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喜从天降 实则天道酬勤--中青两连胜台前幕后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11:53 江淮晨报 | ||||||||
赛前:冯剑明施放“诈弹” 枯坐在酒店大堂,等待中青队领队、中国记者心目中的临时新闻发言人冯剑明。将近中午1时,参加完准备会的冯剑明出现了。 介绍了准备会谈到的一些情况后,冯剑明宣布了一则让大家期待许久的消息,不过
“咦,以往不都是在准备会上宣布上场名单吗?”有人嘟囔了一句。“克劳琛主要是不想过早地暴露主力阵容,防范对手提前了解我们的意图。他说了,等到了比赛场后,他会正式宣布。”冯剑明表情自然地解释道。“不过我听说,克劳琛可能会在一两个位置上作出人员调整。” 谁也没想到,冯剑明是在公然“撒谎”。到了体育场,他微微一笑:“大家还真信了我说的话?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说什么立即就上网了,乌克兰队要是有心的话,他们能提前4个小时知道我们的首发阵容,那我们不就亏了吗?” 冯剑明很为自己“善意的谎言”收效良好而开心。 赛中:克劳琛紧攥“护身符” 克劳琛很沉得住气,上半时乌克兰队率先得分时,他一点表情都没有,瞥了场上一眼,便低头盯着手里拿着的两张纸。 这两张纸好像是克劳琛的“护身符”。走到中青队的替补席挡板后方,透过透明玻璃,加上望远镜的帮忙,记者看到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两队的攻防线路,赛前对对手的分析和中青队的部署,看来都凝结在这两张纸上了。 由于受名额限制,中青队教练王军没能报上名,比赛时他不得不坐在看台上。这倒也好,良好的视野让王军看得更清楚,不过也增加了他的“活动量”:中青队一旦形势告急,王军马上走下看台,向中方教练组长张海涛通风报信,他的有些建议马上被克劳琛采纳了。 替中青队着急的不光是王军,就连观战的国际足联工作人员也成为了中青队的拥趸。乌克兰队罚点球时,站在底线挡板外的一名国际足联工作人员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偏了!偏了!”而在最后的补时阶段,这位仁兄早早地就吹口哨,催促主裁判结束比赛。中青队的“护身符”可真不少。 赛后:杨一民提醒别“捧煞” “真是惊心动魄啊!”回到驻地的杨一民一屁股坐在了中青队驻地门前的椅子上,“真累了!” 两场逆风球,中青队顽强地挺了过来,团长杨一民嘴里说得最多的,仍然是作风:“我们始终强调比赛作风是足球比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比技术、战术还重要。要知道,一个队员场上1秒钟的松懈,往往可能断送全队90分钟的努力。” 在克劳琛的口中,两场比赛后他都提到了“运气”。杨一民对此并不否认:“是有一点运气好的成分,但这种运气是靠拼搏得来的。你想,在场上双方都有进球的机会,谁能够多跑一步、多拼一次,运气就倾向谁了。” “通过两场比赛,克劳琛在战术部署上越来越细致,对我们球员的特点也了解得越来越多。”杨一民赞叹道。然而尽管连赢两场球,冯剑明仍然坚持他的观点,那就是在长达55天的准备期里,克劳琛并没有解决好中青队的体能问题,这也是中青队两场比赛红黄牌多的原因之一。 没有了剑拔弩张,在欢快的气氛中,中青队继续着业务上的探讨。 “两场比赛赢了,场上拼得凶、机会把握好,仅此而已。”辞别围成一圈的中国记者,杨一民没忘再嘱咐一句:“千万别把这帮孩子夸晕了!”(申君) |