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4月16日电 (记者王恒涛)近年来削球正在从乒乓球爱好者的眼中远去。削球选手成绩普遍不佳,多年来与单项世界冠军无缘。一些人士认为,由于改用大球,对削球选手比较有利;但中国乒乓球队副总教练陆元盛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使用大球对削球选手来说,并无优势可言。
陆元盛说,“使用大球,从原理上讲,对方进攻的速度会减慢。但从现在的情况看, 削球并不是很占便宜。对方的球速慢了,削球手削出的球旋转度也减弱了。甚至有些选手以前打出的球旋转强,现在没能适应变化,可能还会吃亏。”
削球曾在中国乒乓球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六十年代初,中国选手在攻削结合上有了突破。尽管七十年代后孤圈球技术的发展,给削球手带来了困难,但中国削球选手仍用“倒板”发球、快搓和削转与不转球等技术,在国际乒坛上独树一帜。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丁松、王辉、成红霞等为代表的优秀削球手。丁松的发球抢攻、削中反攻、反拉和连续进攻等削攻结全打法,在第43届世乒赛上获得巨大成功。据统计,从第26届到第44届世乒赛,中国队削球手参加团体赛28人次,单项83人次,仅单项世界冠军就获得20多个。
由于欧洲人弃削为攻20多年来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中国乒乓界有人认为削球打法太被动,削球手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因此不愿培养削球手。中国对优秀削球手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推广也不够。因此尽管削球打法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但削球手日渐减少则是客观的现实。
虽然有关人士不断提出技术创新等解决办法,但这一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无奈之际,一些对削球情有独钟的人士把大球的使用看成了削球发展的一大机遇。他们认为,改用大球将直接导致击球速度的减慢和旋转的减弱,削球的优势将再次显露出来,从而给削球打法重新崛起创造了良机。一些人士甚至称,在放弃削球多年的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始研究改用大球后如何在削球上做文章。
陆元盛的判断,无疑给抱机遇说的人士泼了冷水。他甚至还说,“从我们内部几个削球队员打比赛的情况看,有些问题还需要加强。角度意识,旋转上都应该有所改变”。
由此看来,削球的机遇不在大球,而在于自身技术的改革。此前,一些削球元老就指出,今后削球打法仍应在“转、稳、低、变、攻”上下功夫。一些有识之士断定,削球要加强中、近台的进攻是必须的。他们认为,对于削球手来说,不少机会球多出现在反手位,因此练好近台反手攻和远台反手拉,加上正手攻球的本领,会给对方出其不意的打击。
正如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所说,“真正检验国家队对大球的适应和训练成绩,应该是在大阪世乒赛上。”那么,检验大球是否会成为削球继续发展的机遇,也应该在实践中去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