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2点,记者在首都机场见到了从拉萨经成都回到北京的北大登山队的刘炎林、王淼、杨清华、牟治平、张伟华和陈丰等6名队员。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他们大都还显得较为平静。但当见到前来迎接的同学时,他们再也抑制不住感情而失声抽泣。
迎接他们的校车并没有开回北大,面对记者的采访,6位队员也表示现在不愿意多说。那一刻,所有前来迎接的记者都对他们给予了理解。因为,在他们刚刚离开的希夏邦马峰上
,还掩埋着他们的5位队友。
19日,西夏邦马西峰
与雪山同眠的鹰
特约记者彭宇报道 “很多队员我们以前还一块登过山,这次他们不能回来对我们来说当然是非常非常伤心,但是这种伤心跟他们的父母比起来都不算什么的,我想我的队员,还有我,都能够面对这个东西,都能很勇敢、很坚强地把它给埋到心里边去。”北大登山队队长刘炎林19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这样说。
承载着失去战友的悲痛,从西藏希夏邦马西峰下撤的6名北大登山队队员18日下午16点乘坐3辆越野吉普车抵达拉萨,北大党委副书记王登峰和一些北大的老师向他们献上了哈达。
“山鹰社虽然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而遭遇重大挫折,但队员们挑战自然、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不应遭遇挫折。”王登峰在稍后为6名同学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如是说。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8月里的十几天时间里,它顽强地支持着刘炎林(99级生物系)、牟治平(99政管系)、张伟华(01级物理硕士)、陈丰(00力学系)、王淼(01外院),还有杨清华(北航),以及其他北大登山队的队员们。但是回到拉萨,我们很难见到他们无虑无忧的笑脸,面对媒体,他们大部分时间选择了沉默。
18日下午,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杨传堂、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群培等领导专程看望了6名队员,西藏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也为队员们做了身体检查,他们详细检查了队员们的心肺功能、血压和身体其它器官的生理指标,令人欣喜的是,队员们的身体非常健康。
就在6名北大学生滞留拉萨之际,由前线搜救组副指挥长尼玛次仁率领的救援小组19日继续向北大登山队遇难地点进发。他们在夜色中用头盔灯探路,艰难行进,大约在6时45分抵达海拔6600米的三号营地。他们在那里发现了北大登山队用过的帐篷、睡袋和羽绒衣等物资。三号营地往上的积雪非常深,搜救组的队员轮流在雪地上踩出路来。8时50分,他们上到大约海拔6700米处,在白雪中慢慢地挖掘,他们发现了绳子,发现了红色的背包,发现了带着冰爪的高山靴,发现了3位同学的结组绳互相连着遗体。他们把3位遇难同学的遗体从雪中挖出来,摘下手表,从背包中取出相机,用手套把3位同学的脸轻轻擦干净,整理好衣服,拍了照,再埋入雪中,留下背包做好记号。救援队员们用一个简短的默哀仪式向长眠的北大山鹰们告别,并带回了部分遇难同学留在三号营地的羽绒服、手表、相机等遗物。
20日,拉萨贡嘎机场
山鹰不说永别
19日晚,北大山鹰社前,学生们点起无数的蜡烛,向他们心中的勇士致敬。摇曳的烛光中仿佛希夏邦马巍巍雪峰也默默垂泪。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6名下撤到拉萨的北大同学再次为他们遇难的队友而祈祷。“队友没有跟我们一起回来让我们非常的难过,希望兄弟们能够安宁,希望家长们能够平静。”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根据总指挥部的指示,救援工作将暂时告一段落。救援组开始撤离希夏邦马峰海拔5800米的一号营地,并前往海拔5000米的希夏邦马峰传统大本营。驻扎在西峰大本营的其他人员也一同下撤,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将视天气情况来决定。泥石流、塌方、滚石,随时而至的雪崩,让人们再次领教了大自然的威严。
在拉萨,6名北大学生也由于多变的天气而被迫推迟了返京的日期。原定19日下午起飞的航班被取消,他们只能在拉萨再逗留一天。20日上午7点30,队员们再次来到拉萨贡嘎机场。陪同他们的有西藏登山协会秘书长张明新,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及北大党委副书记王登峰。
即将告别拉萨和雪山,学生们表现出他们的坚强和成熟。队长刘炎林说:“西藏给了我们很大的援助,我们感激不尽,我们对西藏非常难忘,以后有机会我肯定会再来西藏。”队员王淼说:“在我们队友遇难之后,西藏政府、还有人民给予了我们这么大的帮助,所以我觉得我们回去之后应该好好学习,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到西藏来工作,为西藏人民服务,来报答这片恩情。”
“在遭遇雪崩、发生山难之后直到顺利归来的日子里,队员们团结协作、直面挫折,忍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顽强地坚持下来,这种精神更是一种值得全社会学习和弘扬的勇士精神。”王登峰的这番话也许就是对这些北大学子最好的写照。
8点50分,西南航空4111航班腾空而起,队员们经成都转抵北京,在北京迎接他们的有亲人、同学和朋友。
20日,北京首都机场
失声痛哭的鹰
特约记者天旭报道 面对前来迎接的同学,6名队员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终于夺眶而出。热烈的拥抱和泣不成声的话语令在场的人们无不动容。
“我们想要见见他们的亲人。”登山队队长刘炎林代表同学们向北大校方提出与遇难同学家属见面的要求。对于刘炎林们来说,他们是幸运者,但他们同时也承载着不幸。慰籍同学的亲人,与他们一起面对悲痛是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心中强烈的愿望。
“他只是在我们心中轻轻睡去……”远在齐齐哈尔的遇难学生张兴柏的高中同学盖龙佳这样说。那些挑战自然的勇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对于他们的亲人和朋友来说,这些年轻的生命又是那样让人留恋和感伤。
“同学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振作起来,马上准备开学。”前来迎接他们的北京大学副校长郝平说。对于同学们的要求,校方也表示将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安排。
希夏邦马峰山难,已经把北京大学这一中国最富盛名的高等学府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山难发生后的日子里,北大越来越被一种悲伤的气氛所压抑着。6名队员返京,但他们很可能像此前已经返回的同学一样,到一个平静的角落去化解郁结心头的情愫。
随后,记者拨通了北京大学专门为媒体开设的一个“事故处理小组”的专线电话,但是却没有得到下一步安排的任何信息。北大的校园也选择了沉默,学生们也不愿向外界谈论山难。不过,北大有关领导曾表示,他们将在营救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详细通报相关事宜。
沉默、哀悼、反思、敬慕,所有的人都和北大一样仰视着深埋雪峰的“山鹰”,为年轻的生命祝福和祈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