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作坊走出来--中国速滑水平又一次被日韩拉大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2月06日15:33 今晚报 | ||
亚冬会速滑赛昨天全部结束,由15名选手组成的中国队在9个项目的争夺中只获得一金一银,而且还全部由老将王曼丽一人所获。日本和韩国则依靠强大的群体优势,分别夺得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一和第二。本届亚冬会的金牌走势再次说明,与四年前的韩国亚冬会相比,我们与近邻日本和韩国在速滑项目上的差距又一次拉大了。 中国速滑队在亚冬会上虽然达到了冬管中心制定的夺得一至二枚金牌的指标,但这远 长期以来,中国的速滑训练一直延续着区域划块,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的模式,从运动员的选拔到运动员的训练莫不如此。教练员在地区壁垒的制约下,加上自身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只能在家庭作坊式的营盘里独自摸索。这样,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难以交流并在全国迅速推广。这种情形和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汽车工业十分相似:营盘多,产量少,科技含量低,难以抗衡国外强大的汽车工业。 日本和韩国的成功提示我们,打破区域性壁垒,摒弃传统的作坊式训练模式,走联合和集约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群体优势。本届亚冬会,日本选手包揽了男子500米的金、银、铜牌;韩国选手则包揽了男子5000米的前三名……既有尖子运动员又占有群体优势,他们的速滑整体水平焉能不高。还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中国教练员现在面临的窘境,中国的教练员目前尚无一个交流经验和培训的平台,而日本和韩国都建有全国性的速滑技术委员会,进行教练员业务方面的交流和培训。 近几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和黑、吉两个冰雪大省及相关运动队都加大了资金投入,每年派队参加国际大赛的人数都呈上升趋势,现在已经超过了日本和韩国。这固然是好事,但如何理清路径,让大量的资金发挥出效用,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优势,让局部优势形成合力,在全国一盘棋的态势下,中国速滑运动有望重新崛起。本报特派记者赵士斌 (本报日本八户今晨专电)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知哥伦比亚号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