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十一轮比赛在上周鸣金,2001年江铃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结束了第一循环的角逐。由于今年联赛首次为外援打开了大门,使原本风平浪静的围甲联赛骤然升温,成为媒体关注的一大热点。
外援“抢滩”围甲联赛,使得几年来“雷声大、雨点小”的围棋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推动了中国围棋从专业向职业转化的进程。外援带来的“鲶鱼效应”,也给联赛本身 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了更多企业的青睐,而这也正是围棋最终走向市场,实现自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年前围甲联赛的出台,无疑是围棋改革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毕竟是新生事物,又不具有足球和篮球项目那样的市场性和观赏性,联赛曾经受到包括专家在内的不少人的质疑;就是在围棋界内部,主张联赛应该缓行的呼声也很高。多年的官办体制,使许多人习惯了关起门来吃大锅饭,对主动走出去宣传自己,与企业联姻,开发自身资产缺乏信心。曾经拥有两支优秀队伍的上海为节约经费,把两队合二为一,而多次夺得全国冠军的浙江队干脆放弃了自动参加围甲的直通车。中国围棋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实现了从全国团体赛向围甲联赛的转变的。
围甲联赛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已在实践中证实了它的存在价值和它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首先,联赛使围棋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过去围棋只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少数沿海城市开展,西部地区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联赛打开了划地为牢的壁垒,为人才流动开了绿灯。许多地方招兵买马,组建了自己的队伍;投入大的更是在短时间里异军突起,重庆队能够连续夺得两届联赛冠军,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联赛突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给大批青少年棋手提供了用武之地。以往国内围棋比赛不多,国际比赛的机会也往往为少数几个大牌棋手以及国家队棋手所占据,地方棋手和有潜力的新秀很难出头。联赛冲破了这种垄断,许多不满20岁的年轻棋手凭借自己的努力,已开始在联赛中唱主角。不少高段位老将在新秀的猛烈冲击下节节败退,九段高手输给二三段的儿童如今已不再是新闻。
第三是联赛的显著示范作用。由于围棋的健身益智功能以及联赛的市场潜力,更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去学围棋,许多企业也愿意投资围棋。本月将在天津落子的全国围棋段位赛,报名参加定段赛的少年儿童超过了300名,这是前所未有的。围甲联赛的火爆也使各地趋之若骛,有两名世界冠军得主的浙江队不惜“屈尊”去参加全国乙级赛,争夺明年的围甲入场券,甚至由此引发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作弊”事件。
首届联赛,因为时间仓促和缺少经验,一些参赛队为争取与企业“联姻”而颇费周折,个别队甚至卖不出冠名权。如今不仅12支参赛队都有了后援单位,而且不少企业为鼓励本队夺取好成绩,树立自身形象,不惜花费巨资邀请外援加盟。围甲“第一外援”韩国的世界冠军刘昌赫九段身价达到了50万元人民币,这对围棋来说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连续三届与中国围棋协会合作主办围甲联赛的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今年新设了棋手最高胜率奖,以“陆风”车为奖品,鼓励棋手全力以赴争夺联赛的“个人金牌”。这些,都为围棋最终走向市场铺平了道路,实现了围棋与企业的双赢。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晴扬)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重大赛事体坛动态突发消息尽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