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国青队洋帅生存状况调查 是谁妖魔化了克劳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02:37 新闻晨报

  克劳琛是个64岁的德国老头,在他执教中青队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围绕他所发生的事情形成了“克劳琛现象”。世青赛前,有关这支青年军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几乎没人看好克劳琛;中青队三战三捷小组出线后,当初“倒克”的人回过头来再揭所谓“内幕”,个个成了“保克派”。

  当然,随着中青队止步世青赛八强,球队回到国内解散,有关克劳琛的争议也必将
趋向平静。但是,“克劳琛现象”却仍在“拷问”着我们的良知。回想以往的霍顿米卢哈恩,莫不如是,这些洋帅同样也曾经历过“保”和“倒”的煎熬。

  具体到“克劳琛现象”,在这场为时两个半月的白热化争议中,缘由究竟因何而起?究竟谁“妖魔化”了克劳琛?或者,究竟谁被“妖魔化”

  了?晨报记者从6月2日抵达德国巴特基辛根,辗转三地跟踪报道中青队,试图以他的所见所闻还读者以真相。

  苦困巴特引发矛盾

  一个未经披露的新闻是:中青队在德国巴特基辛根集训期间,队里曾被窃两台电脑。该地管理混乱可见一斑。实际上,“克劳琛现象”绝非仅包含克劳琛一人,巴特基辛根同样是该“现象”的综合因素之一。这个德国小城更是这场争议的起因。

  在中青队抵达德国之初,媒体对巴特基辛根的抨击远甚于克劳琛本人。在中国足协副主席谢亚龙赴德考察之前,球队住宿、洗澡、吃饭都成问题,此外还有草坪质量一般,没有专门的健身房、体能教练没有到位等问题。巴市方面并未履行与中国足协合同中的部分条款,诸如克林斯曼指导中青队训练、联系世界强队热身等承诺都没有兑现,也是事实。

  这类客观因素,挑起并激化了中青队内部矛盾。中方人士自然而然地把矛头对准以克劳琛为代表的德方,进而质疑他的训练方法、工作态度等。队员在封闭的环境里也容易产生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国内媒体由于条件所限,派到德国长期采访中青队的只有少数几家专业体育报的记者。他们掌控着中青队的新闻资源,其报道对国内舆论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专业体育报对巴特基辛根基地训练条件差的报道没有错,但却无意中渲染了中青队内的矛盾,使球队在恶劣的舆论环境中踏上世青赛征途。全国球迷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几乎不看好该队前景。

  足协没有约束权力

  回头来分析当初那些“倒克”的理由,有些讲的也较为准确:球队体能确实存在问题,后防线自始至终是个隐患,克劳琛对个别队员的了解依然不够。这些都在后面的世青赛中得到验证。

  这类信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中青队内中方人士透露的,可他们宁愿通过发牢骚的方式,私下里向媒体抱怨,在国内“广而告之”,在应该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写信的“古老”方法。原因在于中方人士认为“克劳琛不擅沟通”,这或许是事实,但中方对克劳琛的监督不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究其原因,克劳琛并不是中国足协的雇员,他的“老板”是巴特基辛根。

  晨报记者初抵荷兰乌德勒支发回的报道现在少有人提及,在世青赛开打前四天,克劳琛居然离开球队,回德国参加电视节目。

  这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但中国足协却无可奈何,原因在于足协当初贪便宜,中青队在德集训期间的费用全部由德方承担,而克劳琛则和巴特基辛根属下的德中促进会签的合同,拿的是他们发的薪水。老板的话,克劳琛当然要听,而足协说话时也就理所当然挺不直腰杆,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明眼人其实都知道,世青赛后克劳琛遭到中国足协“抛弃”是必然的,他的命运早就注定。这也为“倒克派”增添了底气,而足协在该支持教练的时候沉默,在功劳面前却又有抢功之嫌,他们在这场争议中难逃其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青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UNDFTD×AJ IV


Hemp×Woven


FUTURA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