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世乒50年之二:“乒乓外交”融化中美寒冰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5月15日16:55 千华网-千山晚报 | |||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幸运的中国乒乓球队尽管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但随着欧洲国家在乒乓球项目上的复兴,中国乒乓球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世乒赛上仍然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成绩起伏不定。在那个时代,也出现了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乒乓外交,通过乒乓球这个小小的载体,寒冰般的中美两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乒乓外交名垂青史 1971年3月,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点燃战火,阔别两届世乒赛的中国乒乓球队重返世乒赛赛场。在这届比赛上,中国选手共夺得了4项冠军,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乒乓球队完成了一项政治工作——乒乓外交。 昨日,记者联系上了当时的中国乒乓球队队员张燮林,他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大致情景。当时,中国乒乓球队训练后欲乘坐大巴返回驻地,这时一位长头发运动服带有“U.S.A.”字样的一位男子,要求搭中国队的车。当时中国队球员庄则栋上前和他打了招呼,才知道这个人是美国乒乓球队的队员,名叫科恩。为了表示友好,庄则栋送给科恩一幅杭州织绵。在场的记者马上注意到了这一事件,第二天当地的主要新闻媒体都报道了这一事件。美国乒乓球代表团随后向中国方面提出要在世乒赛后与中国队进行互访,进行友好交流。“按照实力,中国队要高出美国队一些,但那时比赛的成绩已经不在重要,更重要的是双方的交流。”张燮林说。4月初,美国乒乓球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们除在清华大学与中国球员进行友谊赛外,还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美国队的队员。随后,周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队的消息传遍全球,中美两国之间的“寒冰”开始“解冻”。 乒乓成绩起伏不定 第31届世乒赛上,欧洲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的年轻选手,中国选手尤其是男子选手的成绩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女子的情况则相对要好一些。第32届世乒赛上,瑞典男队终于爆发,夺得团体冠军。而中国队在33届和34届世乒赛上重新夺回男女团体冠军。 据参加过33、34届世乒赛的辽宁籍乒坛宿将、原辽宁足球队主帅王洪礼爱人朱香云介绍,“那个时代虽然动荡,但国家乒乓球队还比较稳定,队员们当时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但大家都一心想着工作,这也是中国乒乓球队能在动荡时代仍然保持成绩的原因。条件是坚苦了一些,比现在要差很多,当时我参加世乒赛的运动服都是借的,可是全国都那个形势,我们没有讲条件。当我们夺得女团冠军后,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在第35届世乒赛上,欧洲球队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匈牙利队在失去男团冠军整整27个年头之后,又从中国男队手中夺走了斯韦思林杯。 上世纪70年代的5届世乒赛,在总共35项冠军中,中国队获得16.5项,匈牙利和日本各获4项,瑞典队获得3项,朝鲜获2.5项。尽管中国队还是最大的赢家,但还不足以说称霸世界乒坛。(二)(记者洪恩猛实习生刘银波)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