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洋和尚为啥念不好中国经--谁有资格批评克劳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1:04 南方都市报

  在世青赛即将开打,中青队集训德国的时候,国内媒体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大量披露“中青内幕”的新闻。而据记者了解,在某些新闻出现的背后还有着更多的“新闻”,这些“新闻”令人震惊,同时也令人颇感丑陋。克劳琛率队取得小组赛三连胜之后,“中方教练组坚持修正克劳琛的错误换得胜利”的声音依然“坚挺”。杨一民在中国队战胜巴拿马之后的定调则为这种论调做了一个模糊的“注解”:“我认为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通过小组赛,克劳琛开始注重与中方教练组交流意见,愿意倾听来自中方教练组的声音……”

  中方教练组和克劳琛谁比谁帅?小组赛取得三连胜的中青队究竟由谁主帅?稍懂足球常识的球迷或许有着自己的判断。

  事实

  克劳琛和中国足球的这些日子

  一名队员曾经的疑惑:

  “克劳琛别是水货吧?”

  克劳琛的出现是令人猝不及防的,事实上在雅典奥运会结束以后,中国国家队在广州7比1的“大败”就已经令中国足协的成绩单变成了鸭蛋。当中国体育的全部重心转移到08北京奥运会后,中国足球在未来的时间里惟一的目标也就变成了08奥运出成绩。尽管谢亚龙一直不停地否认着他向体育总局立下过“中国男足奥运进前八”的军令状,但是随后而行的多项政策已经证实,中国足球进入了一个完全非足球领域的空间。

  这个时候,已经64岁的克劳琛的出现,则只能被证明“导演选择了他,而不是他选择了角色”。

  “他辉煌过吗?”——这是一名中青球员在第一次被征召集训却并未赴德时对记者说的话。这名球员已经在中超中打上了主力,踢职业联赛也已经有些年头,他的水平与能力得到过一致的好评,更早地享有职业球员的一切“辉煌”的他不屑地看着记者递给他的克劳琛的简历,“他行吗?别是水货吧?!”

  就在记者目瞪口呆不知如何作答时,一名自称了解德国足球的媒体同行在旁对克劳琛进行了这样的点评:他最骄傲的资本就是他曾经执教过凯泽斯劳滕,并吹嘘过自己给雷哈格尔奠定了升班马夺冠的坚实基础。此话一出,该记者与球员同时大笑,似乎见到了一个无耻的偷窃者。

  “中青内幕”出台的背后

  那些“引诱式采访”

  前面所说的那一幕令记者无法忘记的原因,是目前克劳琛遭遇到的一切,恰好来自中国足球的两个重要参与方的压迫:一方来自球队上下,一方来自各路媒体。

  就在世青赛即将开打,中青队集训德国的时候,国内媒体就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大量披露“中青内幕”的新闻。关于克劳琛备受球员质疑,中方教练与克劳琛矛盾激化,中青队上下对备战质量严重不满等等的说法,可谓满天飞。虽然当时本报记者并非身在巴特基辛根市的训练基地里,但是并非消息隔绝。一名中青球员在给记者的邮件里清楚地写着这样的话:在这里的好多记者,就是存心来挑事儿的。

  据这名球员介绍,由于克劳琛不喜欢在训练后接受采访,很多时候都我行我素,使得不少苦于撰文的记者恨得牙痒痒。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记者开始对球员进行“引诱式采访”。一名球员被记者提问“昨天训练结束后克劳琛与你交流过你在场上的表现吗?”球员据实回答:“没有,一般他都不多说这些。”记者继续发问:“那你们之间岂不是很难沟通?”球员点头承认:“是啊,都是中方教练跟我们说得多一些。”第二天,球员在网上就看到了“克劳琛拒绝与球员沟通”的文章,当该球员去找记者时,理所当然碰了一鼻子灰。

  这就是最初的起由,很简单。

  对话教练班子某成员

  继续乱下去难进前八

  在记者前往荷兰的航班上,一名本身也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国字号教练班子成员的教练与记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记者:你觉得这些关于中青队的新闻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Z教练:没有真的也没有假的。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Z教练:因为只要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教练,足球观念和生活观念肯定会不一样,没有矛盾完全是天方夜谭;而如果说老头完全是个足球白痴,对中国足球没有作用,中国又不是巴西,谁会信啊?

  记者:那你觉得克劳琛能把中青队带多远?

  Z教练:凭这支球队的实力,我认为小组出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继续这样乱下去,也就只能小组出线而已。

  德国老头仍然沉默

  克劳琛:做我该做的

  在中青队首战击败土耳其后,在中青队下榻的MITLAND 酒店餐厅,记者向克劳琛简略地提到过这名教练的说法。

  阳光之下的克劳琛沉默了半分钟,然后依然面无表情(在很多时候这张脸上都是这一种表情)地说:“我做我应该做的,也是一名球队主教练应该做的。”当记者问他是否真的把前去督战的崔大林与谢亚龙关在了会议室门外时,克劳琛回答:“我和我的球队需要认真积极地备战,这一点非常重要!”

  小组赛三连胜后,杨一民定调克劳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克劳琛已经越来越重视与中方教练组的沟通与交流。”而在以小组第一身份出线后,最沉默的人却是克劳琛自己。

  用人引发非议

  “挺克派”和“倒克派”

  据记者了解,在中青队内部,支持克劳琛的大多是原来不是主力,现在被克劳琛一眼看中的球员。而不支持克劳琛的,一是已经在中超成为主力的“腕儿”,二是在中青队基本打不上主力的队员。

  场场比赛都会获得克劳琛表扬的郜林就一直在公开场合力挺克劳琛,他自称自己一开始也对克劳琛莫明其妙地反感,但是随着训练与比赛的进行,他越来越喜欢这名不苟言笑的德国教练。

  入选过哈恩国家队的周海滨,却在进入中青队后丧失了自己的主力身份,他曾向记者表示过:“我就没看出来他的训练水平有多高!”而因为中国足协的强力干预才进入世青赛球员名单的董方卓,则坦率地表示:“第一场比赛,让我上去打左前卫;第二场比赛,三个人都换完了他还让我做准备活动!你让我怎么评价他?”

  对于克劳琛的“坏记性”,冯剑明就一直毫不客气地向媒体公开:“一场比赛连自己换了多少人都不知道,好多球员至今他都叫不出名字,这些都是老头的缺陷。”蒿俊闵自己就一边无奈地苦笑一边告诉记者:“你如果现在去问克劳琛我是谁,他肯定不知道。除非我穿上标了号码的球衣,并出现在比赛中。”

  本报蒂尔堡电 新京报记者 孙晓筠

  -其人

  白描克劳琛 所谓离群、所谓不关心球员

  以08之星主教练出现在中国的克劳琛,并不为大家所重视,就连冯剑明在08之星的饯行会上都长吁一口气地表示:“送走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08之星”就是一出经济搭台的足球戏,从一开始,足协就没有打算让他们与当时已经取得世青赛资格的中青队争风头。

  至于克劳琛接替殷铁生出现在中青队位置上,更多的原因是谁都不想背着青少年足球训练培养的重担,却去为遥远的北京奥运当那块谁都不在意的铺路石。

  克劳琛正式走马上任中青队的那一天,64岁的德国老人刻意选择了一身白色休闲装,里面还穿着鲜红的毛衣。北京的风还很冷冽,而推着行李走出首都机场的克劳琛已经开始信誓旦旦地说:“我对世青赛中青队的目标很有信心!”

  短短数月,一身洁白的克劳琛就被“妖魔化”成了足球外行,在荷兰34摄氏度的高温下都还穿着长袖长裤的克劳琛,用近乎冷酷的表情对记者说:“我不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这些,我要去训练了!”

  巴特基辛根市,克劳琛驾着自己的小车来往于中青球员住的青年旅馆与自己订下的四星级酒店之间。从27岁起拿着体育硕士证书开始自己足球教练生涯的德国老人,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掏钱选择一个四星级酒店,不过是对自己年过六旬的身体的爱护。训练一结束,克劳琛转身离开训练场,留下胡建平召集大家收球,聊聊天问问伤病,可是年纪轻轻出国集训的球员们却还是没办法地感到孤独。

  克劳琛不喜欢与球队一起在餐厅吃饭,他认为这里的饭菜不可口,于是他理所当然地去找个豪华餐厅就餐。有时候中方教练组成员偶有一两个会一起吃饭,可是吃完饭身为“主人”的克劳琛却不掏腰包买单,他轻轻数出自己餐盘的36欧元后,擦了擦嘴,很轻松地挥了挥手要自己餐后的那一杯加糖的咖啡。

  热身赛克劳琛安排了一场接一场,负责中德合作项目的德方公司本着节约原则,尽量比赛当天去当天回,长途车上球员大吼体力消耗太大,克劳琛似乎很不解——他很清楚的就是他执教凯泽斯劳滕时期,球队也是这样乘坐大巴去打比赛的。

  克劳琛喜欢保持自己几十年来的风格,比赛时不坐在替补席,有时候他还会“不辞辛苦”地跑到看台的最高处,拿着纸笔认真地但是沉默地记着什么。用克劳琛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习惯于离得远,更清楚地看出球队阵型的缺点——当然他为此落下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他始终认不清球员的脸,无法与球员的名字对上号。“只要他们上场做动作我就知道是谁了!”克劳琛面对记者提出他为什么始终认不清蒿俊闵的问题时,很固执地扭着头回答。

  世青赛正式开打了,克劳琛还是不喜欢坐到替补席,他坚持站在太阳下。有时候站累了,他会细心地把自己的外套铺在身后的挡板上,轻轻地靠一下。他也不喜欢大吼大叫,看起来有些疲惫,只是在场上球员出现重大失误或者进球的时候,才看见他激动地挥手大吼。

  表情一直很冷酷,克劳琛很严格地遵循着自己64年来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他并不善于被改变,似乎也没有想过要改变。当他愤愤地从会议室里走出来,生气地坐到酒店餐厅里要了一杯咖啡的时候,谢亚龙还在里面强调团结协作、顽强拼搏。

  离开创造了小组赛三连胜的MITLAND 酒店,克劳琛像所有中欧人一样保持着每天必定进食冰淇淋的习惯,他依然没想过要给球员买——也没给自己的助手魏斯买——不过,从他的表情上看不出他正在享受美味,一如比赛胜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谁也看不出来他为比赛而欢喜。

  本报蒂尔堡电 新京报记者 孙晓筠

  -反驳

  谁有资格批评克劳琛?

  中国队小组赛3战全胜,但很多人一直很不客观地攻击克劳琛的用人战术。

  平心而论,至少小组赛3场比赛用人上的成功是中青队的亮点,很显然,克劳琛是一个“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德国老头,不善于主动沟通在刻板的德国人和羞涩的中国人之间架起了一道不和谐的桥梁。

  记者在2002年世界杯之后曾经准备去德国留学,但2003年呆在德国的半年让我最终知难而退——德国人的文凭太难拿了,这是在德国留学的所有留学生的共识。中国学生在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是最优秀的学员,但在德国想拔尖的难度最大,因为德国学生也能吃苦、会读书、喜读书,相比于我们国内诸多教练员轻松拿到的教练员证书,德国的教练要拿到一个货真价实的教练员证书,比我们的难度绝对要大很多,时间当然也相对漫长。在此我并不是崇洋媚外,但我需要提醒的是,在荷兰前方的中方教练员中,无论是王军、胡建平还是有可能越俎代庖的冯剑民和杨一民,他们哪一个有资格去质疑克劳琛的执教能力?

  战术性使用蒿俊闵和董方卓

  21号蒿俊闵是中青队不可多得的盘球大师,但因为长期受伤而逐渐和主力位置无缘,三场比赛克劳琛对蒿俊闵的使用很显执教的功力。第一场球在场面被动的情况下他的替补上场,增加了国青队前场的控球能力;第二场球让他主打左路是充分考虑了乌克兰队10号和9号在中国队右路的突袭能力,因为17号谭望嵩是一个助攻能力很强的边后卫,如果加上喜欢进攻的蒿俊闵必然导致右路的空隙增大,虽然这场比赛蒿俊闵在右路创造了一次助攻和一次点球,但这并不代表克劳琛用人的失败。上半时蒿俊闵就和右前卫陈涛在位置上几次悄悄“轮换”,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根据场上形势互相协防和更换位置,这本身就是现代足球对一名球员的基本要求,怎么能认为是克劳琛“乱点鸳鸯谱”呢?蒿俊闵在对乌克兰的下半场和对巴拿马都打上了主力右前卫,但表现并不出彩。

  对于9号董方卓的使用是中方教练和克劳琛最大的争议焦点,但如果你真研究克劳琛的排兵布阵,就会发现中青队的首发阵容当中的确找不到董方卓的位置。董方卓的个人能力很强,反击中速度和威胁程度很大,但克劳琛的战术体系是仿造穆尼尼奥的切尔西队,他所需要的前锋是90分钟里观念上“先防守后进攻”的球员,需要积极参与中场抢截,有球时一定要有速度,有配合意识,控球能力也不错,类似于切尔西的古德约翰森那样的前锋——从这个要求来衡量,朱挺和郜林两位先发球员都比董方卓更有理由成为首选。

  战术体系,克劳琛紧跟时代

  中国球员从小培养时,一般都是一人一球的常年磨砺个人技术,但记者在德国看他们的青少年球员训练时,球员如何在结合对抗的情况下控制球,处理球却是训练的重点。我们的训练模式一般是“先个人,后整体”,而别人从小就灌输“先整体,后个人”的足球理念,所以当有人质疑中青队的战术没有思想,没有核心的时候,就只能证明他的不客观和足球思维狭隘了。

  目前的这支国家队技术最优秀的球员大家公认是陈涛,但克劳琛并不是将战术围绕他来执行,他建立的是一种11名球员全部倾力投入进攻性防守、伺机反击进攻的现代战术体系——这种足球哲学在2004年几乎统治了欧洲足坛,切尔西、利物浦在冠军杯上连战连捷,尤文图斯在意甲笑到了最后,老帅特拉帕多尼在本菲卡也即此取得了成功。

  克劳琛虽然是一个63岁的老人,但他的足球思维没有落伍,而是紧紧地跟上了时代的潮流,中青队的442的阵型在比赛中实际上是一个451,他的整个攻防体系防守时以中轴线为主,进攻时则是突出两个边路,而在得分手段上,他也体现的是“多点进攻,四处开花”的结果,相比于上届沈祥福依靠曲波打天下,得分方式单一的中青队、相比于正在克隆穆尼尼奥打造中国切尔西的朱广沪,克劳琛的球队已经建立了可以“全队防守、快速反击、多点进攻、全面开花”的战术体系。

  整体足球:9人进9球

  三场世青赛越打越好,并不能代表我们在战术上有了多大的提升,而只是我们表现得越来越正常,首战土耳其中国队最成功的地方在于防守,我们自身犯的错误少了,对手战胜我们的几率当然下降。这场比赛中青队全场比赛抢断成功次数达到了惊人的77次,铲球的次数也达到了23次。正是90分钟里积极的围抢和逼迫,才迫使足球的上帝在最后时刻选择把胜利赐予了中国。

  和乌克兰一战我们在抢断球次数上下降到了48次,但国青队员超级的射门成功率,帮助我们取得了意料之内第二场胜利,全场比赛中国队只有10号陈涛,11号朱挺和20号崔鹏三名队员总共加在一起的5次射门机会,但60%的射门成功率让乌克兰人无可奈何。

  三战巴拿马想不赢都难了,当然从执行战术上讲,这是中青队打的最差的一场比赛,全场比赛中青队员在对方的积极包夹之下非受迫性技术失误达到了惊人的28次,这已经接近了中国队的“正常技术水平”,好在对手太弱了。

  小组赛3场比赛三连胜,虽然每场比赛都有失球,但进攻却有9个进球的收获。最关键的是,这次报名参加比赛的22名球员,小组赛中只有两名替补门将和毛彪还没有出场——19名球员的出场率,让多数队员得到了难得的锻炼机会。特别是9个进球来自于9名球员,得分方式有点球,有任意球直接破门,有角球的抢点,有两个边路的传中包抄,还有赵旭日的超级远射,这些现象都表明中青队是一支依靠整体作战的球队。中国球员从来没有如此昂首挺胸地骄傲过,异乡助战的中国球迷也从来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在这份功劳簿里面,难道真的没有克劳琛和德国友人的功劳吗?

  本报特约评论员 冉雄飞

  -史鉴

  从施拉普纳到克劳琛

  为啥“洋和尚”念不好中国经?

  鲁迅先生在上世纪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拿来主义》,其中心思想是学习外国先进事物和经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中国足球在这么多年艰难前行的过程中,却深受这句“取精华,去糟粕”的名言之害,原因在于我们顽强执著的片面强调保留自己的特色。

  其实,在足球这个现代化运行程度最高的竞技项目中,中国的确没有值得保留的本钱,这么多年来,我们总是在学习,在借鉴,但是从不照搬,这就是中国足球的特色。

  李章洙:中国人学习不谦虚

  韩国教练李章洙在中国足坛取得了成功,他曾经对比过中日韩足球在学习态度上的观念不同,“日本人在足球上没有自己的传统,他们在骨子里是非常崇洋的,所以日本人学习欧美足球可以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全部拿来;韩国足球有自己民族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所以他们在学习欧美足球的时候,肯定是采取有保留的借鉴和吸收的做法,他们会强调或者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足球传统;而中国似乎是这三个国家中最不擅长学习的民族,他们喜欢找理由,片面强调客观因素,学习的态度也很不谦虚,总是强调自己的中国特色,无论这种特色是错误的还是不职业的。”现在的李章洙已经回到了韩国汉城执教K联赛的球队,他在自己的国度取得的成功还远没有在中国辉煌,但记者始终对他关于中日韩足球在学习上的不同印象深刻。

  同样一个训练任务,比如顶100个头球,日本球员会保质保量地完成100个头球的训练任务;韩国球员则可能顶105个,因为他们的训练总是吃不饱;而中国球员呢?这100个头球的训练量经常会充满水分,教练在没在场监督?是不是都顶在目标之内?有没有在对抗状态下完成?如此等等不同的情况下,中国球员执行训练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中国足球不知何为“精华”

  对于训练,我们经常自己主动降低标准,所以米卢到中国首先强调“态度决定一切”,在引进欧美高水平教练的过程中,中国足球在不断的学习和汲取先进足球强国的理念和战术思想,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我们也是最容易否定“外来和尚”的一个群体,“成者王侯败者寇”,这是世界足坛一个普遍的真理,但中国足坛对于失败成功的态度更急功近利一些。

  “取精华,去糟粕”,这句话是真理,但关键是这么多年实践,中国足球依然不知道别人的足球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成功时也许我们还能看到精华,而一旦洋和尚失败,我们眼里就全是糟粕了。中国足球这么多年,前后请来了几十个洋和尚,但没有哪一个是带着成功者的光环离开的,即使是神奇教练米卢,他在2002年7月离开中国足球的时候,同样是背负着无尽的骂名,要不是我们请来的下一个洋和尚阿里·哈恩更不济,也许现在我们已经想不起米卢的好了。

  从中国足球44年的失败到米卢的成功,然后再到米卢的失败和阿里·哈恩的继续失败,这其中我们真正享受了足球快乐的年份前后只有半年。送走了米卢之后,中国足协以长官意志选来一个“听话的、乖巧的、配合的”哈恩,没想到他带来的是再一次痛彻心扉的剧痛,这次失败实际上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中国式失败。中国足球在2004年的提前出局,这带来的是灾难性后果,俱乐部闹革命,赞助商撤退,球迷倒戈。直到2005年再次出现了一个别别扭扭的德国人克劳琛,无论你是站在“护克”还是“倒克”的立场之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看到日本韩国拿到德国世界的入场券的同时,中青队在荷兰的表现是我们忘记妒忌和伤痛的一剂强心针。

  德国人为何在中国不能成功?

  在克劳琛之前,德国人在中国创造的更多是商业上的奇迹,大众在中国的大地上就像蚂蚁,奔驰在国人心目中就如同高贵的名片,但沾了中国足球的合作项目是失败的,施大爷在1993年就离开了中国,但德国人给中国足协赠送的大众小轿车,现在依然奔驰在足协和香河基地的田间地头;维尔纳是失败的,甚至在他离开的时候,他还没有弄清除当年的广州松日队谁是老板?德国西门子品牌在国际体坛是人见人爱,因为他们是世界知名的赞助商,但他们依然在2005年坚决和中国足球撕毁“结婚证”,即使他们有可能就此失去广袤的中国市场。

  德国人为什么在中国足坛难以成功?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去大胆地臆测,失败的根源在于刻板的德国人难以适应中国足坛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遵守规则的德国人来说,中国人的思想活跃性让他们根本就适应不了。

  德国慕尼黑1860俱乐部的经营部经理莱格纳曾经告诉记者两条德国人的办事规则,“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如果老板错了,请遵照第一条!”我相信这是一个普通德国人深入骨髓的处世恒言,但在中国呢?“老板永远是对的”。这肯定行不通,中国足球的老板是谁?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理清楚关系,但德国人克劳琛的老板是谁?是中国足球,“我现在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中国球迷,这场与德国中青年队的比赛,我肯定希望中国队赢,”如果换一个中国教练带德国的球队呢?中国人敢不敢讲这样的话?

  特约撰稿 冉雄飞

  ——代编者按

  中国足球,请尊重珍贵的胜利

  在今年年初颇受争议的阎世铎终于下课之后,著名的足坛元老马克坚在他颐养天年的寓所里顿足感叹:阎世铎犯下的最大失误是“不尊重中国足球的历史”;阿里·哈恩的失败同样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他最重要的不当之处是“不尊重中国足球的失败”,短短数语发人深省。

  世界足球高速飞驰,而中国足球却呈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异样风景,一面克劳琛带领我们的青年队三战三捷,一面国内媒体赛前就开始大肆“倒克”。

  失败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毫不新鲜,但中青队小组赛三连胜却仍然让我们“看不到希望”。单从比赛的场面等表象上看,这都是足以长国人志气的大捷,但从媒体的反应中却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不谐之音。

  不尊重失败曾经让我们不断地复制自己“刻骨铭心的历史”,而不尊重胜利.

  胜利者总是足以让人尊敬的,但中青的主帅克劳琛却以一个可悲的形象存在着,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在足球方面的智商会比德国人“高出一筹”,现在我依然坚信。如果真的是依靠我们的足协领导人在幕后“垂帘听政”,凭借中方教练组在临场指挥上的“据理力争”,得益于我们的球员在比赛中擅自“修改克劳琛战术”而得到了这次的三连胜,那中国足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应该是世界足球强国了——荒谬。

  原先在德国期间,一位德国普通人对我讲了他理解中的中国人和德国人,“在做同一个工作的时候,11个德国人和11个中国人都会有一个商量、讨论甚至争吵的过程,而一旦形成一致意见,11个德国人就会像一个人似的去工作,所有人都会消除分歧,误解去为相同的目标工作,而11个中国人呢?为的虽然是同一个目标,但依然是11个人在依照11个人的方式在工作,这就是德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最大不同。”德国人的一席话让记者沉思良久。

  中国足球不诚信,朝令夕改,不能正确地尊重失败和成功——这些是我们多年以来的共同诟病,而这次三连胜之后,又出现了球队内部争风吃醋、邀功请赏的不好苗头,当然所有的丑陋归结在一起,别人会真正归咎于中国人的不诚信和缺乏合作精神。

  克劳琛可能不是一个最优秀的教练,因为欧洲最好的教练肯定在职业足坛第一线拼杀,克劳琛也许不是中青队未来最合适的主教练人选,但这并不能否定他已经让中青队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心灵震撼。我们尊重克劳琛,是因为这位不善言辞、不善交流的德国老头给我们带来了这些天的快乐,我们反对世青赛期间的媒体导向,是因为他们混淆视听,让我们迷糊。实际上,世青赛小组赛三连胜的功劳是谁,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实质,我们只是迷惑,别人带着咱们成功了,怎么反而有罪了?怎么反而要“下课”了?中国足协官员已经去法国商谈合作的事宜——刚刚签订了结婚证书的一对夫妻,很快老公就朝三暮四地和别的漂亮女人挤眉弄眼?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家庭破裂可能是惟一的结局,而相对于中德合作已经签订的这个计划,既然已经执行了,而且也开始出现一些好的迹象,为什么不能共同去维持婚姻的美好呢?真的是换了浪漫的法国人,相信在忽悠的才能方面,我相信十个赵本山,也比不了一个四处留情的法国人,如果有好事者随后去调查中德、中法之间“异国婚姻”的美满状况,你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公正的答案,不信你去问一问文艺界的沈丹萍和他的德国丈夫乌韦。

  中国足球,请尊重珍贵的胜利。

  特约撰稿冉雄飞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克劳琛新闻 全部中青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ZOO YORK


CALIFORNIA


JEDI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