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葛爱平:狮城开启17年尘封记忆 中国足球历史轮回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23:57 新浪体育

  新加坡让我重新经历中国足球 (上)

  有很多东西,只有经历了才知道,或许说才弄得更清楚一些。

  昨天晚上,我重新来到了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这个让我心痛的地方。1989年10月,我亲眼目睹高丰文的中国队在这里,在即将拿到世界杯出线的最后3分钟里,被卡塔尔队连扳
两球,告别了一切。当我来到这个体育场时,那熟悉的波浪似的屋檐仍然刺痛着我的眼睛。我甚至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所坐过的位置。尽管已经过去17年了,但是17年的记忆并没有被尘封。唯一不同的是,那一天比赛之前我的心口狂跳,一分钟达到130次,而这次没有,我始终是平静的。因为我毕竟不再是17年前那么地冲动了。很多时候,时间和经历也是一笔财富,能够给你一个比较冷静的头脑,和比较清晰的思路。

  首先,我必须向高丰文教练道歉,这是隐藏在我心里很久的歉意了。17年前,我心里始终对高丰文的那种以身体对抗为主要挑选和训练球员的方式表示不同的意见,而且这在当时也是极主流的民意。

  当时的

中国足球,确实有许多优秀的,特点鲜明的球员,李华筠被评为与范巴斯腾一样的世界级新星,还有上海的李中华包括唐全顺,都是在联赛中很突出的队员,李中华边路突破的速度在当时的中国没人可比。唐全顺曾经是金球奖获得者。还有鲁妙生,一个在中场很有灵感和创造性的球员。但是,他们一律都没有在高丰文的国家队里留下位置,没有当过主力,甚至只在国家队待了三个月或者个把星期,就走了。国家队没有他们的位置。

  当时的中国足球,比起现在来,有特色得多。从更早的曾雪麟时代,古广明吴育华容志行迟尚斌等等主、要论技术特点,比起现在来要好很多。至少他们每一个人的特长都很清楚。但是现在呢?除郑智外,还有谁你能说得上在那么一两脚绝活的?可能还能算上杜震宇,他与过去的矮脚虎赵达裕有点像。然而杜震宇身体条件比起身高仅1米60多一些的赵达裕要好,但是控制球的能力却不如。

  在当时的普遍的关于中国足球的思维里,中国足球是可以而且应该走技术性道路的,就像是现在的西亚球队。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高丰文宁愿用段举、唐尧东、高升等只有身体技术不足的队员?为什么地方队的队员到国家队,必须先过三个月的体能关?为什么国家队与地方队对身体体能的要求差距这么大?国家队身体好了,为什么球踢得反而不如地主队漂亮?

  为什么高丰文的训练里有那么多的身体训练,而不是战术训练?当时有人斥之为“练驴”!我当时很赞同这样的比喻、认为中国足球是不应该只让一群有身体没技术的人代表的。这种只重视身体不重视技术的打法,不是中国足球的特色,也不能代表中国足球的水平。

  那个时候我经常采访国家队,在昆明,在广东的韶关,我亲眼看到国家队在高丰文的训练下,很多时间每天的工作不是跑圈就是强度很大的折返跑。看到他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的样子,我想,这点时间如果放在球场上,该多好呵。现在想来,我那个时候对足球训练的了解和理解,真是非常非常地幼稚。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几乎是零。

  为什么那么些有技术的球员不能进国家队呢?为什么国家队比赛配合上是那么地简单,比不是辽宁队、上海队和广东队呢?也许把地方队派去参加国际比赛,可能比国家队打得还好呢!当时,

  有这种想法的人,绝对不在少数。记得1985年“5.19”之后,当时的足协主席年维泗重新出山,面对来自许多方面的这种质疑,就提出成立红队和黄队,由当时如日中天的李应发带领辽宁队为黄队,他和助手高丰文把除辽宁队员以外的球员组成起来的红队。两支国家队打对抗赛,五局三胜,谁赢谁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比赛。这件事使我对年老爷子至今仍然充满敬意。以他当时在足球圈内崇高的威望和一言九鼎的气势,没人敢当面(甚至背后也不敢)叫板。但是他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这种社会情绪,并且辽宁队真是人才拥挤得坐满了替补席,光前锋就有7名之多!如果把他们放到别的队,每一个人都是前锋。当时李应发教练准备比赛最头疼的事,不是制订针对对方的战术,而是如何平均分配这7大前锋。

  把问题摊到桌面上!谁赢谁上台,谁输谁下课,想来至今我们足球圈里找不到第二个有如此果敢和自信的人!现在想来,这样的作法并非完美,但是老年身在风口浪尖,绝不恋位敢于竞争的气概,还是很值得我敬佩。

  对抗赛结果,年维泗带领(基本上由高丰文操作)的红队以3比0的绝对优势获胜,记得第一场比赛的结果是5比0。足球比赛靠实力和结果说话。关于国家队的所有议论,就此结束。老年也顺理成章地把权力移交给了高丰文。

  高丰文的国家队,虽然打入了奥运会,但背着5个零和“最没有进取心的”评语,离开了汉城回国。高丰文的国家队虽然在亚洲杯赛上夺得了亚军,但是也并没有在全国主流舆论里获得好感,当他们在新加坡经验经历了黑色3分钟后,迎接他们的却是一致的讨伐。“最后3分钟被打两个?这点时间控控球就结束了,怎么会被人家打两个?”当我与当时的一些上海队员交流时,他们都这么说。我现在不想为高丰文掩盖什么,在这场比赛的指挥和用人上,确实有许多问题值得他去思考。我想说的是,有许多的情况,有许多的事情,并不是事后想象得那么简单。

  我当时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如果高丰文重视技术,多用一些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控制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再把话说回来,如果在训练中不是用那么多的身体训练,而是多抓一些战术配合的训练的话,也许就不会出现黑色3分钟了。在当时,持我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就是因为技术不好,被人一逼就慌了神,艺不高如何胆子大?

  然而,我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如果当时没有身体强壮体能出众的队员,如果不是高丰文在训练中狠抓队员的身体训练和对抗能力,也许中国队根本就走不到这一步。这就是为什么在几年之后,徐根宝的“抢逼围”能够大行其道,一步登天的原因了。

  直到后来经历增长了许多,才知道以当时地方队的训练水平,是根本达不到国际比赛要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不管技术能力如何,进国家队必须有个体能的“准入标准”的原因了。当只有半场甚至30分钟的比赛体能,你又如何把你那点技术发挥出来呢?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马拉多纳在以英格兰队的比赛中狂突大半个球场,连过4人,最后晃过门将,将球射入空门的这一经典,让当时坐在看台上的足球名宿陈成达很有感触。他回来后谈起这个感想时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当时英格兰队员不技术犯规,不去拉住他呢?我说,马拉多纳跑得太快了,就是想拉也拉不住他呀!奔了60多米,还能做出那么多的摆脱动作,脚一点也不软,最后还有一脚有力的铲射,没有充沛的体能,能行吗?

  再回顾一下,当时中国队面对的强敌是韩国队和沙特队,当然还有一些阿联酋队卡塔尔队等。韩国队的单个技术能力不比中国队员好,只有金铸城突出一些。但是他们整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抗非常凶,贴身紧逼,体能出众,这一风格一直续到今。尤其是他们知道中国球员怕紧逼,于是更加变本加厉。只要中国球员一拿球,就扑上去贴住。说话,在那段时间,也就是高丰文的队伍能够扛得住。虽然他们没有胜绩,但是比赛的场面并不难看,亚洲杯半决赛延长期还是王宝山先进的球,结果被误判的裁判吹掉了。那个时候的中国队,技术上优势不明显,或者说没有优势,只有靠身体对抗上,才能与亚洲诸强竞争。

  这就是身体和体能在足球比赛中的重要性。回顾一下当时的专业联赛,球员是“要我踢”,每次训练教练都要挨个敲门把球员们轰起来,场上的比赛内容真是泛善可陈。年维泗当运动员的时候,有一次国际比赛的奔跑距离是8000多米。这个纪录一直到后来20多年一直没有被打破,通常的跑动距离都是4000多米,好一点的是6000多米,如果能跑到7000米,那就是“满场飞”了。当时的中国球员,就是这种体能,当时的联赛,就是在这种对抗性不强的状态下自娱自乐的。一旦拿到国外去,马上现眼。当时泰国有个著名的邀请赛叫“泰王杯”,每年都邀请中国队参加,而足协也总是把出国机会照顾一些在联赛中表现好的球队。但是每次在那里与泰国队交手,都是输多赢少。有一次上海队在那里终于得了冠军,回来像得了世界杯一样。

  这种低水平的联赛中,培养的是经不起对抗的球员,懒洋洋的比赛,使得看台上观众稀少。这与现在的中超有多么地相似!这是后话了。当时有曾经有一个轰动,那就是徐根宝带领的国二队。他们在联赛中大兴“抢逼围”、“快抢前”,哨声一响就往对方冲,对方一拿球就贴上去紧逼,由于他们当时穿的是红色的队服,被当时的舆论誉为“红色旋风”,每当国二队比赛,观众总是最多。媒体赞誉国二队:“把被打跑的观众重新打了回来”。

  徐根宝有什么本事让国二队登上当时的联赛冠军的宝座?用什么方法把观众人气重新聚集回来?靠的就是强硬,就是身体的对抗。聪明的他看到了中国足球的不足,那就是软。他就用“硬”来对抗“软”,结果马上见效果。94年他带领的年青的

申花队中,有许多刚从少体校提上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能打入前6名就不错了,结果是当年第3,次年冠军。

  由此可见,身体、对抗在当时的中国足坛是多么地重要。再联想到,1982年世界杯亚大区中国队被新西兰队淘汰,很多人为中国队鸣不平,我却始终认为, 别看新西兰队脚下的活儿粗,但是对抗中的运用就是比中国队强。中国队出局,其实一点也不冤。

  这个道理现在想起来,很容易,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但是在当时的主流中,却是悖论。经历了这一切的,总结思考,才知道当时的这种观点是多么地业余。而且,当时持这样观点的媒体,基本上是足球舆论的主流,并掌握着话语权,并博得很大群球迷的支持。记得每天我都能收到许多球迷给我写的信,赞同我的观点,支持着我。现在想来,我更感到对高丰文的歉意了。一直到现在,这些经历和教训告诉我一个道理,看任何问题,切不可冲动,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去分析,这样才能和得出相对正确的,或者说是全面的观点。现在,也就是昨天晚上,当我们看完了中国队与新加坡队的比赛之后,我忽然想到,我们似乎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也就是在17年之后,中国足球面临了几乎是同样的问题。(待续)(葛爱平)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3,4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