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回眸:永远不言“征服”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5月29日18:18 新华网 | ||
新华网珠穆朗玛峰大本营5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薛文献、蔺以光)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会聚珠峰南北两侧,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的时候,依然健在的埃德蒙·希拉里也许没有意识到,他在1953年5月29日11时30分踏上珠峰顶上的那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巍峨高耸的珠穆朗玛已经存在了亿万年。对于人类而言,登上珠峰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到来:喜马拉雅登山运动的“黄金时代”。 50年间,有无数登山者来到梦寐以求的珠穆朗玛,用脚步丈量她的高度,甚至不惜用生命实现理想。50年的珠峰登山史,可以说是一部英雄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认识珠峰、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的历史,也是人类实现其精神不朽的历史。 “因为它在那里” 50年前,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在海拔8848.13米处激情相拥。 在这之后的15分钟里,他们举起悬挂着联合国、英国、尼泊尔、印度等国旗的冰镐相互拍照,并在雪地上挖了两个小洞,放进去一个小十字架和一包巧克力。 这个简短的仪式在人类登山史上定格成一个经典的镜头。 50年后的今天,仰望珠峰,人们想到的不仅是这两位奠基的人物,还有走在他们前面的马洛里和欧文。 1924年6月8日,马洛里和欧文在队友放弃登顶之后,离开6号营地向顶峰进发。队友奥德尔目送他们缓慢地向上走去,并被越来越多聚拢而来的云雾所笼罩。直到第二天,这两位优秀的登山家依然没有回来。 队友山姆威尔在日记中写道:“马洛里和欧文死了,这是悲伤的事实。我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白费了吗?不,失去这些优秀的人是保持探险精神和生命力的代价的一部分。没有人能阻止大自然留下这些出类拔萃的生命。” 此前,曾有人问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世界最高峰,他回答说:“因为它在那里。” 虽然马洛里和欧文永远长眠于珠峰上,但是“因为它在那里”,越来越多的登山者踏上了漫漫险途。珠峰成为检验人类智慧、勇气和体能的神圣考场。攀登珠峰的过程,已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而成了人类回归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精神象征。 据不完全统计,50年间,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720多人(次)到达珠穆朗玛的顶峰,但同时也有将近200名勇士献出自己的生命。 尽管登山的目的和观念在发生变化,登顶所能带来的名利效应已变得越来越淡漠,但登山者们依然接踵而来。他们带着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文明和伴随文明滋生的困惑而来,在珠峰表现出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可贵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鲁莽,是人类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支配下的行为表现,是贯穿于人类发展史的那种勇敢不屈、自强不息精神在和平年代里的一种体现。 美国登山者米勒认为:“登山是人类与大自然最为贴近的一项运动,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毅力。” “登山是勇敢者的运动,也是永无止境的运动。没有任何人敢说他可以登完世界上所有的山。登山是为了挑战人类的极限,挑战人类的恐惧心理。”奥地利登山者威利如是说。 人类与珠峰的激情碰撞 50年间,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先后向珠峰发起挑战。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别出心裁,不断选择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线,或者尝试别人没有进行过的下山方式。珠峰已经成为挑战极限和张扬个性的地方。每一次别出心裁的壮举,都是人类与珠峰的激情碰撞。这些不断刷新攀登记录的人,无疑都是耀眼的明星,闪烁在50年的朗朗夜空中。 第一次跨越珠峰:美国珠峰登山队威利·翁泽尔德与汤姆·霍恩宾由西脊转北壁登顶由东南山脊下山,1963年; 第一位登顶的女性:日本人田部井淳子,1975年5月16日; 第一次无氧登顶:奥地利人彼德·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赖因霍尔德·梅斯纳,1978年5月8日; 首位登顶的盲人:埃里克·维亨迈尔,2001年5月24日; 第一对同时登顶的夫妻:斯洛文尼亚夫妇安德列斯· 什特雷姆费尔和马丽亚·什特雷姆费尔,1990年10月7日; 第一对同时登顶并用滑翔伞下山的夫妇:法国夫妇罗克·贝特朗和克莱尔·贝特朗从珠峰顶用滑翔伞下山,8分钟便到达大本营,2001年5月22日; 第一个从顶峰滑雪下山的人:斯洛文尼亚人卡尔尼卡用5个小时,从顶峰滑雪到山脚的营地,2000年10月7日, …… 作为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的主人,中国人和尼泊尔人也在珠峰攀登史上留下了众多的第一: 首次从“不可逾越”的北坡登顶珠峰的人:中国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1960年5月25日; 首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中国人潘多,1975年5月27日; 首次实现南北两侧双跨并在顶峰上会师: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1988年5月5日; 在顶峰上停留时间最长的人:尼泊尔夏尔巴人巴布· 奇里成为首位在顶峰上睡觉的人,并创造了停留21小时30分钟的最长时间记录,1999年5月26日; 最多登顶次数记录:尼泊尔夏尔巴人阿帕以第十二次登顶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登顶次数记录,2002年5月17日。 最年轻的登顶者:16岁的尼泊尔夏尔巴人坦巴·特什里,2001年5月22日; …… 留在珠峰攀登史上的“第一”实在太多了。记录的每一次刷新,都是人类战胜自身、挑战极限的一次胜利。正是有了这些无畏的英雄,有了这些越来越多的第一,珠峰的攀登史才显得如此波澜壮阔。 永远不言“征服” 今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希拉里和丹增登上珠峰的那一时刻,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中国组织的三大登山活动,尼泊尔邀请众多登顶人士参加的盛会等等。 一个多月来,各国登山者在珠峰的漫漫长路上艰难攀登,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向50年前的英雄致敬。他们的心态平和而稳重,他们的脚步坚实而沉着。 毕竟50年过去了,人类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如今的登山运动已然不再是造就一世英雄的途径,更多的则是在登山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超越自我的满足,登山中的功利色彩在渐渐褪去。人们变得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大自然、看待登山运动。 登山,只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的对话方式,而不再是曾经惯用的“征服”二字。 曾几何时,人类与大山的对话被称作征服,登顶就是人类战胜大自然。历经50年的风霜雨雪之后,登山者在重新审视自身盲目的“自信”了。 珠峰自古屹立于喜马拉雅山脉,而人类与它亲密接触的历史屈指可数。真正的登山者,包括为登山运动献身的人,无一不对高山珍存着热爱、尊重和景仰。他们懂得,只有在自然规律的许可下,人类才可以驻足于高山之巅。人尽可自以为把山踩在脚下,但又何尝不是山把人顶托起来呢?人类的英雄代代相传,而山却依旧在那里。 一位登山者曾有过这样的感悟:“也许登山者来时抱的是一颗征服大自然的心,但走时带去的却是一颗被大自然征服的心。” 亚洲首位、世界第八位登上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韩国人严弘吉说:“大山是我的老师。在登山中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识别天气,在山上如何穿、如何吃、如何安排自己的行动。上山后,由山来教我做什么,我永远是大山的学生。” 美国人沃尔姆说:“登山是很棒的一件事。当你远涉重洋来到世界上最神秘的喜马拉雅山脉,攀登地球最高峰,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我会尽我所能向上攀登,享受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挑战身体极限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我登山的目的。” 入夜,珠峰大本营的数百顶帐篷就像灯火通明的船只停泊在静静的港湾里。这时,所有的喧嚣都真正归于寂静。思考50年的攀登历史,人们或许会说,登山就是登山,攀登的过程远比登顶过后的轰轰烈烈更为重要,平和、纯真才是登山的精髓。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