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希夏邦马峰8月19日电牗特派记者刘建)北大登山队的3名遇难者昨天被搜救人员发现,并就地掩埋在希夏邦马峰上。昨晚7点40分在拉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登峰宣布:19日上午8点,三路搜救人员分别从海拔6250米、5800米和5400米的不同营地出发,成功到达了海拔6700米的山难现场,在不同的地点发现了3具北大登山队员的遗体。他们把遗体从雪中挖出来,清除了队员身上的积雪,从队员遗体身上取下3只手表、两架照相机。并对队员的遗体进行简单的整容。经过前方搜救指挥部的研究讨论,根据当时的天气
、地理情况,决定3具遗体就地掩埋。在掩埋遇难者遗体的时候,又翻出一个背包,他们把这个背包放在掩埋了三个遗体的地方,作为标记。并进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王登峰说,搜救队员们把这一切做好才奋力下撤,体力消耗很大,并且时间已经是中午12点,这时日照强烈,容易发生雪崩。北京大学对搜救队员冒着危险奋力工作表示深深的谢意。
三具遗体绳索相连
昨天凌晨5时,前线搜救组副指挥长尼玛次仁带领西藏登山队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小齐美和6名西藏登山综合培训学校的学员,从海拔6200米的二号营地出发向上攀登。二号营地以上全是厚厚的积雪,他们在夜色中用头盔灯探路,艰难行进,大约在6时45分抵达海拔6600米的三号营地。他们在那里发现了北大登山队用过的帐篷、睡袋和羽绒衣等物资。三号营地往上的积雪非常深,搜救组的队员轮流在雪地上踩出路来。8时50分,他们上到大约海拔6700米处,只发现两根竹竿,其他的痕迹都被近日的大雪遮盖。他们与大本营联系,根据大本营提供的方位,就在这里开始寻找。他们在白雪中慢慢地挖,发现了绳子,接着出现一个红色的背包,又出现带着冰爪的高山靴,这样先后发现3位同学的遗体。他们都有结组绳互相连着。估计其他两位同学的遗体也在附近,但他们已没有时间继续寻找。
电筒灯光彻夜守望失踪同学
北大登山队队长刘炎林在昨日上午11点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此次希夏邦马峰山难的情况。他介绍说,登山队7月13日由北京出发,经拉萨、日喀则,于7月22日到达传统的希夏邦马峰大本营,7月24日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那段时间天气好得很,没有下雪,让人不敢相信现在是希夏邦马的雨季,登山队一鼓作气将登山路线修到了海拔6600米,建立了一号营地和二号营地,并且将物资运送完毕。8月3日起天气不稳定,全体下撤到大本营休整,决定8月4日第二次向上攀登,队伍分成了3组。A组负责修路和首次冲顶,这一组有5人,其中4人有登山经验,是最精干的小组。8月7日,B组在海拔6200米的2号营地,A组在海拔6600米的3号营地,刘炎林带着C组在大本营,接到B组报告说联系不上A组了。8月8日,由4人组成的B组攀登到3号营地,没发现A组,他们猜测A组可能会在更高的地方宿营,但是当天出太阳了,容易发生雪崩,B组不敢向上搜寻。整整一夜,B组都呆在3号营地,把电筒开着,希望灯光能够帮助A组顺利回到营地。8月9日,意识到可能已出事的B组派了2人下到大本营送信,留下2人搜寻。刘炎林接信后,立即让队伍中没有登山经验的队员撤到安全地带。下午4点多钟,B组的2名搜寻者发现了雪崩的明显痕迹和2具遗体,A组的另外3人没有踪影。登山队决定把部分没有登山经验的队员送回北京,同时让岳斌和李兰下山报信。刘炎林说,这次攀登希夏邦马峰是北京大学山鹰社从去年9月就开始筹划的,我们有不错的装备,有常年暑期登山的技术积累,15名队员中有登山经验的8人,没经验的7人,分工明确,计划详细,所以攀登前我们非常自信,没想到会出事。一记者问道,北大登山队为何不接受西藏登山协会的建议,聘请经验丰富、了解山上情况的高山向导和技术顾问。刘炎林说,我们这支队伍8名队员有登山经验,比如我自己已经三次来西藏,我们相信自己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