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马德兴:从“朱克交流”说开 坚定不移地走向欧洲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07:47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国青队在世青赛上的表现给球迷以惊喜,众人赞不绝口,也都在谈论着成功的原因。任何一支球队或者个人的成功不可能仅仅是单一的因素。记得曾有这样一句老话,“要做好一件事,一个人是不够;但做坏一件事,一个人足矣。”抛开其他诸多已经为人所广泛谈论的因素,我以为,在这次备战世青赛过程中到欧洲集训2个多月,国青队员适应了欧洲足球比赛的节奏,是一个被忽略的很重要的原因。

  从“朱克交流”首个话题说开

  可能没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初作为中国足协派遣的督军的中国队主教练朱广沪与克劳琛第一次交流时所谈论的第一个话题了。当时,朱广沪曾问克劳琛:为什么中国球员到欧洲之后能够站稳脚跟的不多?或者说得更直接些就是为什么中国球员不适应欧洲的比赛?

  我很清楚地记得,克劳琛是这样发表其意见的,中国球员的技术、能力并不差,但到欧洲后一开始很难适应欧洲比赛的节奏,第一个原因是中国国内比赛的节奏太慢。由于国内比赛节奏慢,球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因而显得很不错。但到欧洲后,由于比赛通常是在高速度、快节奏的情况下进行,要求球员要有非常快的反应,这种“快”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更要求“思考快”、“反应快”。在高速度、快节奏情况下,中国球员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思考,思考跟不上了,自然导致反应和动作也就慢了。因而,中国球员也就无法适应欧洲的比赛节奏了。

  为此,克劳琛将此概括为“中国球员的思考和阅读比赛能力差”。克劳琛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样的问题的外籍教练,在克劳琛之前的阿里·汉、米卢也同样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但是,作为国字号队伍的教练,对于这个问题的根源——国内联赛节奏偏慢——是无能为力的。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国青队一开始刚刚到德国备战的时候,克劳琛始终对球员表现不满的很重要原因,因为国青球员那时还没有适应欧洲的比赛节奏。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中超联赛结束之后“中超五虎”刚刚从国内与国青队大部队汇合时的情景。在赵旭日、周海滨、蒿俊闽、邹游、杨程等5人加盟之后随即参加了与纽伦堡队、卡尔斯鲁厄队以及拜仁慕尼黑业余队等几场热身赛,这几名球员表现不是很理想。在打完与拜仁慕尼黑业余队的比赛之后,我在采访克劳琛时,克劳琛说:“我对这几名球员很担心,担心的是他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适应球队打法、融入到球队中去。在今天的比赛中,赵旭日和周海滨两人上半时就没有很好地与球队融合到一起。而下半时蒿俊闽出场之后,仅仅打了5分钟,我就有把他换下的想法,因为他出场后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他的特点,甚至没有一次有威胁的传中球。”

  对于克劳琛所说的“没有融入到球队中去”,外人的理解便是克劳琛“看不上这几名球员了”、“与队员之间有矛盾”,却没有理解克劳琛所说的其实是“节奏”的问题。国青队大部队已经在欧洲集训了1个多月,由一开始的不适应欧洲球队比赛的节奏到慢慢适应了比赛节奏,并开始逐渐掌握场上的主动权。但这几名中超球员之前一直在慢节奏(相对于欧洲比赛的节奏而言)的中超联赛中参加比赛,从中超转战欧洲,自然难以一开始马上就跟上国青队的节奏。

  在6月5日与美国队的热身赛中以0比2输球之后,克劳琛认为赵旭日不适合打主力,其实也是因为比赛节奏的问题。可按照中国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喜欢多想、多联想的中国球迷、媒体便认为这是“克劳琛看不上赵旭日”。于是,国青队“内部矛盾”也就达到了“临界点”。这种思维方式说到底还是没有从足球本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问题自然也就复杂化了。

  整队“走出去”备战走对了

  在观看完国青队的三场世青赛小组赛之后,国内球迷也观看了国家队与哥斯达黎加队的比赛。由于我没有看到这场比赛,因而也就没有资格对这场比赛发表看法,但听国内同行说,“节奏慢”、“跟国青队的打法相比差远了”……这样的说法或许很有道理,但我们却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以为,如果国家队在与哥斯达黎加队比赛时真的像同行所说的“节奏慢”的话,则更说明一个问题,即这次中青队在参加世青赛之前到欧洲集训这步棋是走对了。

  前几天,我曾写过一篇《联赛让85国青起点高于沈家军》的文章,意思是说,这支85年龄组国青队的队员绝大部分都已在国内中超、中甲联赛打上主力或主力替补,联赛让这些球员受益菲浅,相比沈祥福执教的国青队中大部分球员在乙级联赛或板凳上度过,使得这支国青队的起点明显要高于“沈家军”。但由于国内联赛的水平与欧洲相比差距不小,尤其是比赛节奏过慢,依然难以与欧洲强队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这批球员的水平和能力?“走出去”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

  这支国青队在世青赛之前先后进行了11场热身赛,在这里,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些热身对手的水平如何、热身赛的组织以及旅途奔波等其他外围因素,仅就比赛对手而言。11场热身赛中除加拿大队和美国队是两支中北美洲球队外,其他9场比赛的对手全部都是欧洲的俱乐部球队或国字号同龄队伍。在欧洲这个大环境中熏陶出来的球员,不管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一个普遍的情况是技战术都很实用,而且比赛的攻防转换节奏相当快。国青队在与这些球队比赛的过程中,由不适应到慢慢适应、再到反过来调动对方的节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更为有利的一点是,中青队在这次世青赛小组赛中恰恰与两支欧洲球队——土耳其队和乌克兰队——同组。于是,我们在比赛中看到的中青队不是过去那种害怕欧洲式逼抢的传统的中国式球队,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就是在与欧洲球队的不断比赛中积累出来的,而这种更深层面的东西不是在国内中超或者中甲联赛中能够学到、积累起来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教练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教会队员的。相比之下,巴拿马队由于本身实力较弱,中青队在适应欧洲球队的打法与节奏并取得连胜之后,信心更足,再应战攻防转换节奏远不如欧洲球队的巴拿马队,也就显得更为轻松了。

  世青赛期间,我曾和国青队员就中青队打得不错的原因聊过,说法和答案当然是多样的,但都谈及了“适应与否”的问题。右后卫谭望嵩曾和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当年在国少队的时候,他曾随队赴俄罗斯参加格拉纳钦杯赛,当时在看台上看欧洲队比赛时感觉欧洲球员也没有什么,甚至笑他们哪里像踢球的,但真正一到赛场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真正不会踢球的就变成了我们自己。为什么?因为根本就不适应对方的节奏、踢法。谭望嵩称,这次世青赛之前在欧洲呆了这么长时间、打了那么多热身赛,在世青赛上再碰到欧洲队时也就不存在适应与否的问题了。

  与此相类似的是,新组建的国家队在今年3月下旬赴欧洲拉练,国脚们在首场对西班牙队比赛后普遍反应不适应欧洲球队的比赛节奏,有个别球员甚至在场上懵了,而在随后一场对爱尔兰队的比赛中却表现不错。除了实力因素外,国脚们打完西班牙队之后开始对欧洲球队的打法、节奏有了些“感觉”,所以才有了与爱尔兰队一仗的不错的表演。

  也正因为此,中青队到欧洲备战世青赛、在世青赛上打欧洲队,取得相对理想的结果也就不出意外了。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不要因为国家队在与哥斯达黎加队的比赛中节奏慢、打得不是很好看而直接对主教练朱广沪产生怀疑,也不能因为中青队在世青赛上打了几场好球而将主教练克劳琛“神化”、过分夸大其作用。这么说决不是替朱广沪“圆场”,更不是为了“否定”克劳琛。

  朱广沪提出的“西亚论”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认真琢磨和体会下,朱广沪在被正式任命为国家队主教练之后,在诸多要求中有一条就是:国家队每年至少要到西亚拉练一、两次。我们仅仅把朱广沪提出的这个要求和建议当作是一条“好玩的”新闻,却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朱广沪提出这一要求的原因,但朱广沪的亲身经历对他本人而言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他提出了有别于其他教练的要求。

  朱广沪当年作为国奥队的助理教练,最终离开国字号队伍是因为中国国奥队在悉尼奥运会预选赛九强赛中输给了西亚的巴林队。而朱广沪最终重新回到国字号队伍并成为国家队的主教练,同样是因为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中输给了西亚的科威特队。中国的国字号队伍其实都是在同一条“河”里翻船——客场输给西亚球队,根源也是因为我们客场比赛时对西亚球队的技战术打法不适应。当年奥运九强赛前,国奥队没有远赴西亚适应那里的情况;而国家队输给科威特队之前,同样没有到西亚进行过拉练、热身。正是这些“血的教训”让朱广沪提出了国家队必须每年去西亚拉练一两次,目的就是适应西亚的情况以及西亚球队的技战术打法,避免重蹈覆辙。

  从表面来看,朱广沪提出的“西亚论”与这次国青队到欧洲备战、参加世青赛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从内涵与实质来看却是相同的,都是一个适应的问题。我以为,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足球搞了这么多年,有过那么多失败的教训,偶尔也有成功的经验,但作为后来者却始终不愿意坐下来冷静进行分析与总结。

  “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面对暂时的成功,我们便有些忘乎所以,夸大或者神化某些因素;一旦面对挫折,我们又常常全部推倒、另起炉灶。因而,中国足球在“一刀切”的大环境之中给人的印象似乎永远只是一个“轮回”——

  1984年,中国国家队在亚洲杯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了亚军,但随即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小组未能出线;至1985年,中国国少队杀入了首届世少赛的八强、中国青年队在世青赛上历史性地获得了小组出线权,杀入八强。

  2004年,中国国家队在亚洲杯赛上时隔20年之后重新获得亚军,但随即却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同样小组未能出线;至2005年,中国国青队同样历史性地以三战全胜的战绩获得了小组出线权,杀入16强;国少队今年9月份也将出战秘鲁世少赛。

  如果不说“20年一个轮回”,以“4年一个轮回”计:

  2001年阿根廷世青赛是阎世铎到中国足协上任之后首次率军出征,结果取得了“开门红”,国青队杀入了16强,球员的表现令人振奋。而且,与米卢当时所率的国家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甚至有人呼吁让国青队直接取代国家队去参加世界杯预选赛。但随后的结果已经为人所不齿。

  4年后的今天,谢亚龙作为足管中心的新任领导,同样是第一次到前线“督军”,而且督军的同样是青年军。结果,国青队的表现依然让国人振奋,甚至可以说是超乎想象。期间,国家队同样在国内进行热身赛,两支队伍再次形成了对照,中国国家队与哥斯达黎加队的比赛之后,同样有人发出了让国青队直接取代国家队的呼声。

  但是,当这支队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我不知道也不敢预测未来的结果将如何,但却发现开局是惊人的相似……

  在这里提“轮回”,显然已经偏离了本文的主题。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为了避免“轮回”,必须要认真地研读中国足球的历史,在成绩目前需要冷静分析,不要为某些假相所迷惑,否则我们依然无法摆脱“轮回”的命运。

  赴法赴德非问题之本质

  回到本文前面所提及的适应的问题,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两个多月前的情景,当中国足协决定组队到德国备战时,国内当时的舆论、球迷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几乎没有人赞同中国足协的这个决定,甚至将足协的工作人员形容为“白痴”、“弱智”……

  旧事重提,我并不是想为中国足协的脸上“贴金”,而是想说,我们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看问题常常只看问题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谈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时,总是要么只谈其优点,将其形容为“高大全”的完人;要么就是只谈其问题或者,将其称为“十恶不赦”的罪人,恨不得再踩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但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总是好坏、利弊并存,包括任何一项决策或是决定,总是有利有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利多弊少”的方案才是上策。

  就以国青队组队到欧洲集训2个多月这一件事本身来说,事实证明,足协选择将队伍送到欧洲来是正确的,至少对参加世青赛来说,是“利多弊少”,这其中也影响到了相关俱乐部联赛中的成绩、球员的个人收入有了损失等“弊端”和“不足”,但与完成世青赛的任务、提升中国足球的人气这个“大目标”来说,这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如今外界在争论着究竟是“赴法”还是“赴德”的问题.我以为,这样的争论仅仅表面上的东西,并不涉及问题的实质。不管是到德国的巴特基辛根集训还是到法国的克莱枫丹集训,对中国足球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尤其是针对2008年奥运会这个现实的目标。在奥运会上,中国队的对手将不再仅仅停留在亚洲层面上,而有可能是欧洲队、南美队或者是非洲队.但作为世界足坛中心的欧洲,如果中国的球队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基地”,并利用和发挥“基地”的优势,适应欧洲球队的技战术打法、节奏,则也就跟上了世界足球的潮流,也就奠定了届时与欧洲青年军抗衡的基础。我想,这大概就是就是当初中国足协在制定08奥运备战方案中提出“欧洲平台”概念的初衷。

  在外人看来,似乎中国足协必须在“与法国展开新的合作”还是在“继续与德国履行合约”的问题上作出一个选择,但缘何迄今为止中国足协尚未就此问题作出任何官方的表态?我以为,不管是到法国还是到德国,“中国的球队在集训期间必须保证有高水平的比赛对手”才是问题的本质,或者说是“欧洲平台”概念的核心。国青队这次在世青赛上成功的经验似乎更验证了这一点。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我以为,“坚定不移地走向欧洲”将是中国足球的一个“上佳”选择。我们应该停止在“与法国展开新的合作”还是在“继续与德国履行合约”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当然,在具体的细节上,例如时间长短的问题、队伍结构的问题等等,都属于操作范畴内的事宜,并不影响到中国足球走向欧洲这个决策。(马德兴)


  免费去意大利观看冬奥会 报名:荣誉的见证 奥林匹克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马德兴新闻 全部国足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ZOO YORK


CALIFORNIA


JEDI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