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平局如耳光扇向国足 万名球迷高呼朱广沪下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08:02 南京报业网-南京晨报 | |||||||||
马来西亚主裁判莫赫德的终场哨响后,谢亚龙的失望、球迷的愤怒以及贺龙体育场大屏幕上刺眼的“1 1”……所有的一切,都是扇向朱广沪的耳光。 “朱广沪,下课!”“中国队,解散!”贺龙体育场内,万名球迷不愿意离开,而是发出了如此呐喊。此前,在朱广沪执教中国队的一年多时间里,球迷已经数次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泄不满了。昨天,豪言“不仅要赢得胜利,而且一定要赢得漂亮”的朱广沪,率领中
平局,扇向朱广沪的耳光 态度:骄傲引来败局 这次来中国,伊拉克队是一个相当残缺的阵容。战争,让伊拉克的足球环境相当恶劣,他们甚至没有固定的国家队训练场地。加上多名在海外踢球的队员无法归队,来到长沙的伊拉克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残兵,其中有多达6名的年轻队员没有参加过中伊首战。或许正是如此,朱广沪开始表露狂妄的一面。赛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朱广沪扬言不仅要获得胜利,而且一定要赢得漂亮。可以说,当时的朱广沪除了因为受到无数的质疑而宣泄之外,更多是太自信了。他以为,主场迎战伊拉克的残阵,怎么都会获得胜利。朱广沪的骄傲心态,不仅让他自己赛后难堪,也直接影响了队员比赛中的心情。尤其是在上半场1 0领先,而且射门次数完全压倒伊拉克队的情况下,中国队的队员下半场高兴得太早了。懈怠之下,让伊拉克队打出了气势,从而扳平了比分。伊拉克队扳平比分之后,朱广沪又开始着急,他频频换上攻击型选手,并且打手势要求队员压上。致命的是,统帅的急躁同样传染给了国脚,中国队有优势没胜势,着急的队员屡屡在伊拉克队的门前错失良机。 换人:朱广沪的败笔 自称和贝肯鲍尔、温格这样的世界足坛大牌有过交流的朱广沪绝对不是个好学生,至少昨天和伊拉克队主教练萨尔曼相比,朱广沪的换人莫名其妙。下半场,加强进攻的伊拉克队希望早点扳平比分,因此萨尔曼换上了进攻能力很强的17号阿尔万,后来正是阿尔万为伊拉克队取得了进球———第66分钟,伊拉克队获得角球,阿尔万门前头球抢到前点,在张耀坤防守漏人的情况下,轻松将球打进了李蕾蕾把守的球门。相比之下,朱广沪可就丢人了。正是在失球的第66分钟,老朱也换人了,他用陈涛换下了王栋。朱广沪的这次换人,竟然是在对方罚角球的时候。恶果很快就来了,一方面,中国队在防守角球的时候少了一个人;另一方面,不少队员将注意力放在朱广沪的这次换人上,直接导致失球。赛后,朱广沪给自己辩解说:换人的计划是在伊拉克队获得角球之前,他自己也没想到。可是,为什么萨尔曼的换人能够取得效果,而自己却适得其反,朱广沪就没法给出答案了。 现场:疯狗更像野狗 两年来,国足的士气从来没有像昨天这样高涨过。朱广沪的去留还没有答案,国家队的前途也是一个未知数。为了教练,也为了自己,所有的队员在比赛中都超级投入。与伊拉克队一战刚刚吹响开场哨,杜震宇和王栋这两名边前卫便箭一样冲了上去。中国队整体压上,两个边路轮流冲击着伊拉克防线,每一名队员都像“疯狗”一样,积极而又坚定地执行着朱广沪“既要赢又要赢得漂亮”的要求。遗憾的是,仅靠疯狗精神是注定走不远的,仅靠气势也是无法压倒对手的。由于进攻毫无章法,国足似乎掌握着场上的主动权,但实际上却根本不能形成致命一击———一支训练没有章法的球队,疯狗更像是野狗。结果,中国队只赢得了技术统计,却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与中国队相比,伊拉克队的困难要多得多。由于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伊拉克足协经济也十分窘迫。为了最大限度节约开支,他们在赛前两天才来到长沙。按照亚足联有关规定,只有在这个时候来,才不用自己掏腰包。但伊拉克队又是睿智的,在中国队的猛烈攻击面前,他们丝毫不显得慌乱。昨天的平局,同时也是朱广沪疯狗精神的彻底失败。只“疯”却没有技术含量,是无法赢得胜利的。 朱广沪的辩解:如果…… 终场哨声刚一吹响,朱广沪立即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直奔休息室而去。在他身后,国脚们沮丧地站在场地中央;看台上,球迷们在山呼海啸,齐声高喊“朱广沪下课”。 比赛结束后很久,甚至伊拉克队主教练萨尔曼已经说完离开15分钟了,朱广沪才出现在新闻发布厅。此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发布厅里挤满了记者,大家都想在第一时间听一听,朱广沪到底怎样解释。因为就在一天前,就在同一个地方,朱广沪还信誓旦旦地高调宣称,与伊拉克一战不仅要赢,而且还要赢得漂亮。 “上半场我们打得很好,控制住了比赛,创造了很多机会。下半场由于体能下降,队员们控制比赛的能力受到影响。”朱广沪相当失落的说:“对于1 1的结果,大家都很失望,我们自己也都非常失望。” 尽管已经让球迷彻底失望了,但朱广沪仍然心有不甘地辩解,“我们创造了很多机会,如果比赛一直像前15分钟那样打,结果肯定会不一样……”如果?一名记者听不下去了,他冷冷地说:“怎么朱广沪有这么多的如果?”朱广沪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他继续解释说:“在创造进攻的手段上,我们比以前提高了许多,但在最后一脚上还需要改进。”同样的道理,朱广沪还有时间来改进吗?或者说,他还有机会来改进吗?还能给他机会改进吗? 作者:景正华/来源: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