一说要采访,他便先问:"你采访陈王己了吗?" 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王己给教练的感觉总是"不用可惜,用了不放心"。同许多左手握拍的人相似,他的灵感也需要激情来点亮,但激情却非招之即来。于是发挥好时谁都能赢,可发挥不好时,多差的也都敢输。朝鲜公开赛,陈王己第一次代表国家队打世界比赛,却始终没有找到感觉,在场上求胜欲不强,连输四场,都是败给了不知名的朝鲜选手。紧接着的韩国公开赛,陈王己却像变了个人似的,"韩国公开赛来了很多高手,开始我有点紧张。刘指导和马琳都跟我说,去拼吧,输就输了。大不了回去再练,只要把水平拼出来就行。"与塞弗那场球,陈王己是在0:2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的,打得很艰苦,赢下来后,他觉得很提气儿。 "打球比较有灵气,发挥好时会打出很多灵感球,这方面与我和老瓦有相似之处。"刘国梁对陈王己的评价可谓不低,"是天赋吧。一般人不敢发挥的时候他都敢,经常能调动自己的情绪,超常发挥。"队友们也说,"他关键时刻豁得出去,打出一些别人打不出或不敢打的球。"激情与灵性,天赋与个性,赛场上的陈王己,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豁得出去的不仅仅是球,赛场外的陈王己还甘为朋友两肋插刀。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队拿双打冠军那晚,已在国家二队的他,兴奋之余和几个同伴跑出去庆祝了一番,结果回来晚了。原本大家说好了都不承认,可最后别人都招了,讲义气的陈王己还死扛着,终于被罚回省里。说不上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他只是很单纯地认为"义气是无悔地帮助别人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吧。" 那已经是陈王己第二次被罚回去了,如果说第一次受罚尚属"年龄小不懂事"的例牌菜,还没太多感觉,这第二次对陈王己的打击就很大了,"当时觉得自己没什么指望了,不可能再有机会进国家队。"重回省里的那段日子,陈王己也有过反复,香港队曾提出过要他,可江苏队的杨川宁教练始终相信:陈王己是块打球的料,只要好好打,还有希望重返国家队。 这一晃,就是两年。2002年的超级联赛中,还在打球的刘国梁,在赛场上遇到了陈王己,于是两人间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你喜不喜欢乒乓球?" "挺喜欢的。" "还想进国家队吗?" "我都被退回两次了,还有机会吗?" "再拼一拼,要进就直接进一队!" 冲着这句话,陈王己又豁出去了。这一"豁",就创造了两出两进国家队的纪录:由于在超联中表现突出,陈王己于十一月份被直接调入国家一队。"有灵气、讲义气、人不错,练好了将来能往上冲,但前提是必须把过去身上的惰性改掉。"说这话时,刘国梁的身份已经变成了教练。重返国家队的陈王己也沉稳了许多,面对近来飙升的人气,他表现得很谦逊,"我在国家队中还是个新人,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而对于义气,如今的他也有了新的认识,"我现在感觉义气是建立在正途上的,必须要有理智的一面。" "小鬼当家"
国家队从马来西亚公开赛归来的第二天,记者见到了郝帅,对于刚刚拿到的男单亚军,他看得很淡,"很多高手要参加世界杯,所以这次对手实力不是很强,自己刚出来打,别人对我的了解也不多。" 一则乒乓球班的招生广告,让郝帅偶然走上了如今这条路。说不上有多喜欢,但教练看着他还行,能练出点模样,所以一直也没放下。刚到一队,第一次打队内大循环,郝帅和李平打了倒数一、二,号称"天津双雄"。可最近两次大循环比赛中,郝帅的名字赫然列在成绩榜的前几位:厦门第二,上海第四。"小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懂,哪知道打乒乓球这么难呢?现在干这行都十几年了,就必须要干了。"郝帅说着自己就笑了。 近一段时间,波尔屡屡成为中国小将的"试金石",邱贻可、陈王己都籍此成名。日本公开赛,郝帅也第一次遭遇了波尔,想赢是自然的,"跟他打,我不紧张,反正人家水平比我高那么多,他是世界排名第一,我算什么啊,就抱着拼的态度呗"。可说归说,当郝帅大比分2:1领先,第四局又以10:7抢先拿到赛点时,他也开始有想法了,最终痛失好局。比赛中在有机会或领先的情况下,总也赢不了,这似乎成了郝帅的一块"心病"。于是每每打到关键时刻,觉得自己的机会出现时,郝帅心里就爱犯嘀咕:怎么每次领先老是赢不了。主教练刘国梁认为:关键时刻郝帅的消极偏好多一点,容易软、顶不住。郝帅说自己生活中的性格就有点儿"蔫",而且心理素质算比较差的那种。 随后的全国锦标赛、马来西亚公开赛,郝帅把心态摆得比较好。"输赢无所谓,领先还是一样打,不要求自己一定要拿下来,领先输也很正常,自己也有落后赢别人的时候嘛。"这样想让他的心态平和了许多,成绩也有所突破。发球好与左手握拍是郝帅的两大优势,自认为打球天分不高的他说自己必须一步步踏踏实实地打,通过比赛一场场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心理。前一阵,队里对分组进行了重新调整。由于吴敬平指导组里的重点队员太多,郝帅便被分了出去。刚开始,他还挺不情愿:"吴指导,你怎么不要我了?""你现在是重点队员,我这组重点已经太多了,施指导那组也很好啊。"现在郝帅已经完全适应了,在新组里练得也不错,就是有时还会羡慕吴指导那个组经常性的"补课"。或许是习惯了,原来只要郝帅体力上吃得消,他总会给自己加量,主动要求补课。"这小孩比较单纯,知道要球,很扛练,我带他也挺有感情的。"吴指导说。 10月1日是郝帅20岁的生日,"当时在机场呢,要去打比赛也就没想着过生日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训练比赛,生日、节日对运动员来说,可能只是个概念。"爸爸妈妈在家给我过,吃捞面吧。"眼前的郝帅正嚼着百力滋,满脸的孩子气。关于下一个目标,他说,如果能参加年底的访欧,就争取打进总决赛吧。 单明杰:最近比较“烦” 与单明杰聊天,常听到他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就是"累"。 这种累首先是身体上的,辗转各地打比赛的舟车劳顿自不必说,全国锦标赛尤其让单明杰感到有点"玩不转",在超级联赛中往往有上佳表现的他,到了这种综合性大赛上没有了间歇的机会,团体、单打、双打一路打过来,人感觉有点"飘",由于上肢力量先天不足,球打多了,动作就容易变形,越到后面就感觉球越生,只能硬顶着。 可真正让他觉得心累的是,九月份全国锦标赛团体决赛的第五场,大比分2:1领先的他被刘国正拖进了决胜局,又在6:4领先的情况下,最终以6:11告负。观众席上,江苏省体育局的各级领导都到齐了,自己的父母也坐在那里。"其实那两场球我打得都不差",第一场对马琳,首局11:3轻松拿下,第二局8:5领先时,单明杰有了想法:如果2:0领先,后面一局还不好弄。因为此前他跟马琳根本没法打。"我一个人丢了两分",一想起那枚金牌是从自己手中一点点滑落的,单明杰又轻轻叹了口气,"太可惜了,他们当然都没怪我,可我自己觉得很愧疚。"其实,这种"郁闷"由来已久,"最近总是在领先和有机会的时候,输掉比赛。" "自己想没想过是什么原因?" "……不知道",他停顿了好一会,仿佛努力从一片混沌中理出些头绪来。"关键时刻就差那么一口气,还是训练中的问题吧,我比较容易原谅自己。练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成绩,就会觉得自己不行了,情绪波动比较大,还没有一个稳定的过程。" 出道较早的单明杰,原本是不识愁滋味的,作为全国少年比赛的南方冠军,"具备很多优秀运动员的先决条件,头脑灵活,胆子大,手感好。"他也不甘平庸,"要进国家队,到离世界冠军最近的地方,如果混还不如在省里。"1998年,他如愿进了国家队,现在算起来也是"小老队员"了,但与世界冠军的距离却并未随时间的推移同步缩小。1999年上半年访欧,年纪轻轻的单明杰打得过紧,没能把握住机会。全国锦标赛的失利又给他的心里投下了新的阴影,"如果这次(马来西亚公开赛)打得好一点,可能我很快就会忘了(失利的痛苦)。" 浮沉之间,单明杰对自己的认识已相当清醒,"我想法很好,但是做的不好,可惜自己的特点没用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现在他已经把目光投向了2005年,那时的全运会将在南京的家门口举行,"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张超:我要从对内比赛中积累信心 第一次给张超打电话,话筒那边传来一个粗犷的声音,因为早就听闻过他的外号人称"张钢",听说过他11秒刚出头的百米跑成绩,知道他的跳远是队里最棒的,所以记者对他的声音毫不意外。 但当记者遇到他本人时,却没有见到想象中的魁梧,反而感觉有点清瘦。刚进国家队时,生于辽宁的张超因身体条件突出,被列为重点培养过一段时间,曾带过他四年的韩华教练这样点评道:"速度有余,柔性不够,球比较凶,但不讲究落点。"2001年他就被派出去打过几站公开赛,可当时由于年龄比较小,在思想、技术上都不成熟,打起比赛来比较吃力。加之张超没有体会到比赛机会来之不易,自己没能把握住。去年又因归队超过了规定时间,被处罚回省。 半年后重返国家队,张超面目一新,在冬训中练得十分投入,提高很快,按照教练的说法,"张超的提高在于整体素质。"爆发力好但柔韧性差的他,每次身体训练中都会有意识地多压压韧带,"我们全队就一个体能教练,不可能每个人都盯到,关键还要靠自己。"新近接手张超的吴敬平指导,也为他在技术上的完善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接发球的摆短,台内挑,第一、二板的衔接,拉球落点的变化,对反手近台、中台的处理,以及台内拉球的节奏等等,这使得张超的球从整体上显得丰满了不少。付出就有回报,张超先是在队内大循环中两度进入前五,取得了个人未曾有过的好成绩,接着又代表广东全球通俱乐部参加超联第一阶段比赛,在前七轮中保持不败,全国锦标赛上与曹幸妮首次配对就拿到了混双冠军,单打中战胜了马琳,进入前四名。 面对"内战内行"的质疑,张超颇为坦然,表示首先要让自己在队内、国内比赛中站住脚,才有可能去参加国际比赛。说起将来的目标,言语干脆利落的他从城运会、超级联赛、世锦赛甚至到2008年奥运会数了个遍,这个大男孩心底有着太多单纯而美丽的憧憬。(乒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