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板不能承受之重--记十冬会高山滑雪名将苗丽艳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01月16日14:08 新华网 | ||
两片沉重的滑雪板,一个伤病的身躯,两者融合于一体,在茫茫雪原印下似乎有些苍凉的踪迹,虽渐远渐渺,但朔风寒流却侵蚀不灭百折不挠的拼搏路历,使其又是那么的清晰可辨,令人荡气回肠……“我没能为我的滑雪运动生涯划上完美的句号。”27岁的田丽艳在十冬会赛场留下不无缺憾的告别。 本届冬运会,她在强项超级大回转以0·1秒之差屈居亚军;在大回转比赛中,她在几 这就是苗丽艳经历的悲壮最后一幕,也几乎是其滑雪生涯中对自己人生追求的最后诠释演绎。 然而,她无数洒落于冬日高山、与冰雪交融结晶的艰辛汗水,已浇灌了自己壮丽的精神家园,滋养着里面盛开的不凋之花……苗丽艳因一个偶然机会与滑雪运动结了缘。1990年,自小痴迷冰雪、敢于冒险的苗丽艳,毅然决然放弃已练了五六年的中长跑,转投通化市业余滑雪队。 在滑雪队里,每次都是苗丽艳最早一个披星而来,最后一个戴月而归,即使午饭,她也吃在山上,吃罢便又是滑之复复……当时,那个滑雪场还没有索道设施,所以苗丽艳每次滑下来,都是扛着沉重的雪具步行返回山上的出发地点。 苗丽艳超人的勤奋与刻苦很快吸引了同在一个滑雪场训练的通化市专业滑雪队教练崔凤玉的注意。“她的身体素质并不出众,身材比同龄队员要瘦小,腿形还有些最让滑雪运动忌讳的‘X’形,”崔凤玉说,“但我就是被这个农村小姑娘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闯敢拼的勇气打动了,这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应有的最根本的素质条件。” 崔凤玉力排众议,坚持将苗丽艳选入市专业队。苗丽艳从此开始了滑雪运动的专业生涯。 苗丽艳凭着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艰苦努力,滑雪竞技水平迅速提高,第一年她获得全国青年组第10名,第二年就获得全国青年组超大回转冠军。之后,苗丽艳又在亚布力举行的有日、韩、俄、哈萨克斯坦等国好手参加的高山滑雪国际邀请赛上夺得季军。 然而,苗丽艳的志向远不止此,她的梦想是全国冠军,亚冬会甚至冬奥会的冠军。“我不怕从高处高速滑下来,更不怕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最高处,”苗丽艳笑着说。 本届冬运会,苗丽艳瞄准了最高领奖台,发誓要为自己赢得“第一个”也许是“最后一个”全国冬运会冠军头衔。为此,苗丽艳与教练崔凤玉于去年底,在韩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化训练。 所谓强化训练,不如叫做“魔鬼训练”。韩国龙平滑雪场海拔1400多米,雪道长4500多米。在这里,苗丽艳每天都要滑行训练八九个小时,滑行的总距离达40多公里。“几天下来,躺在床上,我感觉身体都要散架了。”从来就不怕苦的苗丽艳如是说。然而,说归说,第二天天一亮,苗丽艳往返滑行的身影又出现了高山雪道上……一向以高强度训练而著称的韩国滑雪队也被苗丽艳的训练方式所惊叹,而当了解到苗丽艳和教练伙食质量时,更是不由得肃然起敬。为了节省此次带来的本来就不太充裕的训练经费,苗丽艳和崔凤玉在龙平滑雪场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素食,蒜苔、辣白菜、萝卜、豆腐……因为在韩国,每斤猪肉的价格达几十元人民币。 “我们节省了钱,就可以多在这里训练几个小时,”苗丽艳说。 韩国前著名小回转名将、韩国国家队现任教练金洪姬为苗丽艳捏了一把汗,说:“你们这样练下去,身体很快就会垮的。”出于发自内心的同情,金洪姬用自己的钱为苗丽艳买了后半个月的伙食餐票。 在韩国训练结束了,起初来往不多的韩国滑雪界人士设宴为苗丽艳和崔教练饯行送别,韩国滑雪协会官员来了,韩国国家队全体队员及教练组成员来了,龙平滑雪场负责人来了,当时的气氛相当热烈。 “我们为你们的勤奋刻苦而折服,无论你们的成绩如何,你们的吃苦精神是第一的。”韩国人留给了苗丽艳这样一个评价。 尽管是尽量节省,苗丽艳和教练还是把自己带的钱也都垫付进去了,他们在韩国没有购买一件想买的东西,他们带上飞机的只是雪具和两个大饭盒。 苗丽艳坚韧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她的贫寒家境有着很大的关系。6岁时,她的父亲就不幸去世,母亲靠着微薄的收入,含辛茹苦抚养着苗丽艳姐弟3人。8岁时,苗丽艳离家到通化市练田径。懂事的苗丽艳开始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生活节俭,训练刻苦,作为一个姑娘,除了训练服装,她几乎从来不买一件衣服。 作为一个孩子,苗丽艳当时十分想念母亲、姐弟,但她却尽量少回家,除非是回家拿每月60元的伙食费,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路费花销,减轻母亲的经济压力。 “每次我回家去取伙食费,我都不忍心看母亲忧愁的眼神,”苗丽艳说。 “十冬会”结束后,苗丽艳还将代表我国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然后,将告别她累积无数伤病的滑雪运动生涯。 “我总觉得,我的成绩对不起我的母亲、我的教练。”苗丽艳的言语中不无遗憾。 然而,艰辛、汗水、拼搏、付出、雪原、雪板、苍天以及所有关心苗丽艳的人都会替你说:你用你的百折不挠开辟了一个辽远的竞技边疆,你无愧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你已经为母亲赢得了珍贵荣誉。在人们的心目中,你何尝不是“冠军”?(王建华、公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