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三线遭遇冷山 无奈陷入越突越厚的“围城”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1:05 沈阳日报 | |
2004年11月16日,国足没能从小组出线,无缘德国世界杯; 2006年9月11日,U17国少负于朝鲜无缘四强,失去进军明年世少赛的资格; 2006年11月6日,U19国青负于约旦无缘四强,失去进军明年世青赛的资格。 在中国男足与世界赛场“绝缘度”日益加剧的同时,引人注目的是,朝鲜各线国家队相继取代了中国队的位置,而日韩两强依旧代表着亚洲挑战世界。中国男足如今不仅离“冲出亚洲”的目标越来越远,而且突破东亚三强的层层壁垒都变得困难重重。 “三无球队”彻底落伍 背景亚青赛官方网站做的夺冠热门调查,没将中国队列入选项,国青队的受关注度甚至连印度队都不如。惊人巧合的是,当国少队从小组出线后,亚足联的当时的调查显示,中国队夺冠的支持率反而从赛前的近四分之一急剧下滑到一成。而中国两支青少年球队此后的表现,恰恰印证了这两份调查的准确性。 一直强调“匕首精神”的贾秀全,在国青失利后承认“队员毫无斗志。”无技术、无对抗、无斗志如今几乎成为中国男足的代名词,在失去精神力量这最后的屏障后,我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三线球队无缘世界赛场与自身能力的“三无”密切相关,造成中国男足沦为亚洲二流水平的根源,就是整体实力的落伍。 中国男足搞了13年的职业化,为什么赢不了朝鲜、约旦这样的业余球队?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国家队三线全都溃败,说明他们没有从职业化吸取到足够的营养,也就是说中国男足的职业化徒有其表,起码在技术环节上,其本质依然带着明显的非职业化特征。严查骨龄刺破泡沫 背景中国青少年队的成绩大幅度下滑,让人不得不想起这样一个背景:今年亚足联开始在亚青赛和亚少赛,采取核磁共振的手段来检测运动员骨龄。中国青少年球员的超龄问题一直是“公开的秘密”,现在以此钻空子骗成绩混政绩戏法已经玩不动了。 球员年龄的增长与成绩成反比,如此不合常理的事情早就是中国男足特有的现象,虽然外界对“以大打小”不断质疑,可中国男足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却在这种潜规则的帮助下不断获利。2006年,中国足协和亚足联合力打击虚报年龄,终于把中国男足“青少年队成绩辉煌”的泡沫炸得粉碎。在那些还可以蒙混过关的年代,中国男足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球员的运动寿命降低,尤其是进入成熟阶段后,几乎没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国家队成绩难有突破。如今二三线队全部摔倒在起跑线上,这意味着中国男足想突出重围,至少要重新花上一二十年来培养希望的种子。目光短浅放弃伯乐 背景在2001年到2003年的三个冬训期间,中国足协先后组织了85-86、87-88、89-90三个年龄段的球员参加冬训,每次都由前南青少年培养专家可可维奇亲自负责,他挖掘的球员成就了去年亚少赛冠军、亚青赛亚军和世青赛“红色风暴”的辉煌。然而,中国足协此后拒绝了可可维奇10万美元的年薪要求,于是可可维奇的老本在2006年被吃到了尽头。 中国男足深陷围城难以自拔,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青少年足校和培养体制越来越偏离正常轨道、青少年足球的投资及其从业者严重减少的必然产物。去年就有人发出“08之后无人踢球”的警告,没想到危机提前两年就全面爆发。 受到职业联赛功利思想的影响,这批青少年球员在打基础时就不重视抓技术,当他们可以参加亚洲级别的赛事时,靠身体踢球却已经行不通,所以在比赛中表现出无所适从。而作为主教练的贾秀全和郑雄严重缺乏带队成功经验,根本无法对球员提供技术和临场指挥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格外突出地强调斗志,但没有优良技术支持的斗志是不能持久的,往往很快就被粗糙的技术拖垮,输球自然是在所难免。恶化的环境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想冲进足球这个“围城”,而“围城”中的球员还没有找到冲出来的出口。本报记者肖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