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茵胸挂金牌、手捧鲜花,站在全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这一刻对于青岛游泳而言,也意味着一个新的“高度”。经过十三年的辛苦耕耘、无数人的默默奉献,青岛人第一次在全运会上拿到了一枚宝贵的游泳金牌。
不仅仅只会“洗海澡”
1987年之前,青岛的游泳事业可谓一片空白,在外人的眼中,青岛人“洗海澡”是可以的,但是说到泳池逐浪,就要“甘拜下风”了。
为了改变在游泳项目上落后挨打的局面,青岛市体委下决心改变过去靠田径一条腿走路的战略方针,开始着手在游泳项目上打“翻身仗”。
1987年,一个25米长的游泳馆在市体校建成;1988年,市体校开始招生;
1989年,国家队教练颜金陵率队来青训练,给青岛市游泳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通过他的言传身教,青岛教练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先进的训练思想和训练手段。同时,对人才的引进也开始进行,纪青、史丽丽、袁造育等先后来到青岛,逐步改变了师资短缺、人才匮乏的状况;
16届省运会,青岛游泳吹响了奋进的第一声号角,以24枚金牌的成绩首次在省级比赛中战胜济南队。青岛游泳从此在省内各种比赛中呈现出咄咄逼人之势。
17届省运会、青岛游泳金牌数达到34枚;
第三届城运会,赵邁在泳池中捞出三枚金牌,之后他成为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中的一员;
第四届城运会,刘茵夺得了一枚金牌,之后作为中国游泳队的一员参加了去年的悉尼奥运会;
昨天,刘茵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女子200米蝶泳的比赛中战胜了辽宁名将陈妍,使青岛游泳选手第一次站在了全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
青岛人不仅仅只会“洗海澡”,十三年的创业,终于收获了今天的硕果。
“二十五米”池的奇迹
说起来没有人相信,刘茵、周雅菲、李杰、郝萍等是从一个仅仅25米的泳池中走出来的。在以前接受接受记者采访时,青岛市体育局的前任领导刘同矩多次提到那个仅仅25米的游泳池。昨晚,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刚刚看完直播,电话那头的声音中透着兴奋,当然也有一份感慨:“毫不夸张地说,那应该是全国一个利用密度最大的游泳池了,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几乎是‘连轴转’,但就是那个普通的游泳池,将青岛人终于带到了全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
一个仅25米长的游泳池,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得益于正确的人才引进。自九十年代初我市从省外引进高水平教练以来,带来了先进的训练方法,也引入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同时也带动了青岛本地教练员的成长。
选材是成功的一半。选材是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游泳更是如此,运动员的体形、水感、遗传基因等各种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市的游泳教练每年在选材上都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各区每年都搞五项联赛,并且把游泳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利于筛选出好苗子。
讲究科学训练,青岛市训练中心有5名专门的科研人员,对重点队员半个月到一个月监控一次,科学训练与运动实践的直接结合,大大增加了青岛游泳的科技含量。
另外,就是教练员们的甘心付出。昨天,刘茵的启蒙教练李睿也在现场观看了比赛,当看到刘茵胜利的那一刻,他在看台上兴奋地叫了起来。之后他告诉记者:“我带学生已经十年了,刘茵是我第一批学生中的一个。付出总会有收获的,我相信这将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次我就有刘茵、周雅菲、李雪三个学生参赛,下一次相信还会有我的学生,还会拿到金牌。不仅仅是全运会金牌,还有奥运会金牌。”
十几年的岁月是一言难尽的,但回首在那个25米池边逝去的岁月,正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子,悄悄累积起了这个新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我们追忆曾经的耕耘,当然也畅想着和期待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本报记者丛云(本报广州电)
快来下载九运会精彩手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