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朱广沪宽待新版后防线 遗憾主心骨缺席未排最强阵容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10:32 《足球·劲体育》

  特约记者杨乐韩国大田报道 李伟锋队长袖标果然给了季铭义,张永海第一次首发和张耀坤一起担任盯人中卫。这3名后卫加上赵旭日、李彦、徐云龙,组成了国足新的防线。不过,这条新防线在经过了上半时的短暂“辉煌”之后,下半时突然解体,被对方连进两球,扳平比分。

  3后卫表现获好评

  据了解,在和日本队比赛之前,国家队教练组对于后卫线还是存在一定担心的。也正是因此,在这场比赛之前,教练组赛前部署的重点就是防守。虽然被对手攻进两球,但季铭义+张永海+张耀坤的这一全新3后卫组合却获得了队友的一致好评。

  季铭义当队长,是对阵日本那场比赛的那天上午做出的最后决定。据了解,让季铭义当队长主要是考虑到他的场上位置,以及他比较稳重的球风。“大季还是比较稳的。”一位国脚赛后对记者评价说:“他其实不适合踢盯人,他最适合的就是这个拖后的角色,在大连队,季铭义的表现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今天其实他没有太多的失误,也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犯规,应该说,他的表现基本让人放心。”

  张耀坤打的位置和上一场比赛相同,因此他不存在什么适应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说,这场比赛中国队后卫线的唯一一名新人就是张永海,而张永海整场比赛的表现也让教练基本感到满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取得了一个进球。“丢那两个球还是很可惜的。”张永海赛后对记者说:“第二个球我们本来是有机会封堵的,但是没想到他拿着球立刻就打,这个球人家打得确实也漂亮。”

  停赛无法上场的李伟锋,是坐在场边,与徐涛一起看完比赛的。赛后,他对3名中卫的表现给予了赞扬。“我们后场的这几个队员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这条防线还是比较稳固的。”

  防线配合尚欠默契

  在两个丢球中,守门员李雷雷回忆说,第一个球裁判让我们的人墙队员退得太后了,那个球打过来的时候,扑救起来已经很费劲。“这个球的情况和上一场比赛不一样。上一场球那个任意球,其实韩国那名队员罚得并不是太好,不料我在扑救时,球在面前反弹了一下,才造成了最后的失球。但是今天这个球打得相当刁,我尽全力也只能稍微碰到皮球,然后球碰到门柱上了。怪不得朱导平时一直给我们说补射的重要性,这个任意球的过程中,日本队队员的补射意识就显得比较强。”

  但是中国队的第二个丢球,多少和后卫队员有些责任,在对方当时射门前的一刹那,中国队有几位后卫就站在距离皮球不远的地方,他们其实有机会起脚对这个球做出封堵。“如果没有那两个失球,今天防守的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朱广沪对记者表示,“但是很可惜,我们下半时还是丢了两个球,第二个球我没有看清,但是我记得球的附近是有我们队员的,如果我们在对方射门之前对他做一些干扰,可能结果就会两样。”

  “今天的防守总的来说不错,但是在互相协调配合方面,还需要更加默契。”中国代表团团长杨一民赛后也对记者谈到了他对后卫线的一些看法:“今天有好几次,队员之间的配合存在慢半拍的情况。这说明他们还是记得教练的要求的,但是还没有形成习惯,所以就会显得慢半拍,这需要通过以后的训练与比赛,达到彼此之间的默契。”

  朱广沪问起了杜威

  “李伟锋不在,影响还是有的”,李彦表示:“今天我们后卫线经受的真正意义上的考验并不多,第二个进球我们也没看清楚,但是就整场而言,大概是因为日本队前锋个人能力不够突出,所以我们的后卫线并没有出什么大麻烦。其实国家队现在最大的问题倒不是后卫线,而是进攻组合,我们现在的进攻组合还是比较少的,配合也不够默契。”

  对于两个失球,朱广沪认为主要是出在中场,“主要是体能过度透支造成了注意力的下降,因此造成了两个失球”。不过,改组后的国家队新版后防线总体表现还是得到了朱广沪的肯定,“在目前这种人员配置下,其实我可以选择的余地不多。当时李彦与孙祥等人体力都透支严重,但无奈两个前锋都出现抽筋情况,已经用完了换人名额。李彦、孙祥、赵旭日他们都在咬牙支撑。”

  就在昨天赛后,朱广沪主动向记者询问了杜威在苏格兰接受评估的情况。当得知杜威已经顺利去了苏格兰,并且已经开始试训,朱广沪显得相当高兴:“我真的特别希望他能留在凯尔特人队,最好还能打上主力,那对于国家队而言,真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朱广沪言语之中,也对这次东亚四强赛国家队无法排出最强阵容感到有些遗憾:“从后场的李伟锋,到中场的肇俊哲,再到前场的郑智,我们一根主心骨被抽掉了。”


  爱问(iAsk.com)朱广沪 相关网页约828,548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