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喀之战数据显示初步印象 三方面得出杜伊理性结论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2:50 足球-劲体育 | |
我们无法苛求杜伊在短时间内带给球队更多变化,只能通过对比赛数据的统计,对杜伊的初试给出一个理性的结论。 [战术] 重在边路进攻 强调压迫打法 全场比赛国奥队进攻推进到对手30米区域的次数为24次,其中左路11次,中路3次,右路10次,纵向进攻分布左中右的比率是45%、14%、41%,两翼的进攻强度明显强于中路。这说明杜伊非常看重中国队的边路进攻。谭望嵩和吕建军的下场是受伤之后的被动换人,赵旭日补时阶段换陈涛是拖延时间的战术换人,真正属于杜伊的战术换人只有三次,而卢琳和邹游上场的两次换人都是边路,边路调整占了杜伊战术换人的2/3,这说明经过亚青赛对国青的观察之后,杜伊已经把边路进攻作为未来国奥进攻的主打战术。 杜伊对边路进攻的要求体现在速度上。从比赛来看,具体的战术就是通过中场直接打对手边卫的身后,通过边路队员的速度完成下底传中。这样的战术安排最容易奏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反击来完成,因此杜伊十分看重国奥队在中前场形成一个积极拼抢的态势,并在成功抢断之后通过边路发动反击。上半场比赛国奥在对方半场完成的抢断成功有六次,其中在对方30米完成了两次,充分说明杜伊对压迫式打法的推崇。 在战术要求上,杜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位置纪律,由于压迫式打法需要整体队形的保持,因此全场比赛我们没有看到哪怕是一次的左右前卫交叉换位,其实沈龙元、陈涛、卢琳都是活动范围很大的球员,但是在杜伊对“队形保持完整”的要求中,国奥的整体队形除了下半场开局阶段的些许变化之外,大部分时间阵形整齐得近乎呆板。 [用兵] 考察还在继续 未能知人善任 由于刚刚接手球队,杜伊对队员的了解还显得不够。战术上杜伊强调边路进攻,事实上国奥队两边的边路进攻也贯彻了他的战术要求。但是从传中来看,全场比赛国奥队左路的传中只有3次,成功2次,而右路的传中却达到了9次,成功6次,左右两路推进到对手30米区域的次数是11比10,传中却是3比9,在执行了边路进攻的战术思想之后左右两路的进攻效率悬殊如此之大的原因就在于杜伊安排的左路突破传中人选无论是陈涛还是郜林都很难完成很好的传中,这本身也不是他们的技术特点,这也直接导致了左路进攻效率大打折扣。在朱挺的使用上同样如此,朱挺虽然身高不错,冲击力也很强,但是并不是中锋型的球员,下半场在郜林拉边之后,国奥传中后把抢点的责任交给朱挺,导致中路抢点的效果差了很多。杜伊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卢琳上场后郜林回到中路抢点。打边卫的苑维玮在这场比赛中与刘宇搭档中后卫也出现了几次失误,最危险的是比赛进行到68分钟时的那次冒顶,直接让对方10号形成了单刀,上半场苑维玮扩大防守面积之后有效地弥补了周海滨与中卫之间的空当,很好地完成了杜伊的防守要求,但是在下半场对手加强了对中国队的中路攻击后,苑维玮与刘宇不够默契的问题却被对手很好地利用,这同样是杜伊对队员特点还不够了解造成的。 [指挥] 应对没有问题 换人稍显迟钝 全场比赛从临场指挥来看,杜伊基本上保持了清新的头脑。虽然是打菱形中场,但上半场郑智还是协助周海滨很好地完成了中场的防守,后腰位置的成功抢断达到了9次,很好地遏制了对手的进攻,对手上半场4次射门全部在禁区外完成。下半场对手加强进攻之后,国奥队全线回收,队员之间的协防意识有所加强,并开始利用反击与对手周旋,在陈涛游动到中路组织进攻之后,一度左路成为了对手的主要反击点,在利用郜林的往返冲刺能力招架了一段时间之后,杜伊61分钟就果断地换上了卢琳加强左路,同时要求前锋队员多回接,这样一来也大大缓解了左路的压力。用姜宁换朱挺也是一次成功的换人,在朱挺无法完成中路抢点的任务时,杜伊让郜林去抢点,让姜宁拖后一点作为过渡,这与他的边路换人在逻辑上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唯一不足的是沈龙元的替换时间上杜伊显得有些迟钝,上半场沈龙元一侧的表现非常抢眼,右路完成了5次传中,形成了4次反切突破,沈龙元的优异表现也引起了对手的注意。下半场喀麦隆队在这一侧也给沈龙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下半场国奥队成功的中场抢断有9次,其中7次来自右路,这一方面说明沈龙元一侧很好地完成了中场的防守任务,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手以攻对攻的打法有效地遏制了国奥队的右路进攻。邹游直到77分钟才被替换上场,这之前右路传中只完成了两次,同时国奥队下半场的反击基本上都集中在左路,这都说明沈龙元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杜伊对于右路的换人调整显然来得有些晚。 (付晓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