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乒乓球解密--回望世乒50年回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5月16日15:39 千华网-千山晚报 | ||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世乒赛以来,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水平一直不断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乒乓球水平达到了世界的顶峰。中国队征服世界乒坛的同时,“海外军团”现象也开始出现。 风光无限造就辉煌 1981年4月,第36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诺维萨德举行。中国队在这届世乒赛上囊括7项冠军,创造了世界乒坛55年来由一个国家包揽全部冠军的纪录。此后的三届世乒赛,中国队都只是在一个项目上失手。当时在中国乒乓球女队担任教练员的张燮林昨日对记者骄傲地说:“80年代初期中国乒乓球水平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可以说横扫世界乒坛,这是在六七十年代经验总结,技术进步基础上取得的。” 吴焕群是多年从事乒乓球研究的专家,曾经是中国乒乓球协会研究员。昨日他向记者介绍说,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开始“征服世界”的时期。他表示,中国乒乓球80年代的辉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这与中国体育不断进步的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乒乓球运动体系到80年代已经形成、完善,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群众基础也已经形成,这为中国乒乓球称雄世界奠定了基础。” 光彩依旧隐忧凸现由于乒乓球运动的空前发展,中国出现了人才过剩的局面,一些有实力而在中国又无用武之地的乒乓球好手开始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国外,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运动员,如1988年奥运会男子双打冠军韦晴光。据吴焕群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批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谋求向海外发展,目前中国乒乓球员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以留学、经商、打球等名义到国外,应该说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中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太多了。而他们在国外也大多很受欢迎,可以得到国内根本得不到的机会。但他们不会冲击中国乒乓球的地位。”张燮林也表示:“每一次国家队选人,参加世界大赛等,国家队选手们竞争一直很激烈,但参赛名额毕竟是有限的,一些人因此没有展示的机会,去国外发展,也是一种选择。” 冠军的光环固然是耀眼的,但中国乒乓球运动也出现了问题。80年代末,起源于欧洲的横板弧圈球打法渐渐成为世界乒坛的主流,而中国传统直板快攻打法劣势也一点点暴露出来:只能近台不能远台,只能打前三板不能相持。此外,中国男队的人才储备也不像80年代初期那样丰富,老将如江嘉良、蔡振华竞技状态已大不如前,而马文革等一干年轻小将的实力还不足以征战世界大赛。隐忧成为“显”忧的表现就是失败。第40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尽失所有项目的金牌,全军覆没,没能够捍卫“乒坛霸主”的尊严。而就是在此届赛上崛起的瓦尔德内尔成为此后十余年间阻挡在男队夺冠道路上的一块磐石。(三) (记者洪恩猛实习生刘银波)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