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耳目一新”是中青队在香港四国青年足球对抗赛上给国人留下的总体感觉。实际上,这种总体感觉恰恰是源于中青队队员在比赛技战术多方面“细节”上的进步与提高。记者结合主教练沈祥福执教思想中的具体要求,以及中青队队员在实战中的具体表现,总结出了造就中青队令人“耳目一新”的多个“关键词”——— 1.“361阵型”———这种多少显得有些“稀奇古怪”的阵型,是沈祥福为中青队量体裁衣而制定的。它因场上队员“3331”的站位分布,将传统的“三条线”增至“四条线”,中场球员人数和层次增多,首先加强了中青队中场,尤其是防守的能力。这一阵型的直观效果是使中国球队一向病弱的中场在与对手对抗中不再成为“软肋”。 2.“夹抢”——沈祥福在指挥比赛时经常向队员高喊的一个词是“夹他!”,即为“两人(或以上)对对方控球队员实施夹逼围抢”。由于中国球员在一对一防守的个人能力上的不足,这种“夹抢”的要求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是中青队在比赛中中后场反抢成功率明显提高;而随着球员体能的增强,“夹抢”战术的威力也就越来越大地体现出来了,且实战中让阿根廷、巴西球员的个人控带球技术打了折扣。 3.“回敲”———“在身后有对方球员紧逼的情况下,背身拿球的队员必须第一时间回敲接应队友”,这是沈祥福对中青队队员宣布的一条“战术纪律”。这条纪律的实战效果是:第一,减少了进攻中球员个人控球的失误率;第二,使得本方进攻组织更富于层次与节奏包括方向性的变化。香港之战,中青队先后司职过中锋的9号于涛、17号王新欣在这个环节上的坚决执行,都曾为队友创造了更好的进攻机会。 4.“一脚传球”———“一脚传球”是变向提高进攻速度与灵活性的基础,沈祥福不仅要求队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坚决选择“一脚传球”,同时还要求队员在传球时尽可能采取“传大力球”,以避免传球过程中被对方防守球员中途阻断。这一要求的确改变了中国球员以往在场上“一停二看三传球”的“恶习”,使得本队进攻也变得流畅。中阿首战,曲波所攻入的第三粒入球便是与队友王新欣做“一脚传球”配合而实现的。 5.“连贯动作”——传接球技术不精是中国球员的一大弊病,除了传球失准之外,在接球时缺乏连贯性也是严重影响整体进攻的一个原因,“停球”与“转身”似乎永远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动作。反观中青队队员,在本方中后场对方逼抢不甚凶猛的情况下,接球队员在接球时往往能顺势转身,面向进攻方向,这一细小技术动作连贯性的增强,使得中青队的进攻远离了“拖泥带水”的印象。 6.“中路直传”———边路进攻是中国队的传统进攻方式,但一味强调边路,既使本队整体进攻削弱,也容易为对方集重兵有效阻截。在中青队的进攻战术中,“中路直传的进攻线路”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比如,中后卫12号杜威由后场直传中场后腰16号胡兆军或前卫队员在中场直传中锋9号于涛(或17号王新欣)脚下,这种中路直传球体现出的直观效果是:进攻速度提高,突然性威胁性增大,同时也有利于拉开本方进攻阵型以及扯乱对方防守阵型。 7.“后排插上”———在沈祥福“361阵型”中,作为“1”的中锋只不过是“影子前锋”,真正的攻击点是其身后的三名攻击型前卫,而在边路进攻中,真正的发起点并非2号阎嵩和18号马义两名攻击型边前卫,而是两人身后的4号王圣和5号徐亮两名防守型边前卫。这两种攻击方式都是通过相关队员的“后排插上”来实现的。这种“后排插上”使中青队的进攻更具有突然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运动中攻击”的效率,有效地避开了对手的贴身防守。(董路)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