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就业路在何方--聚焦中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4月07日16:32 中体在线-中国体育报 | ||
新闻解读:解决“腰”的问题 影星陶红在被姜文相中出演《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前,是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而且还是当时最好的;名模胡兵在走上T型台之前,练过赛艇,并且在国家级比赛中也得到过不错的成绩;影星申军谊18岁的时候当过体育兵,据说是打篮球;还有企业家李宁、广告天后伏明霞、美女记者莫惠兰……说起来那些由运动员转而成为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的,还真不在少 但是像他们一样的人在整个运动员群体中能占多少比例呢?应该是很少很少,就像是奥运会冠军只是所有运动员中的凤毛麟角一样吧。听一位了解情况的同事说,有一位当年重量级的举重亚洲冠军现在只是在当地的一个政府部门里当门卫,这还是因为他块大,能镇住人,要不还说不准干什么呢。 说起来运动员的安置问题最难解决的应该不是那些世界冠军们,特别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世界冠军的影响力、明星效应会让他们的二次就业并不那么难。另外对于那些参加业余体校训练乃至进入了初级专业训练的运动员,他们很多都在训练的同时保持着与同龄人一样的正常的文化学习,可以与普通人一样进行正常的择业。 在体育人才的金字塔上,与塔尖和基石比较起来,安置问题最难解决的就是塔的中间———腰。由于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专业训练,耽误了学业而失去了与同龄人竞争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的运动成绩也没有达到顶尖水平而使他们大都默默无闻,失去了企业需要的“眼球效应”,这使他们的二次就业面临困难。但正是这些“腰”起到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就无从谈起向世界最高水平的冲击,就没有那些耀眼的世界冠军,这些幕后英雄支撑起了中国体育。所以如果不把这个“腰”二次就业的问题解决好,就会影响到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就会出现运动员不愿意进专业队的现象。尽快找到一条治疗“腰伤”的办法,至关重要。(陆岳) 据统计目前有20%的退役运动员有待安置,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 “二次就业”路在何方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体育的理解是竞赛与明星。那些熠熠生辉的体育明星退役后依然显示出光鲜的一面,让人羡慕。他们或轻松步入象牙塔,或投入广告圈或是娱乐圈中“掘金”。伏明霞、刘璇、李小双、熊倪等人不断在报刊娱乐版上抛头露面。一时间,让人感到,我们的退役运动员还真是选择多多。 但事实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邓亚萍等体育界全国政协委员递交的一份名为《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建议》的提案引起了众人的高度关注。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约20%退役运动员“待业” 据有关数据显示,1981年全国待安置的退役运动员为2432人,1988年上升到5212人。到1989年底统计,全国待安置退役运动员已占优秀运动队中运动员总数的26.49%。另外,1993年-1996年,仅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广西、陕西等七省市体委,就有26.53%的退役运动员尚未得到妥善安置。而邓亚萍等委员的提案中也指出,据河北省统计,目前有待安置的退役运动员有170人之多,占在训人数的20%,而这在全国还算积压较少的。如福建省常年积压人数230多人;湖北省约300多人,占在训人数的30%,比原来规定的15%比率高出很多。 应该说,没有谁比运动员更担心“退休”后自己的去向,也没有谁像运动员那样不得不早在青春岁月就要面临“退休”的选择。当这些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功成名就后,所想的也不过是最实际的:退役后我要去做什么? 再就业的瓶颈在哪里 中国体育能够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是广大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在金牌和荣誉背后,饱含了运动员多年默默无闻、充满艰辛的奋斗。但是能享受辉煌和荣誉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运动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只能成为成功者的铺路石,做了无名英雄。他们把欢乐的童年和充满活力的青春都献给了赛场和训练场,献给了祖国的体育事业,这些本应该在教室里度过的时光,他们却在赛场、训练场流汗甚至流血。等到他们退役以后已经错过了良好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得到的却是一身的伤和病。 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难度愈来愈大。这些困难表现在:一是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大幅度精简;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普遍实行竞聘上岗。三是企业进行减员增效;下岗职工逐步增多。四是由于长期进行训练与比赛的原因耽搁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因此运动员退役时文化素质不高,也没有掌握一定的社会就业需要的技能和技术,与社会的竞争实力不够。由此可见,退役运动员安置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仅靠各级体育部门,显然有些勉强。 “出口”的阻塞影响“入口” 据北京市政协2002年在北京市海淀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家长支持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运动。而一些有体育特长、有培养前景的体育苗子参加业余训练,也仅仅是为了争取特长生升学加分或者争取进入自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名牌大学。究其原因是优秀运动员的出路解决不好,成了优秀运动员入口的“瓶颈”。 北京市政协委员调研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竞技体育培育的是高竞技水平低文化素质的人,失去同龄人可以享受系统文化教育的机会,成为一线专业优秀运动员面临的问题,造成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二次择业很难与同龄人竞争。而在训学生一旦进不了优秀运动队,除了体育和极少数行业外,选择职业的范围也很小。 另据《江淮晨报》报道,在安徽省十运会各赛场上,有些成绩优异的选手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们是肯定不会迈进省队大门的。省队向地市要队员,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国家队向省队要人一样,是运动员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对省队的召唤主动说“不”的运动员的确很普遍。原因何在? 据悉,最主要问题仍是运动员退役后出路问题:青少年选手在小学毕业的关口,家长就不得不在孩子的出路问题上作出权衡。大家都明白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绝大多数选手很难在这条拥挤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只有少数选手能拿到全国冠军,拿到世界冠军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谁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呢?仅仅靠各级体育部门,显然有些勉强,如果这些选手从事的是热门项目,那自己找到工作的概率还大一点儿,但冷门项目就难多了。再加上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在自主择业的竞争中,很难占有优势。 形成合力拓宽就业途径 那么,新形式新情况下,又该如何妥善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呢?如何使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由计划性逐步向市场性转变,安置的去向由一个渠道向多个渠道转变,安置的人员由低文化向高文化转变呢? 对此北京市政协部分委员建议,将部分一线或二线运动队与一批院校挂钩,运动员取得该校学籍,成为“运动员学生”,由学校派有经验的教师到运动队授课。运动队可冠校名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或国际比赛。 湖南省体育局有关负责人士认为,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教育,实施“体教结合”,开辟退役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的新途径。提高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特长,逐步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同时,教育和引导退役运动员理解政府的困难,转变就业观念走自主择业的新路子。政府将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减轻安置的压力。 上海体育学院王秉尧曾专门撰文《关于新时期退役运动员问题的辩证思考》,他认为,要切实加强运动员在役期间文化教育,增强他们未来再择业时的竞争和适应能力,是解决安置问题的核心环节。 在他看来,由于各个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造成运动员进队时身心和文化基础条件上的客观差异,因此在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上决不能“图虚名”,盲目追求“高学历”,有些省市运动队虽然挂着“成人高教”的招牌,但囿于训练和竞赛要求,实际教学质量并不如人意。当前,较实际的教学改革思路是在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因项目而异、因人而异地实施中、高学历层次的分流教育。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则应当从改革优秀运动队体制上下功夫,把运动队真正纳入正规教育轨道上去。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案是把省市运动队列入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序列,在学分制条件下,实行预、专、本三科连贯制。把他们真正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体育人才。 另外,在安置前组织各种社会实用技能培训,以拓宽运动员择业渠道,增强社会竞争与适应能力。 据悉,近年来,一些省市体育局在安置工作中,不是盲目采用“甩包袱”的方法,把运动员推给社会,而是根据社会需求,从退役运动员文化基础和择业意向的实际出发,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在安置前对运动员开设各种社会实用技能培训班、辅导班,如汽车驾驶、服装设计、电脑操作等,鼓励他们学有一技之长,以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竞争择业的能力。从发展的角度看,结合某些运动项目的特点优势,还可以在国家公务员和全民健身辅导员等知识领域方面进一步拓宽技能培训的途径。 退役之后做什么 在我国,因各种原因退役的运动员已近30万人,那么这些退役的运动员现在都在做些什么呢…… 求学是首选 人所共知,大多数退役运动员的一大缺憾是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退役后求学恶补成了许多优秀运动员的首选。 如今的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的同时,也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想当年她退役之时,也是将读书作为首选,清华大学帮助她丰满了羽翼之后再高飞,学士、硕士、博士“三士”下来,邓亚萍的努力和付出想必不比她当运动员时少。 严重的腰腿伤病伴随着冰上英雄叶乔波走出冰上辉煌,她在拿下硕士之后又已读了两年博士。她对所有女运动员说:“虽然今天竞技体育的训练、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所有的女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比赛之余,务必坚持学好文化。21世纪是个竞争的世纪,它不会格外偏爱垂怜退役女运动员,所以那就只有靠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伏明霞虽已休学,但她在告别体坛之后的第一选择也是上学,已双双从国家队退役的羽坛情侣葛菲、孙俊将进入南京大学读书…… “下海”一搏 体育界第一个下海经商的是何许人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宁却绝对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个。如今“李宁”已经成为誉满全国的一个响当当的体育品牌。 步李宁后尘的是“李家军”的李小双。李小双1998年年初退役。实际上,像很多运动员一样,李小双一直与运动相伴,从来没有想过退下来怎样去发展。“说实话我刚退下来的时候,比较渺茫,也比较失落。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要重新开辟一个新的天地,是比较痛苦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讲也是比较痛苦的时候。但是也是给我激发人生最大努力的时候。” 经过了半年身体和心理的调整阶段,1998年一位合作者提出和李小双一起做体育用品公司。5年过去了,李小双体育用品公司也称得上体育产品业一个叫得响的名字。 多种选择 我国体育人才的训练、培养是沿袭前苏联的体系,走的是“县市少年业余体校———省体育运动学校(专业队)———国家队”这种特定的人才培养之路。许多运动员从小从事专业训练,忽视了文化学习,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他们一旦退役后,往往只能选择与体育有关的工作。 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我国的体育事业刚刚起步,教练队伍匮乏,许多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大多当了教练员或体育教师。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运动员文化程度的提高,运动员退役后,除了当教练员、教师外,有些人充实到体育科研队伍中,也有人担任了体育官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运动员退役后“下海”经商。“体操王子”李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90年5月,李宁体育用品集团成立,李宁出任董事长、总经理。目前,李宁这一品牌的体育产品约占全国16%的市场份额。也有人走出国门,到国外寻求发展。也有人当教练,开办体育运动学校,等等。 1990年以后,一些体育明星退役后开始全方位的选择,上学、经商、演唱、表演、做记者……她们面临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遇到了更多的困难。 一个运动员的竞技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不管他们在当运动员时是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都要面临新的人生选择。 有专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体育明星也是普通人,也需要关心和帮助。应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加强其退役后的职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在退役后寻找到合适的人生新坐标,再创人生辉煌。 相关链接:国家政策助“退”排忧 “普通运动员是金字塔的基石,奥运冠军只是塔尖上的明珠。当我们把鲜花、掌声和物质奖励授予这些明星和冠军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些无名英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对他们今后的事业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得到妥善的安置,在新的岗位上能继续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一位老体育工作这样对记者说。 的确,国家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一直抱以高度关心和重视。为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先后制定了一些政策,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和上学予以优待。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体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研究制定非职业化运动队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对优秀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伤残保险制度,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2002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教育、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提出鼓励运动员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对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改革现行退役补助办法,根据其参加运动队的年限、取得的成绩和本人退役前的工资待遇等因素,给予经济补偿。同时,《意见》对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条件进一步放宽;要求积极为退役运动员创造就业岗位,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立的体育场所要优先安置退役运动员;鼓励退役运动员创建体育经济实体或从事个体经营。 另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魏雪平介绍,为鼓励退役运动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适应退役就业的竞争需要,2002年出台了《退役优秀运动员助学金试行办法》。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为取得全日制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入学资格的运动员提供退役优秀运动员助学金。经在14个省市试行,董一楠等17名运动员获得助学金,共奖励基金83000万元。 魏雪平介绍说,今年助学金制度准备大幅度降低门槛、提高标准,拿出一个更为可观的数字来支持省市运动员的安置。(张旭光) 背景资料:名将告别2002 刘国梁:26岁,中国男子乒乓球选手 1991年,年仅15岁的刘国梁入选国家队。1992年,16岁的他从国球的最低谷中横空出世,一举击败瓦尔德内尔等名将,令直拍横打震惊乒坛。此后,他又接连夺得奥运会、世界杯和世乒赛三项男子单打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男子大满贯得主。从2002年7月中旬开始,刘国梁兼任中国乒乓球队助理教练。 吉新鹏:25岁,中国男子羽毛球选手 湖北荆州人,12岁入选厦门队。1997年12月进入国家羽毛球一队。2000年9月悉尼奥运会他出人意料地夺得金牌,此后他一度陷入沉寂。 今年,中国羽毛球队进行部分调整,吉新鹏被留在国家队成为新一代教练。他也成为继乒球刘国梁之后,又一位进行第二次创业的年轻世界冠军。 董艳梅:24岁,中国女子中长跑运动员 出生于辽宁大连瓦房店。1997年10月23日以14分29秒82的成绩打破女子5000米跑世界纪录。2001年是董艳梅最丰收的一年,先后在第三届东亚运动会女子5000米、大学生运动会和九运会上夺冠。 由于伤病长时间缺乏系统训练和其他原因,董艳梅2002年初提出了退役要求。目前在大学读书。 黎兵:中国足球运动员 1994年中国足球先生,在踢完了9个赛季的甲A后宣布退役,他在204场联赛中攻入74球,代表国家队出赛74场,进22球。退役后他准备从事教练工作。 宿茂臻:中国足球运动员 2002年年底突然宣布退役的中国足球运动员。1996甲A金靴奖获得者,1999年鲁能泰山队获双冠王时主力球员。准备去英国参加高级教练培训班。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