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11月30日,第二届“江铃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以重庆队再度夺冠谢幕。今年的围甲虽依然不温不火,但走职业化的道路实乃大势所趋,从市场增值的角度看,围甲的前景是开阔的。对于新生事物过于求全责备未免有苛刻之嫌,但在鼓励与赞扬的背后若不能辅之以中肯的针砭,溢美之辞难说不会沦为浮夸,以此而言,破土而出的围甲联赛尚存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市场开发亟待“大手笔” 凭心而论,中国围棋部的决策者们能够顶住当初的重重压力,将莫衷一是的围甲联赛推向前台,决心可敬,勇气可嘉。效法足、篮球联赛,将围棋这项传统国粹推向市场是无可争议的,但如何推进,或者说由什么人来完成围棋的市场化进程,在围甲今后的发展中则显得尤为重要。据笔者观察,目前的围棋市场尚有相当的开发潜力空间,而经营理念的断档缺失、宏观调控的紊乱,却于无形间浪费了宝贵的市场资源,诸多商机也因此遗憾地擦肩而过。拉赞助、搞冠名、强力推行主客场赛制,诸如此类,貌似天经地义,却不知为何总给一种拾人牙慧的感觉,好象只要将足篮球联赛的成功经验换汤不换药的异地嫁接,围甲联赛便可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似的。这是思维惰性还是意气萧索,令人未免疑云顿生。尊重定势但又不能拘泥于定势,谁都明白的浅显道理实践起来却大相径庭,不容回避的是,围棋部的决策者们多为斯文不坠的谦谦学者,个人修为的“精湛”,难掩开拓进取的先天不足,围棋应有自己的特色,盲目效法、亦步亦趋是行不通的,中国围棋应该成立自己独立核算、放眼市场的“经营部”,应该让有真正经营理念的商家有机契入,不如此,一时的兴盛只能是昙花一现,围甲联赛的发展终将后劲不足。 二:吸引棋迷需须妙手 现在围甲联赛看似很热闹,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但除了圈内人津津乐道外,在棋迷看来总是“如隔三秋”。为加大宣传力度,本届联赛每轮赛事定于周四举行,以期为媒体创造报道的方便途径,但这些形式上的沟通难脱“治标不治本”的改良遗风。对媒体,中国围棋还缺乏视若己出、从善如流的气度。中国足球有今天的业绩,媒体的摇旗呐喊可谓居功至伟:斗争中合作,合作中斗争,互为依存。而围棋界对此依然认识不深,更准确地说是缺乏主动交流的意念,拒人千里的偏执孤傲与安然一隅的固步自封,对中国围棋的长远发展均是百无一利的。中国围棋缺乏自己固定、权威的报道班子,围棋报刊、杂志虽多,但对联赛均是白眼相待,何故?一则比赛地点分散,专业媒体难以及时获得足够的消息源,不愿妙作联赛;二则棋迷无法看到联赛事,自然难有热情。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赞助商将无法从联赛获得利益,围甲的路会越走越窄。 故此,联赛应在赛制、转会等诸多领域亟待改革。有没有必要维持耗资巨大的主客场赛制,比方说能否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优化联赛配置,又如对流动不畅的转会、商借市场,可否借鉴足球的摘牌制、经纪人制度。总之,吸引棋迷需须妙手,惟有创新才有活力,保持活力才能发展,推进发展方有未来。 三:当“凤头”还是做“牛后”? 有关联赛,最紧要最关键的问题是,新出炉的围甲联赛在决策者的心目中,到底居于何种地位?是将来国内围坛发展的主流趋向,还是象外界声称的那样,让无棋可下的老中青棋手有所收益,缓解其生存压力的应急措施?现在的难题是,联赛总在有意无意地为名目繁多的世界大赛让路,上海队本届联赛跌出三甲之列就同常昊的“出工不勤”不无关系,而一些联赛新星虽常有出色的表现,但他们毕竟代表不了中国围棋的主流趋势,媒介的聚焦点自然也不会定格于此。故此这般,联赛做配角的困窘状态将成为一种定势。以笔者之见,联赛要寻求长远发展,目前必须与世界大赛相融,比方说能否使联赛的名次、胜率与参加世界大赛的分配名额相应挂钩,这样,既可制约大牌棋手唯我独尊、难以管束的固疾,又能充分发挥青年棋手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厚国内后备力量的板凳厚度。 当“凤头”还是做“牛后”,这是关系到联赛未来发展走势的大计,在此抉择关头容不得半点犹豫,中国围棋何去何从,联赛“凤头”“牛后”之抉择将是一道天地迥异的分水岭。(张松)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