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6日电:第四十六届世乒赛占了两个“第一”——新世纪第一届世乒赛和大球时代第一届世乒赛,还可能是团体与单项在一起的最后一届世乒赛。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往届世乒赛相比,这届比赛的变数多。
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队再次囊括了全部4个项目的金牌;此后的一系列比赛,中国运动员又连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此看来,大阪之战中国队似乎是胜券在握。其实不然!因为, 第一次使用大球,对手之间相互不甚了解,参赛人数的限制和中国队员体能上的欠缺等,给这次大赛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首次使用大球,使得比赛结果难以预测。自2000年10月1日开始使用大球,至今举行的世界级比赛仅有两次,一次是悉尼奥运会后紧接着举行的男子世界杯赛,一次是今年初的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这两次比赛,前者中国马琳称雄,后者中国选手囊括4冠,看似用大球对中国选手有利,但中外顶尖高手纷纷落马又告诉人们,大球会带来什么样的局面很难估计。
中国队总教练蔡振华说,用大球“并不是说一下把乒乓球的规律给打破了,只是……运动员的适应程度、技术动作,到对器材、对体能的要求可能都会有所变化”。球速减慢,旋转减弱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相对较高,这就意味着使用大球对人高马大的欧洲运动员更为有利。当然,中国队利用赛前训练努力适应大球且效果不错,可能会走在欧洲对手前边。但是,一切赛前猜测都是纸上谈兵,正如蔡振华所说:最终的检验还是要到大阪的世乒赛上。
知己难知彼,减弱了中国队备战的针对性。蔡振华曾说,为了很好地投入封闭集训,中国队放弃了两站公开赛,客观上造成对外界的了解比较少,对手的打法特点难以把握,训练的针对性会打一些折扣,给备战带来困难。正因如此,这次赛前封闭集训,强调的是“对队员进行全面的系统训练,要在思想作风、意志、技术等方面得到相应提高,使体能得到较好训练和恢复”。显然,这样的针对性不如以往具体。尽管中国队在集训中和集训后安排了几次模拟比赛,其中还有别开生面的“欧亚对抗赛”,但因“知彼”不如昔日,其针对性应该也打了不少折扣。
参赛人数减少,削减了中国队的整体优势。以往的世乒赛一个协会最多可出男女各11人参赛,改革后最多只能报7人。中国队原来最大的优势是大兵团作战,每个单项各条线都有强手分兵把关,很容易形成决赛甚至半决赛、四分之一决赛会师的局面。而新办法带来的这种变化,对于在整体上占优势的中国队来说,优势有所削弱,给“全面开花”增加了困难。
体能训练少,也为取得好成绩增加了困难。前一段时间,中国运动员参加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比赛相对多一些,训练少一些,尤其是体能训练比较薄弱。这次封闭集训强调了体能,会使情况有所好转,但团体与单项合一的世乒赛对尖子队员的体能要求极高,而中国队的首要目标是夺取团体冠军,因此,体能的差距很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单项夺冠。
蔡振华明确表示,中国队一定要夺回斯韦斯林杯,还说起码要拿四枚金牌,否则就是训练工作出了问题。副总教练陆元盛感觉队员比第45届世乒赛之前要成熟许多。尽管男队教研组长尹霄强调除瑞典队和法国队外,韩国和中国台北队也是危险的对手;女队教研组长李晓东提醒,除了朝韩两队,更要注意吸收原中国队员的东道主日本队,但人们可以相信,国球在大阪应该能完成取得4枚以上金牌的任务,不过要取得男团和男单冠军,绝不会轻而易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