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时刚过,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北京。当这一特大喜讯通过传媒传遍神州大地后,本报夜间值班室的电话顿时此起彼伏,几乎成了一条“爱国热线”,在这条热线里,读者倾吐衷肠,为我们的胜利欢呼。
72岁的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第一个向本报打来了电话,他激动地连说了两遍“太好了”。吕老认为,在旧中国,我们中华民族曾被人讥为“东亚病夫”,此次北 京申奥以绝对的优势胜出,表明我们祖国正日益强大。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这几年的改革开放,这次申奥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华东师大英语系的退休教授陈士龙,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历史性的一刻,不由诗兴大发。他来电作诗一首:“火树银花不夜天,五城申奥我为先;万家灯火如炎夏,十亿中华今不眠。”
来沪经商近十年的台商郑之学也向记者一吐为快。他动情地说,北京申奥也同样牵动着台湾同胞的心。此次北京申奥成功,这不但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的胜利,也是全世界华人值得庆祝的大好事。他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无尚光荣。
昨晚很多读者在电话那头,按捺不住自己兴奋的泪水。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祖国万岁!”/本报记者 钱绿明 钱俊毅 特约通讯员 王爱东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重大赛事体坛动态突发消息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