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海归派将是亚洲杯王牌:邵佳一前移 继海镇右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08:38 体育周报

  

海归派将是亚洲杯王牌:邵佳一前移继海镇右路

  李毅在错失良机后仰天长叹。

  荆楚网(体育周报) (特约记者 刘锐 发自

马德里 被视作核心的郑智前两场拉练比赛碌碌无为,最后一场比赛还被发配到后防线上补李玮峰的缺;赶来救场的邵佳一也没
了德乙赛场上的灵气,最终提前打道回府。不过,在即将开始的亚运会
预选赛
上,核心球员和海归派仍是老朱的王牌。他们在西班牙落了个灰头土脸,但愿能在亚洲“窝里横”。

  曾经孤身一人远赴英国、瑞士的朱广沪俨然把海归当成了中国队的救世主。但是,在2005年海归派参加的所有的比赛中,他们对球队的贡献太少,更无人帮助朱广沪打破中国队各项不太光彩的纪录。朱广沪亲自造访欧洲俱乐部不是考察球员而是“人情攻关”,希望俱乐部高抬贵手,能在紧要关头放人,可惜海归派没有达到朱广沪的期望值。2005年,海归派没有任何战果,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们在今年的亚洲杯预选赛上有好的表现。

  邵佳一可能前移

  鉴于邵佳一在前腰位置上的尴尬处境以及他拙劣的防守能力,再加上国家队目前锋线没有好的人选,朱广沪可能会考虑把邵佳一推到前锋线上。

  在此次西班牙拉练中,中国队三场比赛的阵容残缺不全,尤其缺少了孙继海和李铁,这被朱广沪以及很多人看作是输球的主要因素。但是,西班牙球队所表现出的控球能力和水平,恐怕即使孙继海、李铁归队也无济于事。毕竟李铁已经两年没有打正式比赛,孙继海可以改变右路局部的攻防,但却不能提升中国队的整体。除了孙继海和李铁之外,其余海归派都在乙级或者欧洲三流联赛效力,中国队不能像日本和韩国国家队那样寄望于他们的海归派。国家队的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未来的情况很难说,海外球员能否真正改变我们的战术层次,现在还说不清楚。但是他们在国外见多识广,朱导亲自去他们所在俱乐部证明了他们对国家队的重要性。”

  在所有海归球员中,石俊和邵佳一参加了西班牙拉练。不过,被寄予厚望的邵佳一再次让人失望。德国乙级联赛的水平的确不怎么样,能够在乙级球队前锋线上进球的邵佳一还难以真正在强手面前担当重任。邵佳一在2004年亚洲杯上如日中天,但他在和伊朗以及日本队的比赛中无法体现出真正的强者本色。在邵佳一参加的所有朱家军比赛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助攻,也没有取得任何进球,定位球水准也不稳定。石俊在去年3月第一次入选国家队,他的身体优势明显,但距离进球还有很大的距离。国足此次兵败西班牙固然是因为对手实力强劲,但亚洲的韩国、日本、伊朗、沙特、澳大利亚都不是省油的灯,邵佳一的技术和石俊的身体都很难真正占到优势。邵佳一和郑智搭档尚无太多亮点,在郑智缺席的情况下愈发独木难支。

  在邵佳一和朱广沪密室长谈之后,朱广沪或许会听从邵佳一的建议而把他前提到锋线,这样就可以让邵佳一放弃防守而专注进攻,也许会有意外收获。

  只有孙继海能改变战局

  在英超踢球的孙继海和李铁是朱广沪留意的重点。但在所有的海归球员中,只有孙继海能改变中国队的战局。在朱广沪理顺了中国队的内部关系之后,孙继海一改以往和国足主帅不和的尴尬,求战欲望非常强烈。

  孙继海证明自己的两场比赛是0比1输给德国和0比2输给塞黑队的比赛。尽管无法帮助中国队获得更好的结果,但孙继海改变了中国队的右路。在和德国队的比赛中,只有他和郑智能够突破,并获得了单独面对卡恩的机会。在和塞黑队的比赛中,只有孙继海能够和对手真正对抗并形成突破,他也是中国队那场比赛的最大亮点。朱广沪对他的定位是“几名绝对主力之一。”李铁也称孙继海是国内唯一能够在英超踢球的人,能力远远高过其他球员。

  尽管孙继海在比赛中也没有作出绝对贡献,比如致命的助攻和进球。不过,以孙继海的能力,他在未来的亚洲战场上绝对是朱广沪倚重的球员。和邵佳一不同的是,孙继海攻守平衡,没有他的中国队右路会降低档次,而少了邵佳一的中国队在进攻上不会逊色多少。

  李铁是在国家队长期受争议的人物,在两年都没有打上正式比赛之后,他的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不过,近来被列进埃弗顿一队比赛名单的李铁正在恢复状态,仅凭这一点,朱广沪就不会舍弃他。但是李铁除了勤奋和抢截外没有多少特点,不会左右中国队大局。同样,杜威、董方卓也是如此。杜威的转身和协防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董方卓没有显示出

曼联球员的能力。朱广沪虽然看重他们,但他是在为将来做打算,而不是从改变国足现状考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3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