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高松7日专稿 现在我国国内众多体育项目刚刚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了职业化,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对那些还未“开化”的空白地带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教练、队员都希望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更全面的保障措施,但他们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利益。作为奥运会产金第一大户的田径来说,这种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平时的“一方骄子”无人理睬,只有当全运会年或者奥运会年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原来还有这么一些人的存在。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1992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结束后,国人也因马家军的出色表现而感到振奋和无限的光荣。然而,当马家军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再次辉煌的时候,人们的目光是否依然还在默默注视着为中国田径事业付出心血的教练和队员呢?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除了关心田径的人以外恐怕没人会再去看这种“无聊”的比赛。为什么人们会感到“无聊”呢?因为看的人少。记得足球开始职业化以前,虽然看球的人多,但相信还是没有开始职业化联赛后的人多。细细想来,除了足球本身的魅力之外恐怕职业化的包装也是吸引观众到现场看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反观田径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体育运动,多少年来它一直拥有“得田径、游泳者得天下”的美誉,但是至今我国“田径人”的生活状况依然不理想。他们退役后甚至没有多少钱来医治多年训练留下的伤病。
大概是从1996年开始中国田径基层才向田径强国学习建立了俱乐部,到现在可以说已经有4年的历史了,可现在这些所谓的田径俱乐部又做了些什么呢?据说,俱乐部向接受业余训练的学生收取费用来养活那些专业运动员,可能这些钱不能够全部抵消专业运动员所有的费用,但这些钱可以让承包俱乐部的人士减轻很多负担。按理说,既然是俱乐部的正式成员,那么就应该享有出场费和比赛奖金等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据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那些专业运动员才有一定的出场费和奖金,而处于最基层的业余队员则只能安心训练,“两耳不闻窗外事”。
中国田径兵败悉尼之后,田径界的领导已经开始痛定思痛,准备整改中国的田径事业。尤其是在去年田径界的领导借着在漯河举办全国田径锦标赛之机,召集各省市田径队的教练集思广益准备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其中也包括田径界经济方面的改革。而现在这一切也只是在酝酿和准备之中。但就在前不久某省田径队却开始吃“螃蟹”了,他们和日本铃木株式会社达成了一项协议。协议规定,铃木株式会社将负责田径队15名队员的出场费、工资、奖金、训练用费用等全年的所有费用,作为交换条件这些运动员和教练员将在比赛时身着双方共同的衣服出场比赛,当日方需要时还要到日本进行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当然这都是有偿的活动。姑且不论这一签约方式双方各自有什么样的想法,就这一事情的本身来说,应该是好的。因为有这样一个在世界上有知名度和实力的企业来赞助,毕竟对田径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由此我们是否应该想到,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在国内推广开来,等到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以让田径走向职业化。就现在整个形势来看,如果田径不走职业化道路,恐怕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兴趣投到诸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职业化比较规范和更加先进的运动当中去了。那时,我们想成为超一流体育强国的梦想又将不知道要延迟多少年。
虽然该田径队的初衷也许并不是想要开“洋荤”,但它的实际做法已经给全国的田径界人士一个巨大的启发--必要时可以借助外力。现在全国很多的体育单项协会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将体育运动推向职业化,作为田径界的人士是否也应该想办法去开开“洋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