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右向左分别是崔哲瀚、朴永训、元晟溱和朴定祥
从右向左分别是崔哲瀚、朴永训、朴定祥和元晟溱的母亲
编者按:做职业棋手难,做棋手的父母更难。无论曹薰铉、李昌镐,还是马晓春、常昊,他们的父母都曾经付出过巨大的心血和努力。本文介绍的是崔哲瀚、朴永训等四人的父母们培养他们的艰辛。今后,我们还将陆续向读者介绍中日韩其他棋手的成长历程。
特约撰稿/方舟
四位母亲的聚会
崔哲瀚、朴永训、朴定祥和元晟溱四位韩国新锐近来表现突出,崔哲瀚三段曾两次扬威农心杯,朴定祥二段则是三星杯赛中年龄最小的棋手,朴永训三段刚刚在富士通杯赛中连胜胡耀宇六段和俞斌九段挺进八强,元晟溱则有“李昌镐四世”之称,他们已成为韩国棋坛的未来之星。说起他们今天的成就,就不得不说说他们的母亲,因为她们不仅与儿子一起度过了漫长的陪读生活,而且也与儿子一起经受了学棋的清苦与艰辛,当然也一起分享了胜利的喜悦。
崔哲瀚、朴永训、元晟溱都是17岁,朴定祥也只比他们大一岁,正因为他们的年龄相差不大,又都曾在韩国棋院研究生院学棋,所以,他们之间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母亲也因此成了好朋友。自从小学2年级时相识于研究生院之后,四位小棋手和她们的母亲几乎天天都要见面,孩子们去上课时,母亲就聚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孩子和他们的棋,因为相同的学棋经历,她们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十多年的陪读生活中,她们深深体会到了孩子们学棋的艰辛,也享受到了孩子们学棋的快乐。现在,孩子们都长成了大人,但无论是谁取得了好成绩,都会请大家一起分享胜利的快乐。除了庆贺胜利之外,每个月他们还要进行两次固定的聚会,相处得非常和睦,就像是一家人一样。
15次失败后的成功
在四个孩子的学棋生涯中,崔哲瀚和元晟溱要顺利一些,他们一直在研究生院学棋,入段也相对要顺利一些,而朴永训和朴定祥的经历则要曲折一些,他们的母亲所受的苦也就多一些。因为对棋院研究生生活不适应,朴永训还没等到毕业就中途退出了研究生院,由母亲带着他到处求学,参加一些业余比赛。为了能够参加一些地方棋院主办的业余棋战,有时,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乘车赶上几个小时的路去参加比赛。赢棋倒是好说一些,如果是在预选赛中就被淘汰出局的话可就惨了,只能在当天连夜赶到汉城,这其中的甘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现在提起那段经历时,朴永训的母亲仍然心有余悸:“当时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通过预选赛,为了能够通过入段考试,永训共进行了15次努力,结果还是失败了。对此,他的父亲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但我坚决反对,因为我相信我们的苦不会白受。结果,永训成功了。”朴定祥的入段也很艰难,为了激发孩子的斗志,他的母亲采取了非常独特的鼓励方法--给儿子写信,信上总是讲些鼓舞的话,并给儿子加油,到现在已有500多封,正是因为这些信件,才有了朴定祥的今天。
鱼和熊掌无法兼得
虽然最初让孩子学棋的都是父亲,但能坚持到最后的还是母亲。元晟溱的父亲本身就是一所围棋学校的校长,所以,从小就教元晟溱和哥哥一起学棋。但上小学之后,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支持他学棋,而希望他能够多学习一些文化课。还是在母亲的坚持下,他才得以继续学棋。崔哲瀚和朴永训也都有类似的经历,特别是在是否继续学棋上,每个母亲都经历了一段思想斗争。随着文化课负担的加重,每个家长都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因为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崔哲瀚的母亲在回忆当初的痛苦抉择时说:“孩子学棋时,根本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当时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专心学棋,将来生活的路太窄,所以,动摇了好长时间,那是最痛苦的过程。后来选择了围棋,还是想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兴趣,每天督促他读书看报,还为他请了家教学习英语。”
母亲从陪棋到下棋
因为长期陪伴孩子学棋,母亲们不仅开始学习下棋,而且,还练就了一颗平常心。当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绩时,高兴之余不忘给孩子泼上点儿冷水,而孩子失败时,她们讲得最多的则是鼓励的话语。在她们看来,自己的情绪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输棋时,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静,否则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里负担。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儿子下棋,崔哲瀚的母亲已达到了七级的水平,元晟溱的母亲也有四级水平。朴永训和朴定祥的母亲虽然水平没有那么高,但她们也能看懂围棋。她们表示:“虽然我们的棋力不行,但在看棋上我们可是实实在在的九段水平。”
新浪足球彩票系列短信助您决胜千里!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