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运会的田径比赛开始以来,奥体中心便成了记者最多的地方,每天赛前1小时发往奥体的交通车都满员,需要组委会另外加车。与记者的热情形成对比的是,在田径场要想获得在其他比赛场馆中同等的采访机会其实并不容易。
应该说九运会的组织工作还是相当不错的,在采访赛艇比赛时,尽管每次去赛场的记者并不多,有时候交通车都是空车来回的跑,但组委会还是按时发车,用司机的话说:“任 何一个人不能按时到达或返回都是我们的失职。”在采访中只要不影响比赛,便不会有人来干涉,不过这种便利一到田径场就荡然无存。首先是摄影记者下场地问题,组委会规定,新华社、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中央和广东当地媒体拥有数量不等的下场地名额,其他外地媒体,对不起,每天只有三个名额,几百名记者你们去抢吧。下不了场地也无所谓,用“炮筒”也能解决不少问题,但想要在比赛当天采访队员,对于文字记者来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摄影记者下不了场地,文字记者想都别想,大家就各出绝招,总不能因为这而不采访,不写稿吧。我们曾亲眼看见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在看台上扛着摄像机,他们省的一名队员站在场内自己拿着话筒接受采访。可能组委会也看到记者们不容易,在田径比赛的第三天对采访规定作了修改,每个项目的前三名在比赛结束后都要在混合区接受记者采访。可是问题又出来了,混合区只允许运动员在里边,而记者只能在外边扎堆。记得在女子20公里竞走结束后,王丽萍在混合区没和记者聊多长时间便被组委会的一名官员“押”走了,仔细看时,原来是接受央视的专访,其他记者除了愤愤不平之外,只能另外想办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比赛刚结束时人的心情和想法是和冷静下来时不一样的,不在第一时间采访到要采访的人,这个记者应该是不称职的。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可能要延续到九运会结束,最终留下抹不去的遗憾。本报特派九运记者组九运札记
快来下载九运会精彩手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