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肖春飞杨明
2002上海网球大师杯赛成了全世界网球迷的“黄金周”,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大师杯赛场内外,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观众熙熙攘攘。中国球迷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三五成群或包车、或坐飞机从全国各地蜂涌而至。
新华社记者在观众中见到从西部城市贵阳赶来上海看球的邓晓力、邓海琪父子。他们这次来上海花费近万元,但认为很值得。邓晓力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每年花在打网球上的费用差不多上万元。”中国观众对网球的热爱与熟悉,令国际网联主席贝蒂难以置信。他说:“说实话,我原来以为中国人不懂网球,没想到,赛场上的上万名观众都很内行。这么多中国人喜欢网球非常出乎我的意料。”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金国祥认为,上海举办世界最高水平的网球大师杯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展示中国人的文明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生活水准”。事实上,上海能够在申办大师杯赛的角逐中全票当选,也证明了高度商业化、专业化运作的国际职业网球选手联合会对中国、对上海的肯定:有足够消费、欣赏能力的观众,能让著名广告客户和赞助商放心的潜在市场,以及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大环境。
金国祥说:“有些外国人并不了解现在的中国,他们脑海中的中国人还是从电影里看到的那个样子:戴着瓜皮帽,脑袋后拖着一根辫子,见到网球,像见到天外来物。”他说:“现在打网球在中国根本不是什么希罕事,白领打得起,蓝领也打得起。上海现在的绝大多数网球爱好者是基层老百姓。”
很少有一项体育运动像网球这样,记录着中国发展变迁的轨迹:清末侵华英军将其带入,传教士将其推广,很长一段时间是“洋人”在遥远的东方排遣寂寞的游戏;此后又成为达官贵人的消遣。新中国成立后,网球是运动员的专利;改革开放后,网球成为高收入者的新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网球已褪下“贵族运动”的外衣,走入寻常百姓家。
“十多年前我上大学时,广州除了天河体育场几个地方外,根本找不到打网球的地方,”周末从广州坐飞机来上海看比赛的陈日东回忆说。当年,他在泥地、水泥地甚至在篮球场上都打过网球,不过,现在广州的网球场到处都是了。
网球运动的格调一直很时尚,健身、社交功能兼而有之。这也是越来越多过上小康生活的中国人选择网球的原因--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东部地区,还是在经济尚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上海市副市长姜斯宪表示,上海花大钱办大师杯赛,值!他说的“值”,除了大师杯赛能有效展示上海形象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入一流赛事,拓宽市民视野、提高生活品位与生活质量。
上海现有800多块网球场,仍供不应求。民间网球俱乐部、业余比赛也层出不穷。这与上海多年来举办喜力杯网球公开赛密不可分。金国祥认为,网球大师杯赛将极大推动上海的全民健身运动,网球人口将猛增,网球与其他体育项目一起,已成为上海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健康生活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2001年,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9·7岁,比1989年提高了4·7岁,达到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达到、超过这个水平。
上海网球大师杯赛今天结束了,但它能长时间推动网球这项昔日的“贵族”项目在中国迅速地普及。人们蓦然发现,这越来越热的小小网球,恰恰可以成为中国人走向小康生活的一个形象的标志。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